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收藏了100篇深度好文,其实一篇也没看完

贾小凡 Vista看天下


有时你会不会发现,自己活得像个“网络牧马人”


这指的是,当你在社交网络上看到有价值的、值得收藏慢慢看的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按下转发键,并配以“Mark,马克,马住,马一下,马”等富有仪式感的转发语。


假如这个东西受众广大——比如亲测有效的防秃头诀窍——那就有可能造成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



在其他网站或APP上也一样。酷爱收藏的“网络牧马人”,像囤积过冬粮食的松鼠一样,把自己的收藏夹填得满满当当。


他们在豆瓣收藏的人生必看书单、影单够当传家宝,在微信收藏的2019考研必备宝典四六级必过指南够出100份试卷,在知乎收藏的技巧和经验类帖子字数已经比自己这辈子写过的字还多。



这一切都是为了两个字:上进。


知乎用户@陈鹏举 曾扫描了知乎2500万篇答案,统计出了被收藏次数最高的1000篇。粗略看一下就会发现,排名最靠前的大多是有关自我提升的经验咨询类——



我应该学点啥?怎么学?在哪儿学?


这是环绕在当代网友头顶的灵魂拷问,使得大家网上冲浪时明明只是为了嘻嘻哈哈放松一下,但在看到各种实用教程与学习技巧的内容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马个不停。


知乎关注人数top10的收藏夹之一↓



然而,人类一上进,上帝就发笑。


因为网络牧马人的心就像草原上的野马,只料得到开头,料不到结尾。


简而言之,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个东西你马了,跟你有没有真正学到,完全是两码事。


这完全是自己行动力和自控力的问题:有一天你可能会猛然发现,有些东西你见一次马一次,见一次马一次,躺在收藏夹里都能消消乐了,可就是一次都没有打开过



渐渐地,网络牧马人们看清了自己的本质,以及自己在收藏时立起的flag隐藏着哪些暗语:


马住=不会看的
马了晚上看=不会看的

马了明天看=不会看的

马了等忙完这阵儿看=还是不会看的



转发即遗忘,收藏即冷宫,这种行为已经衍生出了额外的寓意:这个东西有用,朕知道了,下一个。




更啼笑皆非的是,等你三四年后突然想起自己收藏夹里的废墟,心虚地打开那些链接和网页时,极有可能发现它们活得还没你的反射弧长。


渐渐地,网络牧马人们再遇到这些看起来很有用但命运早已经被注定的干货,已经学会提前给自己找台阶下了


马了就是看了,看了就是会了,稳赚不亏!



甚至还学会了歪门邪道的自我安慰:收藏并不等于马上要看,而是为了方便自己想看的时候能找得到。


这就产生了薛定谔的求知欲:当你转发马克一个东西的时候代表你想看它,但是在完成这个动作的瞬间,你就已经不想了。



还有的人没有放弃挣扎,即使知道是徒劳,但心中上进的欲望还是想努力一把,想战胜懒惰的躯体和健忘的灵魂。


所以,“明知不会看但还是要马”,就是不想彻底成为咸鱼的最大决心了。



说白了,网络牧马人常常是名为放马,实为放羊


空有一颗好学上进、充实自己的心,最终却还是败给了懒癌、行动力低下和拖延症的顽疾。



这样的朋友,和朋友圈里活跃的一群人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当网络牧马人每天晚上打开朋友圈,或许都会对一件事感到格外刺眼:


那些每天准时准点打卡的老铁,咋就那么有行动力呢?



是的,现在的朋友圈除了是生活的展示窗,也很像等待老师批阅的作业本。


爆款文章刷屏那都是一时的,只有打卡这件事能每天晚上坚持在你的朋友圈拥有存在感。



看着各式各样、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的打卡,你可能会开始怀疑人生:怎么大家都那么有行动力和毅力呢?难道就我一个菜鸡?


有人每天早起打卡,睡到中午才起的人拿起手机,总要惊叹5个小时前别人已经开始一天了、而自己还在和周公缠绵。


有人每天运动打卡,晒出来的坚持的天数、跑的公里数和消耗的卡路里数,让半夜啃着宵夜看到这条朋友圈的人突然觉得味同嚼蜡。


当然,打卡的最大头还得数学英语的大军,他们存在的意义仿佛是让人意识到,原来学英语有那么多不同的门类等着(折磨)你。



虽然它们不见得全都很长命,能熬过一周的都算勇士。


但一旦看到堪比愚公移山的打卡,还是会让人有点肃然起敬+自惭形秽的。



毕竟心猿意马、三心二意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通病,尤其对网络牧马人们来说,开始做正事已经很困难,坚持就更难了。


很多年轻人的执行力根本无法支撑他们体面地在社交网络完成日复一日的打卡,唯一能做到的打卡可能就是每天去暗恋的人的朋友圈转一圈,或者在爱豆的微博超话签到。



所以,在又丧又懒的流行文化中,朋友圈打卡成了一种格格不入的现象,也一度成了被争论的话题。


有人会问,这些打卡狂魔的确看起来很努力,但为什么要执着于让别人看到这份努力呢?



的确,在熟人遍布的社交网络秀自己的学习成就,对那些现在特别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年轻人来说,是有点羞耻的。


分享到朋友圈的打卡有些是APP的诱导行为,但用户至少可以自己选择分组。有的人就因为不好意思、怕被说炫耀,悄悄地把所有分享都设置仅自己可见了。


而那些没有选择隐藏的打卡狂魔,晒出自己的“小确成”,也许是有求表扬的心态在里面。


毕竟晒娃晒车晒风景都是晒,晒自己坚持学习了多少天并没有什么特殊。



而且,它还是一种自我肯定。


因为这类APP的目的就是用赤裸裸的数字把一个人的努力、积累和进步都量化,看到自己超过XX%的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和在漫长的队伍中看到身后还有不少人就谜之安心一样。



这种行为虽然可能被同龄人吐槽,却有个更为重大的好处——能强有力地向爸妈证明,你看,我都坚持这么多天了,今天也学了8分钟呢!



……等等,这时间是不是有点太短了?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8分钟还不够开始学习之前喝杯水上个厕所的呢。


但这恰恰是这类学习APP的创造者所利用的人性:


每天几分钟的“学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还刚好满足了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不甘心碎片时间被浪费的焦虑。


不仅增加了自我满足感,甚至还有可能增加钱包的满足感——


有时候你以为同学简直勤奋到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境界,殊不知支撑他们每天打卡的不是求知欲,是完成多少天的打卡后能返红包。



所以说啊,在“到底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件事上,年轻人只不过都在各找各的盼头和心理安慰罢了。


不管是坚持打卡学习的人,还是马克了有用的东西就立刻抛到脑后的人,还是每次想努力改变都坚持不了几天的人……


一开始的动机其实都是想找个支点说服自己,我其实没有那么咸鱼,我想上进。


而一定要做出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的努力模样和仪式感,只不过因为我们想要却做不到发自内心的自律和勤奋罢了。


但这之后,有人靠外部的监督和赞美获得的满足感坚持下去,也有人有人仅仅停留在“我有这想法就说明我还有救”的庆幸中。


到底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更重要,还是心理安慰更重要,也只能冷暖自知。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好看”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