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了顿早茶后,我宣布下辈子投胎广东

杨二芋 Vista看天下 2019-04-06


所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久以来,除了把自己出生的地方叫做“故乡”,我们还习惯称自己因为读书或工作而长期居住的外地为“第二故乡”。


近几年,越来越多(叛逆)的年轻人发现,诶,人好像应该有第三个故乡的,即“精神故乡”,是我们长大后找到的能活得最舒适的地方。



尽管有的人可能并没有去过那里,只是通过一首歌、两张照片、几句文字与它有过神交,却一见倾心,认定它就是自己灵魂的最佳归宿。


从这个说法又延伸出了自诩“精神XX人”的群体,举个栗子↓↓



“地域的故乡安放身体,精神的故乡安放灵魂。”


说白了,会被当作精神故乡的地方都是靠一种地方特色吸引到人的,要么是吃喝玩乐,要么是美景佳人,抑或是城市气质,冥冥中自有股奇妙的缘分。


那里食物贼好吃


引起规模最大“移居潮”的,必然是那几个以食侍人的网红城市。


比如柳州。在某宝2018年底发布的一份中国小吃地图上,柳州螺蛳粉的销量竟然打败了国内其他家喻户晓的小吃,一臭天下知。


眼看着,近两年突然冒起来的“精神柳州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螺蛳粉安利组织,不仅自己咵咵吃,还要疯狂推销给身边的人。



你的故乡听到这话开始:



对于精神柳州人来说,虽然身在其他城市也能买到螺蛳粉自己回家煮,但总觉着有些意难平,畅想着如果能在精神故乡生活一段时间,像北方人过节吃饺子一样,逮着由头就吃碗新鲜出锅的螺蛳粉,那该多好!



或许有的人闻不得臭味,不懂螺蛳粉爱好者的心情,那像椰子这样,浑身都是宝、让人产生去海南看一看的想法,总归是能够理解的吧?



从某些方面来看,精神故乡对一个吃货人生观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出于对它的信仰,它带给你的体验基本都属于“出厂设置”。


如果在这里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是大众意义上的搭配,比如在上海第一次喝的豆浆是咸的,那么之后在除江浙沪以外的其他地方喝豆浆,势必会有种怀疑人生的感觉——怎么都是“邪教”甜豆浆???



再进一步讲,吃货们对精神故乡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职业规划


每个热爱西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代掰馍大师;

每个魂牵南京的人,都对鸭子养殖业颇感兴趣;

每个把四川看作是灵魂归宿的人,都有一颗想去大凉山脚下开家烧烤店的心。



不是他们没追求,而是“敌人”太凶猛,你品品,这大半夜的,搁谁也顶不住呀↓↓



你知道的,民以食为天,国内好吃的更是不胜枚举,当代人的旅行线路都是靠一道道地方美食串起来的,他们出行的第一(可能也是唯一)目的就是吃。


如果以美食作为精神故乡的衡量标准,那你终将成为一位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你敢信这是同一个人?


那里景色吸引人


不是所有人都把吃遍世间美食视为人生信条,有的人认定自己的精神故乡,就看那里究竟有多美——如此看来,是祖国宽广的疆域给予了我们更多选择。


追求地域美景的群体,通常都是出于一种强烈的叛逆感。


举个栗子,生活在不缺水的地方,人们才会迷恋“每想你一次,天空掉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的旷然,才会想在沙漠里偶遇养了一朵玫瑰的小王子,才会把“什么鬼魅传说,什么魑魅魍魉妖魔”捧成2018年度神曲。



而往往又是不住在水边的人,才容易产生一种水乡情结,将乌镇、丽江、凤凰这些地方种在心里,结出一个个氤氲超然的梦。


水乡的一切都让他们觉得浪漫得无可救药,无数次希望自己也能找到一方净土,依水而居,开间客栈,晒晒太阳,喝杯清茶,在这个精神故乡虚度时光。



对于有些“偏执狂”而言,国内触“脚”可及的城市可能并不能满足他们对遥远的寄托,总觉得要把这颗嘈杂的心放得远远的、无人打扰才好。


于是,他们的精神故乡是摩洛哥,被上帝打翻的调色盘;



是“天空之城”白露里治奥古城;



或者俄罗斯,这个随便拍张照片都像是油画的国度。



羡慕当地人特质


“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适用于很多地方,因为那里的人自带亲切光环,让游客如沐春风,所以这个城市也很容易圈粉,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故乡。


像是杭州,因为人情味儿满满,连续十年坐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宝座。



还有海纳百川广州、礼仪之都厦门,都是“上有天堂,下有XX”的标准答案。



一个猜测:正是因为城市建设得好,当地人生活得很愉快,所以由内而外散发出温和有礼不吵闹的气质。人们想把灵魂安置于此,也是想活得像他们一样舒坦……


或是羡慕当地人的特殊体质,想拥有同样吃不胖/不长痘/不脱发的天赋!


@休闲璐:成都,我不能理解,一个以吃闻名的城市。大街上大部分妹子都很瘦,有腰,而且是那种薄薄的瘦,穿衣服巨好看。而且吃辣对皮肤那么不好,我偷偷观察了一下,竟然越是在火锅店坐着猛吃的女孩,皮肤越好,白、细、没痘痘。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可气死我了!!我已单方面宣布我决定下辈子投胎到成都。



等等,永不脱发的当地人是哪里人?



沉溺于城市气质


很多人并没有去过这个地方,却屡屡提及它,对它魂牵梦萦恨不得“死”在这里,因为早已在书中或是电影里跟它相见恨晚了。


有人视泉州为精神故乡,只是因为有书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整个城市都很“佛”——说不定我也可以去开元寺出家,想到这里就觉得很安心。


而不管是从小跟着家人看TVB的人,还是在青春期自己刷完了《无间道》《甜蜜蜜》《重庆森林》的人,都会对老香港有一份憧憬和怀念,觉得平行空间的另一个自己可能就是铜锣湾的一个糖水铺老板,白天做生意,晚上打麻将。



如同《城南旧事》之于北京,《阮玲玉》之于上海,越来越多的小城也慢慢通过影视作品俘获当代文青的心。


像《路边野餐》里的荡麦,《地球最后的夜晚》里的凯里……当远处传来《小茉莉》,时空在这一刻重叠,湿漉漉、雾蒙蒙的感觉让人如坠梦中,不愿醒来。



有人喜欢把自己托付给虚无和微醺,自然也有人更迷恋坊间的烟火气。


重庆,这座网红城市凭借《疯狂的石头》《火锅英雄》、GOSH嘻哈和8D魔幻地图杀出重围,成为江湖恣意和市井温柔的代名词,也成为许多人的梦。



对了,以幽默感著称的城市也是很多人pick的地方,比如天津、东北。


精神哏都人会说别人是文艺青年、他们是“曲艺青年”,会管下至5岁上至55岁的女性叫“姐姐”,会说“嘛玩意儿”,也会自带俩鸡蛋去买煎饼果子摊。


而精神东北人呢,公认的东北四大名著:《超生游击队》《卖拐》《昨天今天明天》《红高粱模特队》,必看;



他们不但能无师自通掌握一口流利的东北话,给旁人带来欢乐,接小品台词也不在话下,口头禅就是“改革春风吹满地”和“要啥自行车啊?”



从这个角度看,不止是城市气质影响人们对精神故乡的选择,有时候行为、习性、爱好上的相似也很有很强的麻痹性——第一次喝胡辣汤就爱上的人,可以说河南是自己的心灵补给站了。


好比隔壁的孤单寂寞丑编辑,虽然出生于河北,但因为在朋友圈进行了一场浩大的“今天吃饺子了吗?”行为艺术,被我们评为Vista第一精神东北人。



或许人类与城市之间还有一种特殊的缘分,就是地缘关系引发的一个梗。


南京人说自己是精神安徽人;有些云南朋友表示自己的精神故乡是缅甸老挝柬埔寨;因为许多东北人在海南买房,让海南成了东北第四省↓↓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屏幕面前的你是否在文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没有的话,又是把哪里当作自己灵魂的归宿呢?不如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虽然很可能说了也没用,我们这些无假无休的“社畜”离哪里都很遥远。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好看”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