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城市的街景能被折腾得多丑?

贾小凡 Vista看天下 2018-11-30


老洋房,林荫道,枯黄的落叶和慵懒的阳光……最美不过秋冬时节的上海老街。


上海人非常重视这份美好。徐汇区有许多街都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官方公布的落叶景观道,这些街上不清扫落叶,供大家欣赏景色。



结果上周末,一条街的“沦陷”让大家怨声载道。


24日,一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艺术展空降“落叶不扫”的主街复兴西路,把上海市民吓了一跳。


有些艺术作品很有设计感,也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视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抬头一看,好端端的树上挂起了大红色假叶子玩撞色,就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了。



有的树上出现了由“大马士革玫瑰”而来的作品。玫瑰没做错啥,但是艳丽的粉色大花突然出现在静谧复古的街道上,就像奶奶的花被罩突然成精了。



路边还贸然出现了花花绿绿的大孔雀和印度女郎,颜色明度也高到刺眼,显得和街景格格不入。仔细一看,材质还显得有点随便。



墙上的飞天雕塑也很突兀——本来是美的东西,但是移植过来却身形呆板,颜色搭配杂乱,让人仿佛置身劣质文物修复现场。



还有一匹长着五彩大翅膀的大金马也很一言难尽,感觉它走错了片场,应该去富丽堂皇的电影颁奖礼还差不多。


马的眼神: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周末,@上海发布 微信公众号发布这个消息本来是想给大家一个“惊喜”,没想到评论里喜忧参半。


有人觉得很好看、小朋友很喜欢,也有人说,这些人工的装置还不如落叶的自然美。



当地居民的反应就更是直白多了——夜里司机要是看见路边直挺挺站着个脸色发蓝的印度女郎,估计要吓疯。



“丑”、“辣眼睛”,成了最常见的反馈。



就连并非上海居民的网友都能一眼看出,这些装置明显和上海老街街头本身的风景韵味极其不搭,反倒起了负面效果。


在一片骂声中,策展方的行动倒是很快:由于“部分装置作品跟落叶元素关系不大,制作也不够美观,和街区历史风貌匹配度不高”,已组织拆除。



很快就有人拍到被拆下的飞天姐姐落魄地躺在路边,堪称史上糊的最快的艺术品。


但是上海居民松了一口气:没了这些辣眼睛的东西,终于能好好欣赏落叶了。



网友对这件事的激烈反应,也说明大家在城市里生活久了,都有一块心病——


走在大城市的街头巷尾,最怕冷不丁撞见真正暴露它审美趣味的“妖魔鬼怪”。


哪怕最知名的景点和地标看起来完美无瑕,可是所有目之所及的细节都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名片


城市繁荣,却不好看,这已经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或者说,只有住在其中的居民觉得是问题。


最直接反映在审美感受上的,就是无处不在的招牌。


曾经会让人觉得被时代抛弃的审美样式,是那些古板老气的字体,浮雕金属的质感,西红柿炒鸡蛋的配色——



这些毕竟还算是历史遗留问题。曾经的时代审美,崇尚的就是这样大开大合的色彩与统一庄重的形式。


街边杂乱的招牌也一样。出于经营者的成本与效益考虑,字体粗大简单、颜色亮丽的灯箱,是个体商户们最实惠的选择。




人们以为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城市街头的景观会逐渐变得更有文化性和审美性。


但是,近几年各个城市都进行的统一招牌改造运动,继续把这些元素发扬光大了。


昆明有些街头,整改成了黑底白字隶书体的招牌,让大家上个街都自带庄严肃穆的气氛。



厦门有的街道,不甘心一板一眼的字体,每个招牌周围都要围绕一层浮夸的花纹,好像乾隆时代的大瓷瓶。



那些被统一整改了招牌的城市,最常见的是这样的街景——颜色很低调,字体很整齐,但你就是说不上哪里怪怪的。



如果非要找个罪魁祸首,应该就是整齐得毫无生命力的观感——采用的依旧是最常见的、和教课书标题一样的字体,让卖衣服卖食品卖玩具的店铺全部统一成一样的样式。


一片雷同的招牌中,能解读出的只有行政命令的高执行力,而无任何为了商业利益着想的审美创作。


哪怕是城市景观最讲究审美的上海,街头整改过的效果,也只能靠着本身建筑的底子硬撑。



这些整改一次次证明,统一招牌的尝试只是服务于城市市容是否整洁的要求,它最终的样子就像在层层要求中求得的最大公约数——只能有最基本的元素,不能有任何个性。


而且它的实施过程中还总是让人诟病的是否存在寻租的空间,商家和群众只知要强制更换,却对这些板上钉钉的样式没有任何发言权。



尽管这些招牌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审美却成了对它的改造中最不重要的事情。


权威下的整齐划一让人觉得难看,可是失了控的独特性同样能成为城市里的“毒瘤”。


我国大城市的另一个丑法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走两步,抬头能撞见一个多么“惊世骇俗”的建筑,再和谐的街景也要被这样的怪物破坏。


网络上有一个已经办了九年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堪称行走在城市街头的惊吓实录。


不说以前已经众所周知的网红丑楼,单说最近两年名列前茅的新秀,足以证明大城市们在建造自己时,永远不满足只有一栋标志性丑楼。


比如北京望京的中也中冶悠乐汇,宛如外星人在地球下的蛋,能让密恐患者顿时升天。


密恐患者请迅速划过



青岛辽宁路的电子信息城居民楼,造型霸气而怪异,被网友嘲笑为鸟人手拉手。



深圳罗湖商业中心的结构倒是还好,通体镀金的外表却让大楼瞬间变成玉皇大帝在地上随手插的金条。



广州圆大厦更是集造型奇葩、巨型显眼、颜色刺眼俗气等N大罪状于一身。



从这个大赛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评选标准,就已经能看出这些建筑究竟为何入不了市民的法眼了——


它们大都犯了一个大忌,盲目地追求某种风格,却与周边环境极不和谐,甚至体态怪异



收不住的独特性不一定就带来杰作,也可能是一种审美上的灾难。


这证明很多城市的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远见性,高楼和高楼之间互相争奇斗艳,摆在一起却统统成为城市外观的减分项。


设计师的履历上或许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日行走在路上、眼看着这些怪异建筑的居民对此无能为力。


更大的大招是夜幕降临后,LED灯光秀与城市大楼联手奉献的赛博朋克2018。


用大型LED屏演出的灯光秀们别的都好,只要别钟爱刺眼的大红大绿——



大黄大蓝大粉——


深圳前段时间的灯光秀


……对于中式喜庆审美来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已经向霓虹灯屈服、向LED大屏幕臣服,中国城市的夜空就必将是色彩饱和度的舞台,仿佛是为了让整个城市成为从月球上看地球时最亮的那一块儿。


文字也必须要大,要醒目,要张扬,通天闪烁着人民群众的喜悦。



如果会闪动了更是了不得,分分钟瞎了你的狗眼。


视频来自微博@Kantsubaki19P


而城市街景与LED灯的缠缠绵绵,连路边的树木花草也不会放过。


各个城市都对往树上挂小彩灯有一种别样的痴迷,特别是逢年过节,必须要用街道两旁半空中的五彩斑斓烘托节日的气氛。


要是灯光颜色统一、饱和度较低,整体比较和谐,那还算不错,至少能营造出梦幻浪漫气息。



但灾难的是,一条街上的树灯都不能达成共识。


有的是鲜艳的蓝色,有的是鲜艳的绿色,还有的是鲜艳的红色,市民晚上出门溜个弯,转角就遇见调色盘开会



更可怕的是那种在一棵树上就要展示完所有色彩的野心,仿佛一个城市的繁华程度与树上的颜色数量成正比。



等到天亮了,树木又是另一种惨不忍睹——


夜晚的耀眼彩灯,在白天就只是树上的白色灯带,像缠绷带一样,一圈一圈。


它好像在默默地诉说,不管白天还是夜里,树木都不得不承担人为的负累。


来源:泸州新闻网


而城市景观喜欢拿绿色植物做文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哪怕不是特殊节日,城市街边也少不了大大小小的花坛型装饰物


它们简直就是承担了街头宣传工作的最佳橡皮泥,想摆什么造型都行,虽然——造型可能憨厚得像小学美术课本里的基本图案,设计感死板得像微机课第一节用画图画出来的作品。



还有的时候,花坛只是陪衬,重点是附近一定要有个塑料质感很重的大型人偶,色彩搭配同样喜庆,质感轻薄得仿佛一戳就破,画工输给喜羊羊是常事。



如果绿化不够,那就塑料来凑。


大家都觉得水泥森林里多一些绿色是好事,但假冒的可就容易弄巧成拙。


吉林市曾经因为在街口摆了一大排塑料绿色植物而上了新闻。绿色看着是挺养眼的,就是被市民吐槽像种了一地巨型油麦菜。



今年夏天西安,当地有网友吐槽自己家附近的天桥上摆了一溜的塑料花。看着特别假不说,走近了还能闻到怪味儿。



诸如此类的不满,恐怕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以上所有的案例,都被当地的居民抱怨过。有的成了全国有共性的公共话题,有的只是当地论坛上的自我吐槽。

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都反映出同一个问题:


那些反映出城市规划不合理、蔑视个性化审美的街景,已经让居民们觉得不满意了。


城市的管理者真的不知道大家觉得这样的生活环境并不美吗?


或许这不单纯是审美优劣的问题。


住在大城市里的人眼看着生活水平的发展,开始渴望向国际大都市的审美标准看齐,渴望在街头巷尾通过视觉的细节,看到繁杂生活里的人情味和生活之美。


但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一板一眼的造型,大开大合的配色,整齐划一的排布,依然是成本最低的体现秩序与和谐的管理方式。


当城市居民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想要生活在能与这种趣味匹配的环境中时,管理者眼中这却依然是最不重要,甚至浪费精力与财力的事情。


为这些视觉效果拍板的管理者所优先考虑的,已经和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背道而驰太远。人们吐槽城市街景难看的背后,这或许是真正让人无能为力的东西。


【全文完 欢迎留言互动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