余光中逝世 | 随着他们离开,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时代渐行渐远

2017-12-14 贾小凡 Vista看天下 Vista看天下



今天,2017年12月14日,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作家去世了:


著名文学家、诗人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享年89岁。



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可以算是影响力最大的汉语现代诗之一,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首诗作于1971年,距离余光中离开大陆已过去23年之久。余光中的前半生多次辗转各地、与亲人分离,几十年的思念与愁情化作充沛的感情与才思,仅用了20分钟便诞生了这首为全国人传唱的《乡愁》。



第一次在课本上读到它的中学生可能只能体会到最浅层的想家之情,长大之后才能更深地了解到被生离死别、背井离乡贯穿生命是怎样的浓愁。


《乡愁》就这样在一代代学过它的人心中,固化成了中国人关于思乡之情共同的文化符号。


对于很多人来说,语文课本是认识一位作家的起点。教材中精挑细选的只言片语倘若击中了少年人的心灵,可能就是打开一个崭新世界的大门。


可惜,随着时间永不停歇的脚步,当年给身为小学生、中学生的我们带来不少感触的文字的作者,一个又一个离开了我们。




季羡林(1911-2009)



季羡林这样一位精通国学与多种语言的大学者,第一次出现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恐怕要追溯到小学的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文章讲作者回忆自己在德国看到家家都在种花、以便别人欣赏的经历。语言之朴实、平易近人,让小孩子很难想象背后有那么巨大的文化底蕴。


很多人上了高中,则学过季羡林另一篇情感细腻的文章,《幽径悲剧》。


讲的是作者在北大燕园中有一颗钟爱的紫藤,在它上面倾注了很多私人的情感,谁料这棵紫藤死于粗暴的意外,引发了作者巨大的悲悯之情。



结尾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


又有多少人长大才明白,最后那句无奈只能把十字架背负下去的慨叹,正是人生中性格、偶然与必然纠缠的真实写照呢?



史铁生(1951-2010)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语文教材里的经典之作,虽然只选取了这篇长散文的前两部分,但已经足以让十几岁的中学生感知到命运的无常,和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可贵勇气。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但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也许比起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命运的残酷,也许课文里对母亲的描写更容易触动心弦——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与地坛》之后,语文课文里再难觅到如此平实而深刻的母爱。



莫怀戚(1951-2014)



说起莫怀戚这个名字,绝大部分人都很陌生,但是他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散文《散步》,却是一说情节就能回想起来的经典课文——


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乡间散步,奶奶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最终爸爸背起了奶奶,妈妈背起了儿子,一家四口缓缓前行、其乐融融。



其实这篇文章写于80年代,可是文中细腻的亲情却毫不过时,穿过20年的时光传递了过来。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杨绛(1911-2016)



杨绛先生去年离世,多是让人感叹“我们仨”的重聚,但其实她也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里留下了一篇很经典的课文,《老王》。


《老王》是杨绛1984年写下的回忆性散文,讲的是杨绛钱钟书夫妇有一位邻居老王,生活穷苦卑微却宅心仁厚,对待夫妇二人热心且实诚,在特殊时期也从未对他们另眼相看,诸如此类的交往细节。



这样一篇短短的小文章,其实内涵很耐琢磨,正如结尾处写的——


“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那时的学生抓耳挠腮也想不明白阅读题里问的,“作者为什么要对老王感到愧怍”?也许长大了回想才能对里面的命运残酷与人情冷暖略知一二吧。



陈忠实(1942-2016)



很多人即使没有读过《白鹿原》,也曾经在语文试卷的阅读题里屡屡和陈忠实先生打个照面。


他的散文铿锵有力,在对陕西人情文化的描写中怀着厚重的情感,是不可多得的陕西本土作家。



经典著作《白鹿原》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不小的阅读量,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甚至很多年轻人在《白鹿原》影视化之前对它没有任何了解。


但目前,有些教材收录了《白鹿原》节选,也有些学校将《白鹿原》列入课外读本。


对于经典著作在下一代中的普及,这不失为一件好事。




有人说,每次看到知名作家去世,都会想到语文书上他的名字后要做出调整了:破折号后的空白将会填上一个数字,代表他将永远作为逝者活在文学世界里。


和他们一起被带走的,也是他们所属的那个大师云集的文学时代。


但幸好,文字的力量不会消失。


愿余光中先生走好,也愿这些文学匠人曾经带给年轻你我的触动能永存心间。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悲惨90后 剧透可耻 | 夺命跟踪 | 失败表白

反思国难清流综艺 | 辣眼雷剧 | 短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