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得有综艺,直面这个让人感到无力的残酷问题

2018-05-08

作者 贾小凡



看多了现在容易鸡汤泛滥和强行正能量的综艺,上周末的《极限挑战》适时地向观众扔了几把刀子。


在这期以高考为主题的节目里,节目组来到上海崇明中学,直面100名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让他们参加了一场从一开始就不公平的竞赛


这100个孩子将要参加一场跑步比赛,最先跑到终点的20位同学有奖品。然而节目组却用六个问题改变了他们的起跑线——每满足一个条件,可以向前走6步,拥有比别人更靠近终点的优势。


这象征着什么,相信大家都明白。


第一个条件:父母都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



第二个条件:父母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看起来很常见的两件事,此时却已经有不少同学连进二级,而也有同学在原地一动不动。


如果说前两个条件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愿意为子女教育额外付出的金钱与努力,那么后面的问题“因人而异”的差距可能就更大了。


第三个条件:父母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大概是在衡量父母的教育理念,能否让你全面发展。



第四个条件:18岁前有过至少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标志着一个家庭的财力和视野。



第五个条件:18岁前父母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意义基本同上,只不过更集中在教育领域,投入的财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一个条件:父母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节目组的本意或许是表示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情感沟通,在人的成长中也是很重要的积极因素。



所有提问结束后,可以预料到、但看了依然让人有点唏嘘的一幕出现了:


有同学一路遥遥领先,也有同学站在原地一步未动,头排和末排之间距离终点的差距,已经足足差出半个操场之多。


可想而知,要想奔到那唯一的终点拿到奖励,有人天生就因为一些客观条件而节省了自己的步伐。



按照套路,此处应该开始把鸡汤端出来了。


的确,《极限挑战》用最大的热忱鼓励了那些出发时就占据劣势的孩子。它强调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刚刚所有这些使你更靠近胜利的优势,都来自父母的积累和支持,和你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关系。


此时在这场比赛中,如果想抹平先天落于人后的差距,所能依赖的就只有自己付出比别人加倍的努力。


那些从后排起跑的同学,显然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像离弦的箭一样把自己发射出去,冲得比前排的同学更用力,脸上的神情更专注。



有没有逆袭成功的同学呢?有。


在所有人中跑了第二名的男生,是从第四条线出发的,这几乎不算有什么优势了。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还是超越了他前面的优势者和后面的追赶者,基本击败了所有对手。



“努力能一定程度上填补差距”,这个道理还被节目组用另一种方式验证了一次。


极限男人帮也和其他被节目组请来的五位成功人士,进行了一次起跑线的比较。


这些成功人士,有的是在美国NASA工作的学者,有的是英国皇家学院出身的特种兵,有的是科技公司的创始人。


他们和极限男人帮的六位艺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也被问了同样的六个问题。



结果有点儿意思:这些人都可以被世俗的价值观划为人生赢家,但他们不见得在出发时占据多少优势。


几个问题过后,好几位成功人士早已大跨步迈得不见踪影,极限男人帮却依然留在原地,最后只有孙红雷靠着“一直是爸妈的骄傲”往前迈了一步。



当然,极限男人帮这些70后为主的“老男人”,青少年成长时的家庭背景、教育条件的分化远没有今天严重。因此拿他们日后的成功去证明起跑线的差距没那么重要,似乎在今天说服力不太强。


但黄磊还是以此鼓励在场的高三学子,起跑线只是起跑线而已,不是人生唯一的终点。


毕竟,人生是场漫长的马拉松而非短跑,谁能笑到最后,单靠出生时领先的那几十米可不够。“最初的领先也会被生命长河稀释,领先的几步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过是微小的几毫米。”



当然,这说的人与人的差距是大多数与大多数之间的平均水平,而不是王思聪和我的个例。



《极限挑战》熬的这碗鸡汤,看起来成色还可以。但是它同样也带来了一种质疑声:


节目里画出的那一道道非此即彼的起跑线,就真的能那么明确地给人生加减分吗?


毕竟大家对于那些颇具中国特色、矛头指向教育制度的“爸妈资质”,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


有人从“身为爸妈的骄傲”中看出的是培养了自己的自信,有人却认为,我们熟知的那种中国式炫孩子也许并不能真正体现孩子想要的赞许和尊重,怕只是在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罢了。



还有人同情那些因为没满足条件而被留在原地的孩子:他们没出过国、没请过私人家教,一定代表着他们离成功更远吗?


节目设置的这些问题,似乎只能一定程度上证明好的家庭条件会让人更容易获得理想的社会资源, 却无法很有说服力地体现一个人精神的富足和人格的健康。



这样的争议,似乎又涉及到中国人的成功观了——是不是一定要在某个公认的领域取得公认的成就,才算是成功,或者说比别人成功?


节目并没有明确地给出定义,给出的加分项却让人浮想联翩。


那些因为家庭条件而被留在原地的小孩,他们不知所措的样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不是又是一次对中产焦虑无声的强化呢?


过去的几年里,这种在物质条件上拼命赶超他人以占据先机的焦虑,我们着实已经看了不少。


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想让孩子“赢在射精前”的妈妈


前段时间甚至有过这样一个争议很大的帖子:主人公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天资聪颖,十分优秀,优秀到已经开始嫌弃自己平凡的爸妈、平凡的家境不配拥有自己这么优秀的儿子,理论一套一套的。


于是我们的舆论开始担忧,是不是现在连小孩子都自觉地学会了大人焦虑的背后,那一套考量人与事的标准。



但是《极限挑战》这次提出的扎心问题,意义应该不止于对阶级固化的又一次恐慌。


或许这个环节的原版视频所设置的问题,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到,残忍地将年轻人聚集起来又互相隔离的真正意图。


在国外时间更早的“人生起跑线”视频里,这些为了100美元奖金而比赛的年轻人同样被问了许多问题。


除了“不用担心手机停机”、“不用帮父母分担经济压力”这些有关家庭经济状况的问题,和私人教育、家庭辅导这些彰显家庭财力和阶级地位的问题,他们还在情感上遭到了更多暴击:


父母是否离异?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爸爸参与?等等这些问题,都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起跑线”。



它的意图同样是告诉这些年轻人,有些你拥有的东西,不要拿它当作理所当然。但它更加全面地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


因为所处位置——所谓的起跑线——不同,我们之间看待事情的视角也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有限而狭窄的。


因此这些扎心的问题,其实是希望我们能用更大的视野去看自己、看他人,去看这个将所有人摆在不同位置的社会




由此联想到鸡条里的这些犀利问题,也许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当我们不由自主地在这六个问题里代入自己,我们真的能看清自己吗?


说来有趣,有些人的如梦初醒,不因为自己是被敲打的既得利益者,恰恰是恍然大悟了,原来自己是被定义为早就落于人后的那一个。


@Fairy:我真的有点心态崩了,平常觉得没什么,一对比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没有,但更气的是自己不努力



回想起自己一路长大被爸妈做的很多决定,就像是不断地把推进起跑线的机会放弃。


最可怕的是,最后连自己也放弃了自己。



不过,被贩卖了太多焦虑的年轻人,似乎已经慢慢学会了和自己的不安相处。


像比较于像前文那个嫌弃爸妈给不了自己更好条件的孩子,我们这些自认平凡普通的人已经渐渐学会安慰自己,脚下基石的高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指标。


就像打牌起手牌运不好,此时指望摸到王炸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想办法把这手牌打得精彩。



题目设置的漏洞也让不少网友思考,我们能在原生家庭中汲取的养分,究竟什么更重要?物质的供养的重要性真的能压倒精神的滋养吗?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对人生的期许、对快乐与成功的定义不再那么单一了。我们渐渐不再去怨爸妈的条件让我们的起跑线只能止步于某个位置,因为越长大、越看到家庭在人身上留下的烙印,越明白相比之下有些东西更珍贵:


无条件的信任,坦诚,尊重,和爱。



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技术层面上成为更好生存的人,而有些东西只是单纯希望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它有时甚至比前者更加可望而不可即。


而人生如此复杂,如果一定要划一道起跑线,在获得情感支持上的领先又怎么能不算生而为人的优势呢?



毕竟人生的基石稳不稳、好不好,本就不是靠单一的金钱因素堆起来的。


这样的辩解似乎听起来很阿Q,然而能让它不阿Q的,恰恰是这些奔跑的年轻孩子最戳中人心的地方。


起跑时不占优的人,唯一拥有的就是那份明知道自己跑不过、却还不得不咬牙硬跑的自我折磨


当我们看向那些朝终点狂奔的同学,视线想寻找的身影,一定是落在后面、埋在人群中却咬牙超越的那个。



留在原地抱怨无济于事,天赋异禀一马当先又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剧本,唯有那不起眼的奔跑的身影才属于我们每一个渺小的普通人。


它说,当脚下有路的时候,至少不要停止奔跑。



当你已经动身跑出去了,能为此负起责任的,大概就只有自己了。


所以这耐人寻味的六个问题,在观众心里勾起的不是对爸妈和命运的埋怨,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懊悔和自责——


当他们已经在能力范围内给了我最好的,为什么我都没能做到和同等条件的别人一样好?为什么我连这样的基础都浪费了?


@Sharon°:虽然我只能走最后一个问题的那六步。但是我知道他们已经在能力范围内给了我最好的了……但是同等条件下我也没有别人走的好没有别人出息。起码跟我一样只能走六步的比我优秀的很多很多很多…… 我以为我不会后悔但其实真的很想回到18岁再努力一回


面对那六个问题得出“努力”二字的结论,其实不是因为它是多么有效的绝地反击,只因为它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罢了。


当然,如果忽略其他因素而只强调“努力一定能抹平差距”,那基本是不谈剂量的毒鸡汤。


就像节目里,孙红雷带领冲奖失败的学生,轻而易举就砸破了泡沫板的一墙之隔。


但你我都知道,现实中的“努力”往往没有这个奇效,在门外撞得头破血流也未必如愿。赛跑中真正绝望的不是一开始就落后,而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有人能跑在你前面,无论是因为什么。



所以很多观众看着节目里那些小小的不甘心的身影狂奔,会忍不住鼻头一酸——因为自己早已经在生活中尝到,徒劳的滋味是什么。


可是不管过程如何痛苦、如何煎熬,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擦擦眼泪、喘口气之后继续跑下去。


大概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吧:能靠努力超越别人固然好,但选择不停下的理由是,不想连自己曾经的付出都辜负了。


人生这么短,做什么不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呢?


也许想清楚这一点就够了。在如今这纷纷扰扰对焦虑的渲染中,在所有人都急着蒙眼狂奔的人流里,守住这一点自知之明和无愧于心,拥有小小的立身之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奶茶新片 | 网瘾少年 | 微信公敌 | 青春共鸣

流量新星 | 诚信肥宅 | 花样记仇 | 讨厌杠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