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孩险被邻居强奸 | 受害者还要多小心,才能躲过一劫

2018-04-26

作者 陈香香


今天,下面这条触目惊心的深圳出租屋强奸未遂视频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视频中,一位赤裸上身的男子先是在破旧出租屋的楼道里左右试探了半天 ↓↓↓



看到邻居一个姑娘走出房门之后心生歹意,拖着女孩的四肢意图不轨 ↓↓↓



姑娘拼死反抗,不仅坐在了地下,甚至抓住了门框。但架不住一个弱女子终究抵不过一个大男人,耗尽体力后被拽进了对方的屋里 ↓↓↓



视频在网络流传之后,深圳宝安警方立刻通报了男子出租屋强行拖拽女子事件的处理结果:犯罪嫌疑人叶某因涉嫌强奸罪(未遂)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但围观了事情发生过程的网友,依然心有余悸。


毕竟不是每一个刚刚来大城市打拼的姑娘都有财力住到安全整洁的公寓,人挤人的蚁族群租房是很多年轻人必经的生存空间;


更何况,施暴者与受害者素不相识、更别谈有什么恩怨,可厄运还是偏偏砸在了她的头上。万幸的是因为女孩激烈反抗引发了室友的注意并报警,才逃过一劫,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无独有偶,除了这次的出租屋强奸未遂,类似的暴力事件在最近一段时间简直是屡屡出现。


短短一个月内,隔几天就能在电脑弹窗、新闻APP里看到一起针对女性的恶意伤害。



扔下楼、烧死、泼硫酸、躲床底下半夜砍死、拖进屋里强奸……案件数量之多,数不胜数。


频发的恶性案件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混淆感。明明昨天刚刚看到的新闻,转眼就间换两个当事人就会发生在中国的另一个角落。不变的是,血腥程度永远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新闻中女性受伤害的原因,更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施暴者做不到。


这不,网友@I金鱼I就发布了这样一条「生存游戏的微博,让大家跟着做一套女性自我保护的选择题 ↓↓↓



……可做着做着,大家才发现:不对呀?不管我做出什么选择,好像都逃不过横竖是个死的结局。


是的,这个游戏名正是叫做《无人生还》。


更可怕的是,每一道题的背后,都有不止一条真实的新闻案件。


就看第一题,假如你正在被一个没有好感的男子纠缠,不管答应还是拒绝,都是条条大路通地狱


拒绝了吧,单相思的固执痴汉会认为你们是两情相悦,一怒之下当众捅死你、或者把你扔下19楼 ↓↓↓




害怕被捅答应了吧,不想亲热会被砍 ↓↓↓



在一起之后,产生鸡毛蒜皮的小矛盾会被砍 ↓↓↓


你敢主动和渣男提分手?砍!


就算他主动向你提出分手,你同意了,打算开始新的生活。这时他说自己后悔了,又来找你重归旧好。敢不答应复合?就算是好好地在大马路上开着车,也会被一把火烧死 ↓↓↓



结了婚之后,情况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虽然你没有外遇,可只要丈夫怀疑你有外遇,跟腱挑断哪儿都别想去 ↓↓↓



甚至就算你不认识对方,一个人单身在外,莫名的就会被拖拽进陌生人的房间。下意识的呼救,会让施暴者铤而走险 ↓↓↓



那么你如果不敢呼救呢?别说纵容恶魔的行径了,声称「你情我愿」的围观舆论都能把你杀死千万遍。



在偏执暴力狂越来越多的年代,这就是一套——第一题,读完题干,我选C:立即死亡——的题目。


甚至有网友开玩笑道,下次女孩们遇见类似的情况,也甭选择了。直接男子表白 → 我拒绝 → 其纠缠不清穷追不舍 → 我一刀捅死,索性来个先下手为强。



这些玩笑话背后,正是网友们对于的受害者——被刀架着脖子做选择,可结果都只是自己选个死法——现状的无奈。


总有些人试图通过给选择题赋予一个标准答案,去证明完美的受害者就不会受伤害。


但从上面那一桩桩、一件件恶性事件中就能看出,有些事真的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对或错」的选择能避免的了,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你没错就不会受到伤害」的世界。


可荒唐的是,或许是根源问题无力惩治、亦或许是压根儿没想着去根治,人们依然更愿意从受害者的道德选择去为暴行找原因。


结果就是,当今社会又无时无刻不在逼迫着女孩做这些选择题。


从每次恶性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就可见一斑。


就比如,去年8月闹得沸沸扬扬的「求爱者19楼扔下女孩」事件。虽然警方事后调查证明女孩根本没有收男子的任何礼物,可因为几个别有用心之人的引导,舆论风向就变成吊备胎胃口的捞女该死 ↓↓↓



这是每次案件中最常见的那一套受害者有罪论,不管新闻中呈现多少关于人性复杂的细节,总有人预设了自己是人性考场的满分选手——


她为什么就不跟人家断干净?不收礼物、不联系,有什么难的?

如果我是她,我肯定不会收这些礼物,他硬给我我也会退回去的。

如果是面对不喜欢的人纠缠我,我肯定早早拉黑让他找不到我。

要是有人这么执着地追求我,我肯定不敢让他知道我跟别人好了啊……


他们总能抛弃具体语境,把这个悲剧变成一道道程式化的选择题,并上演着正确示范小剧场。然后,去指责每一个不够完美的受害者为何伤痕累累,指责他们被打倒的样子不够好看。




尽管,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明白,让受害者做选择,然后得出双方都有错的结论是一个多么迂腐的开脱;尽管,他们也知道,再不完美的受害者也不能掩盖施暴者的过错……可受害者有罪的言论依然不绝于耳。


逻辑很简单,左不过一个对类似频发两性伤害事件这块顽疾的欺软怕硬——因为无法根治,倒不如利用舆论的互相指责把矛头引到受害者身上。


悖论背后隐藏的,更是个谈论了很多年的话题:


与其寄希望于女性自己做出「正确选择」,我们真正缺少的是社会为潜在受害者提供的一道防侵害屏障。


这道屏障,也可以是提高国人潜意识里对性侵害的重视程度,重建缺失的性教育,防患于未然。这个最浅显的道理,早已被我们遗忘了太多年。


就拿今天微博上热议的事件来看,前一秒大家还在因为出租屋女孩子被拖进屋的事害怕:「这种人就是畜生,建议判死刑」;


可笑的是,下一秒就有营销号把入室强奸的恶性犯罪事件改写成黄段子,让围观群众跟着《小偷入室盗窃见色起意,女主人半小时后察觉不是自己老公》的荤腥哈哈哈哈哈哈 ↓↓↓



大家对性犯罪下意识的调侃,让施暴者自己都觉得不以为意,以为打个哈哈就能欺骗过法律的制裁。


因此,这道屏障的最后一关,则应该是法律对于施暴者更严格的约束、对潜在受害者的事前保护


就像很多时候人敢去强奸,绝非因为不知道强奸是重罪。而是清楚受害者十有八九不会报警、报了警也不被当回事、不积极取证、甚至建议私了;


很多情杀的罪犯,也常常会拿家务事作为幌子,因为他们知道法律中有「恋爱关系慎用死刑」这一条款 ↓↓↓



这些不健全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大惩罚力度」就能解决的,而是对于潜在犯罪全方位的预防。


世界上独居女性最多的城市——日本东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比如,那里是全世界最早推行地铁女性车厢的城市之一;


在年轻人最爱的胶囊公寓中,男性和女性的生活空间都被隔开,最大程度地预防类似出租屋拖拽女性事件;


再比如,如果一个中国独居女孩不堪跟踪狂的骚扰选择报警,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案件可能根本不会得到受理。因为我们没有针对「跟踪骚扰」这一行为的罪名,也不能像一些国家申请人身禁止令,强制对方不要再接近自己。


可早在2000年,日本就开始实行《反跟踪骚扰法》。如果被判为痴汉的话,不止痴汉要被罚,这种事情会被传到痴汉的单位,甚至痴汉的孩子父母爱人都会因此抬不起头 ↓↓↓



同样,韩国警察厅也曾与2013年宣布:如果男生向女生超过3次要求见面或与之交往,将可能以侵犯罪的罪名被制裁。


说到底,关爱独居女性、加强全民性教育、完善性侵害相关法律……这些其实都是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可有目共睹的是,不管谈了多少年,结果依然是无疾而终。


最后只能奢望女孩子主动地随机避险,企图让她们死记硬背住所谓「男女相处保命题」的正确答案,然后模糊罪案的焦点;


企图通过教会女孩(真正遇上变态根本不管用的)一套自尊自爱自保然后在无效避险之后指责她们做的不够多。


毋庸置疑,提醒女性学会必备的防身技巧的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这绝对不意味着针对女性的伤害事件频发的当下,比起如何从社会和法律层面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更应该纠结于女生自己有没有在道德上选择错误


因为从上面的条条大路通地狱的选择题就能看出,一旦根源是杀人犯,受害者再怎么「完美」都防不胜防。


这么简单的道理被我们忽略了太多年,反倒是一些天天将法律管辖的区域和道德管辖的区域混淆的人,试图用教育受害人的方法抹平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红线。


因为当法律已经板上钉钉地摆在那里,他们想要抢占的,也就只有道德。标准越模糊,越适合浑水摸鱼,越适合为暴行开脱。



最后,在暴力事件让女性人人自危的今天,大家不妨去看看中国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提出的女性面对突发暴力致命侵害14招。


希望社会早一点儿迈出真正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希望这些避险措施,女孩子一辈子都用不到。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女孩受辱 | 实力演员 | 鸿茅药酒 | 网红西安

土味语录 | 香港精神 | 各地特色 | 解压奇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