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再穷,也千万别碰这件事

贾小凡 Vista看天下 2019-12-09


大学第一课


时代变化飞快。当“老油条”们要给刚进大学的年轻人一些忠告时,五年前的答案可能会是:多考几个证,别翘那么多课,一定要谈场恋爱……


如今的叮嘱却一水儿的:别虚荣,别攀比,再穷也别碰来路不明的校园贷。



自从2014年,多家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贷款消费服务的平台崛起,甚至拿到多轮天使投资之后,这个行业便不可避免地呈现鱼龙混杂、野蛮生长的态势。


在那条网友自发分享“给新晋大学生的忠告”微博里,许多网友拿自己身边年轻人的经历说明不规范的校园贷可能有多坑


他们本以为只是借一点钱,没想到利滚利,最后负债缠身。



出自日剧《东京女子图鉴》


许多大学生去借钱花,本是起源于不好意思问爸妈要钱,但落入陷阱无力偿还后,最后被迫掏钱还这笔巨债的还是父母。



有的人身边的同学为了躲避债务,销声匿迹。



但这其实很容易牵连到身边莫名成为担保人的老师、同学,让他们遭受被追债的困扰。



有些网友甚至表示,这东西“谁碰谁死”,自己学校里好多跳楼的。


虽然这样的说法可能有夸张成分在,但其实早在2016年就发生过一起因深陷校园贷而家破人亡的悲剧,足够警醒年轻人了:



河南某高校一男生因迷上赌球、又急于捞回输掉的钱,于是从多个平台假借多个同学的名义借贷,最终负债60万。


他出身农村的家人无力偿还,自己也因此精神压力巨大,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说这是所有年轻人面对金钱的诱惑和人性的薄弱都需要长的一个教训,那以生命为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



当套路贷蔓延到校园


当校园贷成了大学生的一个大坑,有网友会很不解、甚至认为责任全在借款的年轻人自己:


借钱了就得还,为什么还不上了就骂借贷方?明知道自己还不上,一开始为什么还要借呢?


殊不知现在许多瞄准了年轻人的校园贷并非合法、正规的民间借贷,而是一步步设套、最终意图非法占有受害人财产的“套路贷”,全国多地都能找到相关案件的报道。


“借的数目和拿到手数目不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套路,

还钱要按借条上的数目


并非所有的网贷平台都有问题,借贷消费本身也是正常的金融行为,但是当套路贷瞄准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所有诱人的外衣都是不怀好意的。


在套路贷的套路里,不是年轻人明知还不起还要借,而是没有一个年轻人在借钱的时候以为自己是还不起的


借款方把借钱门槛放得很低,同时表现得“宽容大度”,看似贴心地为大学生设计了让你慢慢还贷的方案,但仔细算下来,利率其实高得可怕。


来源:杭州综合频道


据人民日报报道,套路贷的借贷方还会利用受害人急于借钱的心理,让他们签署空白合同(日后可以在上面随意添加内容)、法律文书等手段,制造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为日后合法讨债铺垫好。


等到还款期限到,甚至会单方面肆意认定违约,或故意玩失踪。等人再出现,就会硬要求赔偿比借款金额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违约金”



在借款人一时无力偿还的时候,套路贷便开始新的套路:介绍你去其他“小额贷款公司”借钱平账。


实际上,这些公司往往是一伙的,只是在外用了不同名称,根本目的是诱使受害人的债务不断累积起来。



最后的索债步骤中,借款方会利用之前制造的抵押合同、银行流水等虚假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全、拍卖受害人名下财产用于还债;


或者通过暴力催债的手段,滋扰受害人及其家人正常生活,强迫对方偿还“债务”。


后一点在大学生身上更常见,因为借款的时候他们很轻易地就把父母、辅导员、同学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借款人。



以上一环扣一环的所谓“借贷”,其实根本不是合法的民间借贷,是违法犯罪行为。


大学生被“轻松出钱”、“不求父母”等话术欺骗,以为自己只是侥幸周转一下资金,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踏入的是怎样层层设计的陷阱。



如今,万物皆可催你花钱


很多人认为,是现在消费主义和攀比物质风气盛行的大环境,导致这些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往校园贷的火坑里跳。


可是,这代年轻人显然并不是第一代会被攀比心理困扰的人。


任何人小时候都会感受到物质方面的peer pressure,会产生“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也很正常。


就像楚雨荨考进了同学都家境优渥的艾利斯顿,别人都有好看的衣服鞋子电脑手机而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就算是为了弥补心理上的孤独,也很容易首先希望从物质上向别人看齐。



只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如今消费主义的大潮下,事事都要讲排面,能用物质攀比的地方早已和以前的一件文具、一双新鞋不可同日而语。


精致生活中价格不菲的好吃的、好用的,500块一盒“必须拥有”的网红眼影盘,排成行的上千的球鞋,都在一次次的炒作中被默认成了“必须拥有”。


现在就连追个星,都要无时不刻被痛骂“白嫖”。前段时间某节目一度被曝有粉丝打自己生活费的白条也要挤出钱用在偶像的数据上,就遭到了舆论的痛批。



年轻人掏空自己的口袋时总会觉得,这些钱都是一定要花的,但是在头脑发热的快乐中已经无力思考,这意愿到底真的是自发的,还是被不断重复的叫卖和吆喝栽培出来的?


更加鸡贼的是,有人能与时俱进地戳中年轻人的弱点和痛点,把自己包裹成一个糖衣炮弹。


比如这两年诞生的针对年轻女孩的套路贷新套路:有些公司假借招募主播的名义,让女孩贷款购买设备、整容。待她们成为主播后,再以主播业绩不达标为名,勒令她们偿还贷款,甚至被介绍到KTV做兼职挣钱。


其实这背后依然是骗你“借一倍、还十倍”的陷阱,但披上了如今流行的当网红、当明星、一夜飞上枝头之梦的外衣,就更加难以分辨了。



所以说,时代真的是不同了。


虚荣心在何时都会作祟,可是早些年那些攀比物质的念头,可能会在跟爹妈说出口“我也想要”的时候就被一顿胖揍打回去;


如今摆在年轻人面前的,却是太多太多等着你上钩的选择,就像唾手可得的潘多拉的墨盒。



考验年轻人的代价太沉重


讽刺的是,这两天还有一个话题:马云谈网贷,称在中国网络借钱很容易,“中国年轻人不担心借不到钱”。



同时有一组数据显示,90后在消费贷群体中占43.48%,“以贷养贷”(俗称拆了东墙补西墙)用户占比近三成。在渠道方面,除了信用卡、花呗、白条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选择了网贷。


这就带来了问题:正规的网贷背后,还有无数并未正式注册、逃避监管的灰色领域,想接触它们一样容易得很,甚至太过容易了。


大学里,校园贷的广告可以见缝插针地贴在课桌上、厕所的门上,被塞进宿舍的门缝里。


它们赤裸裸地写着“不需要抵押”、“最高可申请5万元”甚至“无息”等诱人的低门槛,真证实施起来也同样简单:


只需要身份证、学生证,再填个表格,不需要担保,不需要资质审核,便可能迈出了掉进深渊的第一步。当然,自我保护意识和理财知识都稀缺的年轻人也压根不会想到查一查对方是不是正规的平台,更不知该如何辨别风险。



而这监管不力的局面,所牵扯到的并不止校园贷这一件事。


三年前被曝光后轰动一时的“裸贷”产业链,因还不上小额贷款而选择去卖卵子的年轻人……关于借贷延伸出的阴暗面,其实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时的甜头背后那个隐藏的代价,可能不仅仅是还不上的天文数字而已。



那些被坑惨了的年轻人,其实行走在一个完整的链条上:鼓吹消费主义和物质至上的大环境里容易让人迷失,本身缺乏基本的理财知识,精心伪装的借贷陷阱又唾手可得。


在拷问大学生为什么那么轻易地上当前,我们或许应该先意识到,人性本就经不起诱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更是如此。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如今我们的社会中,一个人满了18岁便可以拿着身份证拥有成年人的身份,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但这却并不代表拥有了明辨是非、保护自己的能力。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年轻人要上的“课”,或许还有很多。




· END ·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就告诉大家你“在看”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