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看这游戏这么羞耻,年轻人从来玩不腻

喀叽 Vista看天下 2020-08-19
来自专辑
Vista · 中国高校物语
这个假期里,全中国的年轻人都过着极为相似的枯燥生活。

这一点,从极度同质化的朋友圈就能看出来:从做凉皮到冰糖葫芦,从炸油条到电饭煲蛋糕,大家把能做的美食都晒了个遍。


中途还杀出一个“立扫帚”的活动,朋友圈里你不仅能看到无数把立起来的扫帚,还有被迫立起来的拖把、锅铲以及扫地机器人。


这两天,最新的社交圈刷屏内容轮到了各式小瓶子,从快乐来源大调查,到各个兴趣圈内的喜好分享,起底了网友生活的方方面面。


风靡朋友圈的小瓶子,怎么这么眼熟?

如果你还对刷屏的小瓶子一头雾水,那么简单来说,小瓶子上涂多满,就代表着你对这一项目的喜爱程度有多高。


这种游戏玩法倒是很简单粗暴,就是如果要一个个地细致涂完,至少要花上一刻钟。

还有一些大触级玩家的小瓶子,精美细致,看起来得花上一个小时,让人感受到画技的极致碾压。

via @李斯特的钟点茶

围观的网友们只能吃一口柠檬,酸酸地调侃一句:“哼,你根本不想和我们一起玩小瓶子游戏,你就是想炫技!”


对比之下,手残党的暴躁版小瓶子涂鸦,看起来就像炸了厨房般惨烈。


嗷,差点忘了,不少人家里的厨房,已经在这次的厨艺磨炼中炸了。


有些不愿涂小瓶子的网友,直接搬出了无敌的大瓶子——“不用说那些花里胡哨的,给钱就行。


一些行业里自发制作的小瓶子图,也由于专业术语过于硬核出了圈。

来自计算机系的小瓶子选手,一看就是“老”社畜了,不仅深谙以线代面、数据直观的道理,还在手绘的条件限制之下,努力保持居中。


但不管多么热闹的游戏,最后都会败给懒人与拖延症患者,只要坚持不动,就没有人能打败躺在床上的你。



博主们在传播这些小瓶子时,一般会细心地提醒一句:“做完后记得留下空白的图”“@你最好的朋友一起涂”


这些眼熟的传播套话,让不少网友终于恍然大悟——

这小瓶子游戏,不就和十年前QQ空间的点名游戏一样嘛!


可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对劲,因为这也不能被称为十年前的点名游戏了。

因为不久前,社交圈里复兴起了花样点名的潮流,而参与这些复古点名游戏的,还是当初的90后。


那时候,大家给好友分组起名,还需要翻遍汪苏泷和许嵩的歌词,越模糊越好,越唯美越好。

如果能达到打开QQ一看,根本看不懂分组名字的水准,你的中二技艺便已经炉火纯青,可以准备着配一张明媚忧伤风格的背景图,截图发空间了。


而QQ日志里的点名游戏,每一篇都值得矫情文学或咯噔文学爱好者前来品鉴。


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没几个人有对象的初中时期,每个90后的QQ日志看起来都经历过绝美虐恋、纠缠于爱恨情仇。

一些莫名其妙的情感问题,看起来像是从街边两元一本的言情小说里摘出来的。

而同样矫情的答案,则把这些问题升华到了琼瑶剧级别。


这水平,得是尴尬癌致死量了吧?

除了紫薇与尔康,以及当年正在中二期的我们,谁还会在“现在在干什么”的问题下面,回答“情已逝去”呢?


而且和当下的公开点名非常不一样的是,十年前大家玩点名游戏,还讲究点外号。


或许是点外号看起来更亲昵,但根据我对一位社恐朋友的了解,她点外号单纯是因为没那么多好友可点——在十七个五花八门的外号里,其实只有三个是真人。


点名游戏的套路,可一点也没变

从初中时期QQ日志继承下来的点名游戏,一般诞生于无聊生活。

比如那种在朋友圈设陷阱、骗人点赞玩游戏的,就是最典型的无聊游戏之一。

他们需要打着“要玩得起”的旗号,用来激发起一些人的胜负欲。不然,除非到了山穷水尽、无聊到底的境地,根本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们。


一些文案还带上了发红包、请喝奶茶的附加条件,让中招者看到后哭笑不得——“要不是疫情在家真的很无聊,我早就搬出拉黑删除一条龙伺候了!


这样的点名游戏,不过是用“玩游戏”的名号,伪装起来的一堆无理要求。

因此,这个游戏成功的重点就是选对玩家,得选择关系特别好,而且作业or工作完成了的朋友,才有机会蹭上一杯奶茶。

不然,你要是强迫一位不熟的暴躁大哥玩游戏,只会收获一顿应得的社会毒打。


点名游戏的类型发展得越来越多样后,“炫耀”型的点名游戏便诞生了。

比如健身圈里就是点人做健身挑战,按照姓名缩写认领挑战内容。拍照po图后继续点下一个人。


这样既满足了健身圈内彼此认同、相互鼓励的需要,又给了想要晒晒健身成果的人一个炫耀的机会。

与此相同的是名为“照片对比挑战”的点名游戏,点出几个朋友,晒出几年前的照片,并与现在的照片对比,美其名曰怀念青春。


但在围观的人眼里,这场自娱自乐的游戏,其实就是源于一群人晒照的默契:宅家太无聊了,想发美美的照片了。


这些照片下增加的每一个赞、每一条评论,都相当于给po主回血加buff——快乐的来源,就是这么简单枯燥。

看似普通的晒手机壁纸游戏,后期也可能演变为一场安利炫耀大战。


这次混战中,有游戏宅们安利屏幕里的手机游戏,有饭圈女孩为壁纸里的偶像摇旗呐喊,还有人借着一张锁屏壁纸,安利起了爱看的电视电影。

大家潜意识地把壁纸、手机APP都视为个人标签的一部分,代表着他的喜好与审美,并进行高低层次的评判。并在这样的点名游戏中彼此交换着兴趣,寻找着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这样的心态下,耗费心思的“查户口”式游戏应运而生。发起者需要回答长长一列的问题,然后再点一个朋友接龙填写。


设置的这些问题,细究起来还颇有深意、非常有暗示性。它们把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组合起来,总想吸引人多想一步。

比如,可乐和牛奶比起来,选择牛奶的人似乎代表着性格更温顺。虽然这样的解释一点道理都没有,没选牛奶的你可能只是因为乳糖不耐受,可人们依旧乐于讨论这些符号化的事物。

比如在蜡笔小新看来,不喜欢吃青椒的小姐姐才是好人

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被延伸成一个人性格的侧写:

用别人的生日做密码,是喜欢的人吗?

会怕黑,是性格柔软的人吗?

爱喝鸡尾酒,是更有小资情调的类型吗?

这些点名游戏的问题动辄50个起步,虽然发出来后后根本没几个人会认真看完,但青春期的我们却十分看重这些展露心绪的隐晦内容。


对那时的少年少女们来说,自我意识过剩是最常见的事了,既想要塑造彰显自我形象,又在乎周围人的想法、极致敏感,渴望被了解被关注。

而以上提及的这些形式,则心照不宣地成为了自我展示的游戏狂欢。

点名游戏,最重要的是点谁的名

在点名游戏里,除却游戏内容,“点名”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活。

一些人会把点名游戏和关系亲疏挂钩起来,夸张地说,点名游戏之于友情,甚至相当于结婚证之于爱情。

连小孩子都知道,允诺他人之前,要先“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游戏里被点名,就相当于盖上了书面公章。


就像《武林外传》里,无双在收到佟湘玉的“真心话”认证后,感动得都哭了出来,十分有安全感。


可相对应的,还有一批人从未没被点到过,每次看着刷屏的点名游戏只能尴尬地笑笑。


被点到的人心头一暖,没被点到的则抱团取暖,嘲笑自己是“孤独而灿烂的神”。


对于社恐来说,这种需要艾特他人的游戏简直就是一场大灾难,自己连游戏的入场券都拿不到,无人可点。


在点名游戏里,人们总是希望能借此机会、不断试探,想要减少对他人的不确定性,在人际关系上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

点名游戏中的灵魂质问

有时候,点名的困难程度,甚至不亚于“救女朋友还是救妈”的生死题,完全是一场友谊的赌注,一不小心就翻车了。

比如当你发现好朋友在“最在乎的人”列表里没点你时,很可能会气到绝交。


这要放在初中时期,还需要煞有介事地写一封绝交信、拍在那个“负心汉”的桌上,向全班宣告绝交。


在宛如琼瑶剧的感情纠葛之外,也有不少人无法认可这一点,觉得点名游戏根本不值得被赋予厚重的情感寄托。

这些从无聊空虚中催生出来、拍一拍脑子就决定好内容的游戏,真要用来验证友谊,恐怕过于上纲上线。


比如不少人不愿参与点名游戏,并非是和发起者关系不好,而是讨厌游戏里的那些强迫人参与游戏的诅咒——

“被点到的人必须要玩”“不玩来年必挂科、必单身、必穷”


有些文案里还把话说得又恶毒又决绝,与其说是一场游戏,却透露出一种威胁式的阴狠。


虽然没有人会把这样的诅咒当真,但也没有人能对这些阴险的话语毫不在意,看到时忍不住举起手里四十米的大刀。


通过毫无意义的咒骂来恶心他人、满足自己的娱乐目的,这般蛮横的行为绑架,既没有顾及最基本的尊重与礼仪,也让原本轻松愉快的交流,完全变了个味。


在朋友圈、微博上刷屏的这些点名游戏,其实是社交活动中自然形成、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这也是我们塑造社交形象时的一次集中体现。

透过点名游戏,你或许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自省与他省的两个结果:

你渴望展示给他人的那一面,长什么样子?

朋友们希望展示出来的那一面,又长什么样子?

无论是用于朋友之间的相互了解、兴趣圈内的快乐自嗨,还是把它单纯视作自我展示的一个机会,玩一玩点名游戏都无可厚非,有时还挺有趣。

回看当年QQ空间的点名,得有一群人为当初的矫揉造作笑岔了气。

不过,点名游戏终究也只是一个部分人热衷、甚至是某个年龄段的人热衷的游戏罢了,没必要抓着每个人玩。

最后,就送被诅咒式文案坏了心情的朋友们一张“无事符”吧。


下一次的点名游戏,又会玩出什么新花样呢?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玩过点名游戏的朋友在这集合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