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湾人眼里的余光中,究竟与我们有多不同?

2017-12-15 高级观察员廖信忠 Vista看天下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因病在台湾高雄医院逝世,享年89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余光中先生这样具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基础。近二十年来,一首《乡愁》列入语文教材,大陆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因此,消息一出,朋友圈就被刷屏了,人们纷纷表达了哀痛之情。

 

但在海峡对面,许多台湾人对余光中的认识,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场轰动一时的“乡土文学论战”。



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从大陆闽南地区,到深受闽南文化影响、拥有曲折历史的东南小岛台湾,两岸文化相似又不同,似乎预言了他将与这块土地产生矛盾,格格不入。


先生的年轻时代,随父母颠沛流离辗转大陆多地,学生时在金陵大学、厦门大学等地学习,内战后落脚台湾,后又至美国深造,与时代结合的人生,注定了一生异乡人。


《乡愁》是余先生最被广为传颂的一首诗:“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首诗不仅仅只是讲述乡愁的诗,也上升到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情感的高度。


余光中手书《乡愁》。(网络图)


这首写于1972年的小诗,是先生去美期间,灵光一现仅用20分钟就写完的。据先生自己解释,这首诗酝酿用了20年,是他几个人生阶段有感而发:诗中出现的“邮票”,是抗战期间,在四川乡下读中学,所以时常与母亲往来信件;内战后来到台湾,诗中的“邮票”和“船票”是与亲人交流和见面的媒介;而“坟墓”则使亲人阴阳相隔。句子再简单不过,却讲尽了缠绵心头的愁思,生命与时代相结合的描述方式,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重墨。


“乡愁”是台湾第一代外省族群的集体回忆,也是赴台文人的写作母题。家国不幸诗家幸,对故乡的思念,经常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成为一种“乡愁美学”。尽管这些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感已超越时代与族群,但写作背后有多少痛哭流涕,多少悲喜交加,也只有写作者自身清楚知道,带纯欣赏目地的读者无从体会。



“两个”余光中



早些年,台湾人到大陆,有本地朋友的场合里,《乡愁》总不免被拿出来吟诵,那是一种多么单纯、赤诚的期望——“远方的游子啊!快回到母亲的怀抱吧!”这首名诗人人都能背上两句。面对大陆朋友的热情,台湾人多半也尴尬地同颂附合,客套一番。


土生土长的台湾本省人并不懂得什么是“乡愁”,虽然音乐课上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地理课上学了黄河长江秋海棠,可是他们在台湾出生长大,父母兄弟都在台湾,用《乡愁》试图唤起台湾本省同胞对大陆的“乡愁”,是隔靴搔痒。


台湾人也无法理解1990年后在大陆二十多年的“余光中热”。在台湾,他一生争议不断,甚至很多人对余光中的认识都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场轰动一时的“乡土文学论战”。当我们回忆、纪念余光中先生时,不仅是写出《乡愁》的诗人余光中,也有那历史转折处,乡土文学论战中的余光中。


台湾首部荣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悲情城市》,故事剧情描写国民政府治理台湾初期的情形,探讨台湾人的处境及身份认同的问题。(网络图)


那是1977、1978年时的台湾,国民党当局刚与美国“断交”,人心惶惶,整个岛屿“风雨飘摇”,而当年的文学界,也笼罩在政治整肃的恐惧当中。


乡土文学论战,表面上是文学问题的论争,但其背后却是……


责任编辑:杨溪



如果您在购买或阅读过程中有任何问题,

欢迎拨打010-66002611-8060  /  添加客服微信:weikanapp

(工作时间9:00-18:00)




2017.12.15期


封面故事


  • 《乡愁》遮面的余光中:爱飙车,听鲍勃·迪伦,追《琅琊榜》

  • 余光中神话背后,是文学缺席的尴尬


热点分析


  • 2018年中国经济前景怎样?官方回应四大热点

  • 肃清“余毒”,落马市委书记作序书被集中销毁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X战警进“复联”还会远吗?

  • 第二个“太阳系”?NASA公布重大新发现,更有意思的是......


观点


  • 周鸿祎在看着你

  • 封锁朝鲜,战争已然临近

  • 嚣张跋扈的咪蒙,愚蠢懒惰的粉丝

  • 在中国,迪士尼是每个娱乐业老板的“偶像”


图说天下


  • 当政要遇美食,说好的“偶像包袱”呢?


外媒看点


  • 因为美白,莫迪被黑了?

  • 孩子们的“手机瘾”,让全世界都发愁

  • 3个美国人把互联网“搞死了”?

  • 2035年,上海将超越巴黎


智识·有料


  • “六个核桃”如何闯关最严发审委


智数


  • 别逼婚了,90后够闹心了


生活参考·个性


  • “贱骨头”周润发——史上“最接地气”男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