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人的丧与萌,都在这部快被遗忘的喜剧中

陈香香 Vista看天下 2019-04-06


东北人的幽默,在互联网上已经是个月经贴了。


沈腾、念诗之王、东北F4,成了新晋的黑土地三宝,在神曲的浸蕴下多少人已经不能完整念出“改革春风吹满地”这七个字了,这倒是没有辜负东北喜剧人几十年来的努力。


不过,相比与乡爱连拍11部的辉煌,另一部东北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作《东北一家人》的待遇显然就没有这么好了,甚至已经开始有被渐渐遗忘之势。



时光回到世纪之交,如果说赵本山带火了东三省农村日常,那么《东北一家人》则真正让更多东北小百姓的生活冲向全中国。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翠花,上酸菜!”主题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和它Flash版本的MV那可是人尽皆知。



词曲作者雪村只靠这一首歌就成了中国初代网络歌手,先锋程度远甩两三年后才跟上的刀郎、刚刚、庞龙18条街。



这部剧更是创造了当年的收视奇迹,多少90后晚上吃完饭连作业都不写,都等着和全家人一起冲着电视大笑了,可谓是老少通杀。


不过虽然轰动一时,但在当今互联网的关注度上,《东北一家人》明显却比不过同期的作品,你甚至鲜少能看到关于它的段子和表情包。


一个不能否认的原因就是,这部剧实在是太土、太丧了


《我爱我家》是个离休老干部的高知家庭,《家有儿女》是个在北京拥有三室一厅的海归中产家庭。相比之下,《东北一家人》可就寒酸多了——


全家人挤在工业厂区的苏联式老单元楼里,色调都灰蒙蒙的。


《家有儿女》只比它晚播出了三年,场景设置却差了这么多


在下岗潮的背景下,一家人称得上是“生得伟大,活得憋屈”。


老头牛永贵是国有厂的退休焊工,日常就是追忆往昔发牢骚,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新事物难以理解。他喜欢摆老资格,又话大胆小,唯有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伴陈久香,能把他整的服服帖帖。



他们辛勤一辈子,刚刚把孩子们送进厂区就业,就突然赶上了国企改革。这下可好,三个孩子全都成了“干啥啥不成、吃吃啥没够”的主儿。


大姐牛继红在厂区幼儿园当老师,嫁给了成日以“未来的大款”自居的孙明,却不得不面临油嘴滑舌的丈夫出轨的现实。



唯一的男丁牛小伟是个30多岁的下岗工人,买断工龄在家赋闲,游手好闲却又整天幻想着发财,和外甥一起向父亲讨要零花钱。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是牛小伟的口头禅,直到开了达达杀猪菜,然后天天标榜自己是老板,猥琐的表现堪称中国电影荧幕上屌丝届的鼻祖


唯一不符合屌丝的,那就是娶了胸大貌美的朱婷婷,每天讨论着“亲一口”和“那啥”,因此被无数直男记恨至今。




如果说牛小伟是屌丝男的代表,那妹妹牛小玲则更像如今网络上的丧女孩。


自恃前卫又娇气怕苦,二十好几了还懒得出去找工作,掌握着迅速地把任何事情搞砸的技能,包括谈恋爱。她爱的人不爱她,爱她的人她不爱,最害怕地事情就是参加同学会被人比下去。



一家子丧的不行的家伙凑到一起没别的事,每天就是想着怎么埋汰人。


嘴毒得不能再毒,把情景喜剧三大宝——黄段子、接地气布景、互相埋汰——都做到了极致。



看了《东北一家人》你才发现,东北人的对于歇后语比喻句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


上嘴唇挨天,下嘴唇挨地——口气还不小;

那是张飞和李逵在一块——整个一黑社会;

手掌上面长胡子——老手;

光屁股打灯笼——自己献丑;

弯腰上山——钱紧;

耗子扛枪——窝里横;

疯狗啃呼啦圈——转圈咬吧;

警察抓他爹——公事公办;

十坛醋泡一根黄瓜——你就可劲儿酸吧;

你马上给我土豆子搬家——滚球子;

小脚老太太踢足球——绝对尖端;

老黄瓜刷点绿漆——装点嫩。


这并不让人意外。


毕竟《东北一家人》可是被称为“英氏家族喜剧最后的荣光”的作品,英达、英宁联手用《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王国,而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用鲜活的语言给你的心挠痒痒。



包袱三秒钟一个,金句说个不停,不过老牛家骂起人来,最爱的当属癞蛤蟆。



在这样生动灵活的词句面前,任何带着动词和器官的脏话,都显得苍白无力。



英式喜剧的另一个特点,当属对社会现实明里暗里的各种讽刺。


因为人人都不得志,还揭露了不少桌子底下的龌龊事儿,当年不乏各种报道,说这剧败坏了东北人的名声。反而是如今才发现,就算放诸全国,里面的关于人性的细节都真实得可怕。


就比如,前段时间网友因为曲婉婷母亲贪污下岗工人补偿款一事吵得不可开交时,还有人提到了老牛家:


“看看《东北一家人》你就知道,活在那样一种社会氛围里有多无能为力了。”



当年在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下岗工人数量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编剧英宁完全是按照以自己下岗亲戚一家为原型写的剧本:“ 牛永贵是按照我亲舅舅来写的,这一家就是东北真实存在的一家人。”


牛永贵夫妇为厂区贡献半生,唯有当残酷的现实猛然怼到脸上时,才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可虽然被下岗潮的大浪卷挟走了生活的体面,体制的意识依然深深扎根在老牛家人的心中。


陈久香各种看不上儿子开的那个小饭馆,希望让他们都能找个像人民教师一样的体制内工作,因为“不愁下岗,旱涝保收”。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自然能体会到这种——自己快活不下去、可依然对铁饭碗深信不疑——的矛盾心理。


年轻人们更加矛盾。好吃懒做的牛小伟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停职留薪”,不干活光拿钱。



牛小伟的死党,是只要出场必是和他拼足屌丝气质的顺子;金老二的日常则是忽悠自己的(前)女朋友牛小玲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如今的舆论总喜欢用“三观”去评价文艺作品,却忘了没有人有权利无视时代背景去质疑别人的人生选择,更别提在这样一群被生活折腾的体无完肤的人身上


其实英式家族的很多喜剧,从《马大姐》到《东北一家人》背景都是下岗潮,而现在看来都是苦中作乐的悲剧。



在这锅东北乱炖里,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全都烩在了一起,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然后用最犀利的吐槽,无比真实地展现着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各种问题。


就比如社会由来已久的各种学历、就业、教育、大龄男女现状,牛继红自己带着儿子不说,还一直被身边人用“为了孩子好”的说辞劝着复婚。



结果就是,儿子军军被这份强加的爱逼得哭笑不得:“家长们不是有病吗?都希望儿女翅膀变硬,又害怕我飞了。”



台词明面上都是东北老爷们儿、老娘们儿俗不可耐的俏皮话,可又处处夹带着私货,咂摸两句就可见其中深意。


就算你不是东北人,也会深有共鸣然后感慨道:编剧竟然能在18年前就写出了这些人性深处藏着的东西。


业绩不突出,政绩不突出,光腰间盘突出;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只前列腺发炎——是当代颓废社恐青年本人了。



甚至牛继红早在本世纪之初,就作出了东北养老金收不抵支,儿子退休后拿不到养老金的神预言。



和如今光鲜亮丽、北漂毕业生一毕业就能住豪宅的国产剧相比,《东北一家人》实在太磕碜寒酸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老牛家的普通,才让这部剧更加贴近生活的本质。因为生活的本来面貌,不就是土里土气的吗?


这也或许正是当年那一批国产情景喜剧至今都让人百看不腻、常看常新的原因吧。


它们可贵就可贵在,都是基于一个有共鸣的真实社会,而不是人们意淫出来的空中楼阁。



不仅能一招致命、精准无误地戳到社会普遍性的问题,每部剧还都能有自己的气质。


《我爱我家》是高级包袱,《闲人马大姐》是琐碎市井,《武林外传》是无厘头侠气,《家有儿女》是童年痛点,《东北一家人》则是用最大俗的笑点、抛出最赤裸裸的大实话。


尤其是和一些不仅“照搬”了剧情台词,甚至连气质都“汉化”的情景喜剧相比,它们的独特实在是太难得了。



PS:最后附送大家一个彩蛋吧。


《东北一家人》堪称铁打的老牛家,流水的大牌明星:王刚、黄宏、李丁、蔡明、潘长江、高秀敏、文兴宇、范伟,连冯小刚去客串都只是演一个偷马葫芦盖(东北话,井盖)的。


是的,这是邓超。演一个回乡嘚瑟的小青年,18年前的喜剧细菌可比如今强多了。



更多人没认出来的是,沈腾的处女作也是《东北一家人》,当时他还是个军艺大二的学生,披着军大衣也不妨碍沈叔叔的又白又嫩。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好看”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