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好看的国产情景喜剧“绝种”了?

2018-03-25 汪冲 Vista看天下


情景喜剧,在当下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中,又称下饭伴侣。


像童年看过的《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现在还在热播的《生活大爆炸》,在《甄嬛传》没播出之前,拯救了无数追求仪式感的强迫症的饭点时刻。



可有个现象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好像近几年的电视市场,再也没有一部广为流传的情景喜剧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有的,只是时不时蹦出的一些看起来遥遥无期,让人瑟瑟发抖的续拍之作。


而最后的成果什么样,大家心里也都心知肚明。



可为什么国产情景喜剧会在近几年逐渐衰落呢?


--------我是隔绝时代的分界线--------


第一要素就是英达所引领的情景喜剧人才的后继无人。


1992年,留洋回来的英达在电视剧《爱你没商量》落败后,憋着一把火开始拉着王朔和梁左研究起了自己在美国看过一种全新剧种,情景喜剧。


这就有了一出生就是顶峰的《我爱我家》。



自此后,“英式”情景剧如《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候车大厅》等,几乎每年一部的节奏成为中国亿万家庭的陪伴。


同样的导演,却没有一部能再次达到《我爱我家》的高度。


按英达如今的说法:“《我爱我家》其实应该是梁左的《我爱我家》。”



作为长时间处于同一场景下的情景喜剧,在没有其他影视语言的加持下,情节和台词便成了最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需要编剧对生活足够的洞察力和对台词的把控力,既对应了人物性格,又能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北大中文系毕业,母亲是《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父亲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梁左,在任《我爱我家》编剧前,已经凭借《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等春晚小品在业界小有名气。


他笔下的人物台词,市井通俗,又内涵深刻。他的加入,也让《我爱我家》的剧本内涵和包袱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据杨立新透露,当时宋丹丹的每集片酬大概为1000元,年龄最小的关凌50元,而编剧梁左写一集剧本是女主角宋丹丹的2-3倍。


这样的待遇,给了编剧们更宽敞自在的写作环境。


右一梁左


但着眼如今的国内电视市场,不仅编剧待遇无法和明星比肩,各种不公平的对待也客观条件上导致了编剧人才的流失。


除了编剧人才的流失,演员的选择上也少之又少。


演好喜剧本来就是一件很考验演技的事情,而如何让观众在同样且日常的场景中对自己这张脸不会感到乏味,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情景喜剧的选角,要不,就像《武林外传》一样,邀请一些演技扎实但不红的实力明星,或者,像《爱情公寓》启动新人,可当这些演员一但出名,就不会再继续出演喜剧。



开发和制作周期的漫长,对编剧和演员的要求,使得情景喜剧无论从制作规模还是商业角度,都难以跟IP剧,流量剧相对抗。


这种现状逐渐构成了一个死循环,一方面让投资方因为制作难度过失去兴趣;另一方面,电视台也因为不能带来好的收视流量不愿采购。


2006年《武林外传》播出前,央视其实早就做好了中途换剧准备:"原先与剧组讨论过,剧集太长,先放三十集,停一停,看看效果再说。"



而从2009年播出的《爱情公寓》也是到了2013年的第三季才开始爆火。


在市场局面尚未定性的十年前,一部情景喜剧的播出对于电视台来说就已经是一个赌局,更别提如今需要各种爆点刺激的商业市场了。


这背后,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国产情景喜剧本身质量的降低。


一部情景喜剧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不只是一点就爆,更在于它的寓庄于谐,回味无穷。


《我爱我家》虽说是讲一个家庭的日常,但每一集的情节都暗影着对国家过往的影射和对改革开放的前瞻。


在90年代急速的社会变革中,计划经济供养半生的老一代机关干部傅明不得不转变思路向市场经济进发;贾志国和贾志新纷纷投身市场大熔炉,京韵大鼓演员和平女士反映着传统文化的衰落,就连保姆小张都是意气风发的弄潮儿。



而最集中爆发的一段,是中文系学生贾小凡介绍自己的论文备选题目是第三者插足问题,傅明老爷子问她还有没有别的可选——


她说:“有啊,比如说有,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人工流产大家谈,少女失身面面观;性变态、同性恋,小蜜为何傍大款;留守男士和女士,单身贵族生活圈;精神病院的精神病,少管所里的少年犯——您说我选哪个?”


老爷子:“算了算了,你还是来第三者吧。”


这些台词,到现在估计删减个三五遍最后还不能播出。


此后的“英式情景剧依旧保持着这种针砭时事,以小讽大的台词风格。


2000年的《闲人马大姐》主要反映的是国企下岗潮后老年人的生活,喜剧点是炒股、学电脑、单位分房给领导送礼等一系列具有年代感的情节。



《马大姐打官司》那集,马大姐预言国家未来会允许生二胎,银行存款一年期不给利息。


而2001年的《东北一家人》则铺陈了沈阳一个七口之家的生活,展现了国企改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



第一集牛继红说等到她孩子长大后什么劳保公费医疗都没了,多学点本事以后养老得靠自己赚钱。


可到了国内情景喜剧的最后一个巅峰《武林外传》,虽然也有反映逃税避税、造假售假的现实乱象,但大多流于说教,不见讽刺力度。


与“英氏情景剧的写实风格注重台词不同,《武林外传》更多的是方言和演员夸张形体表现的加成,带着浓厚的新时代网络气息。


剧中还时不时地致敬一下《老友记》,比如吕秀才床头的“六人行必有我师”。



《武林外传》的出现,则预告了国产情景喜剧发展的新趋势:讽刺变少,搞笑增多,内容或多或少借鉴网络和国外。


但《武林外传》只是致敬,而《爱情公寓》则完全是“拿来”。


人物构架与《老友记》雷同,情节从《老爸老妈浪漫史》里照搬,一些段子也被网友发现抄袭了网络小说,分镜对比就如同汉化版。




作为这样一部“致敬”众多美剧的“集大成者”,《爱情公寓》的情节设定,处处体现着导演和编剧英语熟练,善于抄袭,欺负当代中国年轻人不会翻墙的优越感。


而备受吐槽的《爱情公寓4》结束后,国产情景喜剧彻底走入低谷。




在美国,情景喜剧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史,他们有更完善的喜剧体系。一些大学有专门开设的喜剧专业,喜剧培训机构也非常发达。


但在国内,情景喜剧从出现到如今只能靠自己摸爬滚打。


在那个家家户户还看电视的年代,它作为一种新鲜的影视形式,用戏谑的方式疏解了人们的社会压力,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解压方法。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获得乐趣和解压的渠道每天如爆炸般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口味愈加刁钻,对情景喜剧市场的需求也已经殆尽。


黄金时代后,情景喜剧走到今天已是难得,或者说很早之前,中国情景喜剧就已经断绝。



到现在,除了曾经那些创作者还在维持着一丝余热,大部分行业人士已经渐渐忘记了这一小众剧种的存在。


可就算坚守在情景喜剧市场的老人们,也是一来搞不懂当下年轻人的笑点,二来在逐渐逼仄的创作环境中求着生存,投入没有回报,呼喊没有回应。


最后,只能希望在这一代年轻人保持着对当年情怀念念不忘中,能得到如今市场有心人士的一丝回响。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跟风是病 | 尴尬瞬间 | 失眠困境 | 奇葩姓名

好剧有毒 | 占座有理 | 厕所读物 | 神教信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