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33年前的那场大火绝不是一曲凯歌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闻实验室 ,作者方可成
这里是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期待与你产生化学反应!在这里你可以读到关于新闻、媒体、科技、文艺、社会等多方面的跨界话题,有趣有料。
新闻史
灾难报道 | 中国青年报
作者:方可成
一
持续数月的澳大利亚山火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场灾难引发了人们对生态危机、救援应对等多方面的反思。
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有一篇文章将澳洲山火和1987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大火进行比较,这篇文章已经获得了“双10万+”(即阅读数和点赞数都超过了10万)。在微信群里流传的一张后台截图显示:截至1月12日上午,文章的阅读数已经超过了2300万,点赞数超过了30万,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中。堪称超级爆款。
然而,这篇题为《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的文章,毫不尊重历史,将教训惨痛的大兴安岭大火简化为消防员伟大付出的英雄故事,将一场引发举国上下沉痛反思的巨大灾难扭曲为“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的证据,这种操作令人尴尬,这种对历史的无知令人痛心。
我是一名新闻传播研究者,之所以对1987年的大兴安岭大火有所了解,是因为当时对这场大火的报道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我在北大读书时曾在课堂上听过当时报道大火的编辑讲述那段历史。
二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大火燃烧了近一个月,吞噬了101万公顷的森林,令大兴安岭失去五分之一的林地。近两百人葬身火海,5万余灾民流离失所。
大火开始燃烧一周后的5月14日,《中国青年报》派出记者奔赴火场,进行现场报道。
《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深具公信力和影响力。在这批记者出发之前,报社同仁对他们的叮嘱是:“切记,不要再把悲歌唱成赞歌!”
(信源: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8426465.html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叮嘱?根据《中国青年报》后来的总结:这是因为,此前,中国新闻界报道灾难的方式是“丧事当作喜事办,小灾小歌唱,大灾大胜利。惨绝人寰的大灾难,往往在记者们神奇的笔下,瞬间化为一曲曲共产主义的凯歌。这是当时新闻界根深蒂固的灾难报道的路数。”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在新闻界越发尊重新闻规律的背景之下,一批最优秀的新闻人对这种模式非常不满。
当时负责这组报道的编辑、《中国青年报》国内部副主任杨浪说:“大家的认识很明确,灾难就是灾难。把灾难奏成凯歌,是灾难之上的灾难。”
遵循着这样的理念,记者们在前线挖掘事实、还原真相。通过他们发回的报道,我们看到:火灾的发生与蔓延,与官员们的官僚主义作风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我们看到:山火还在燃烧之时,漠河县却让县里各单位派车派人打扫市容卫生,以迎接上级领导的视察。我们甚至还看到:在漠河县城的废墟之中,奇迹般地矗立着一栋红砖瓦房,那里面住着县长一家和消防科科长一家。群众反映,是消防科科长用消防车和推土机保下来了这栋房子。
《中国青年报》总结说:这组报道用令人振聋发聩的声音提出,这次大火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是我们——犯有严重的官僚主义,而我们僵化的体制,也使得我们成为官僚主义。这场大火,对我们是不烧死的烧死。”
这组报道一共有三篇,标题分别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人们将之称为“三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