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苏 | 纪梵希去世后,来说说他的缪斯赫本

2018-04-05 Vista看天下 Vista看天下



李孟苏

从事媒体行业超过20年,对英国文化有研究。

曾任职《三联生活周刊》和ELLE China。


庄园的下午茶

有人说写八卦的没脑子,也有人说写时尚的少情怀,其实吧,套用时下的热烈词藻,我们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时尚八卦,于我,写不好八卦的时尚人不是合格的码字达人。



欧美传统观念认为,金钱和苗条是“贪婪”的潜台词,所以会有这样的西谚:“追逐金钱和苗条,永无满足那一天。”




有扒皮文章嘲讽国内某时尚传媒集团大佬肚里没货,见到明星只会说:宝贝儿你又瘦了!她以为这是对人的恭维,其实并不体面。欧美传统观念认为,金钱和苗条是“贪婪”的潜台词,所以会有这样的西谚:“追逐金钱和苗条,永无满足那一天。”因此,体面地恭维别人,最好说,elegant(优雅)。


前些天法国时装设计大师于贝尔·德·纪梵希去世,他的缪斯奥黛丽·赫本又被怀念一番。赫本的标签正是“优雅”。


赫本并不愿意提及身材的纤瘦,她总说自己凸起的锁骨、皮包骨的双脚实在太丑。因为瘦弱,她不能在芭蕾舞团跳首席,才改行做演员。瘦也一次次提醒她童年受到的创伤。出生于1929年的赫本在战争期间度过青春期,极度的食物匮乏让她营养不良,导致严重贫血和呼吸系统疾病,一辈子受健康问题的困扰。这便是苗条优雅的代价。而且她还眼见装满饿殍般的犹太儿童的火车从她面前驶过,开往集中营,更是童年噩梦。


赫本的父亲是英国银行家,母亲是荷兰男爵之女,夫妻俩都是法西斯分子,积极为法西斯组织捐款。1935年,她爸爸回到英国,投身臭名昭著的英国法西斯联盟,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女儿。父亲的出走是“她生命中巨大的创伤”。1960年代,赫本与父亲恢复联系,老头儿对女儿始终很冷漠,但赫本一直对他进行经济资助,直到1980年父亲去世。


父母于1939年正式离婚,当年9月英国对德宣战,母亲带着赫本搬回荷兰生活。他们以为荷兰会像一战时那样成为中立国,没想到荷兰很快被纳粹德国占领。由于赫本曾在英国上学,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又有英国血统和典型的英式姓氏,她被迫改了个荷兰人的名字Edda van Heemstra,战争期间不得不认真扮演荷兰人。


赫本早年的生活也像电影般传奇。她的姨夫因为家族显赫,无辜地被纳粹处决,用来报复荷兰抵抗组织发起的反抗运动。同母异父哥哥被送进德国劳改营,另一个哥哥害怕遭此厄运,只能藏起来。少女时期,她通过跳舞为荷兰抵抗组织募捐。刚入行时她在几部电影里演的都是小角色,但她的高挑、纤瘦、安宁中略带惆怅的神态,让她脱颖而出。


按好莱坞的规律,她应该扮演永恒的受害者,去当希区柯克的金发女郎。赫本却巧妙地躲开,选择了后来我们看到的那些角色。与其他明星不同的一点是,在好莱坞做了主角后,她有意识地要做时尚明星,选择了正在创业的年轻设计师纪梵希。二人结为终生的商业伙伴,更成为相伴一生的挚友。


今天看明星与品牌互相借势,司空见惯,甚至可以说老套,但在1950年代,赫本和纪梵希的联手确实是一大创举。到了1961年的《第凡内的早餐》,原作者卡波特希望由梦露来演这个无比性感又极端神经质的霍莉小姐,但派拉蒙偏偏更钟意赫本。赫本演出了霍莉模棱两可的劲儿,一开始观众看不出霍莉是应召女郎,也不知道广告意味这么强的电影讲的是什么,演技真是无人能敌。纪梵希给她设计的小黑裙、黑色手套、头冠、纤长的烟嘴,是对优雅的戏仿,或者说成了阐释何为优雅的“制服”,标志性的形象超越了电影本身。


“早餐”之后,赫本在1960年代又拍了7部电影,数量不多,令人遗憾。绝大多数观众看电影只看一次,甚至有人从没看过《第凡内的早餐》。但几乎所有地球人都见过霍莉小姐的“制服照”,也见过很多明星、广告女郎穿着这身“制服”,她们要么卖弄一种人设,要么推销香水、首饰、鞋子、包包。


看天下413期特别报道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烂片大奖 | 搭讪指南 | 吹牛时代 | 头号玩家

明星恋情 | 话痨往事 | 童年丑照 | 变态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