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不愿见她一夜爆红后被“围攻”的窘迫

叶橙子 Vista看天下 2021-04-20

看到“卖馍的96岁老奶奶被围观”的新闻登上热搜时,许多人的感触大约和我一样——

一点也不意外。

有大衣哥的事例在前、有拉面哥的事例在前,老奶奶被围观被直播的遭遇几乎是可以料见的。

互联网再一次,追捧并消费了一个“实在人”。


曾经我们以为,大衣哥的故事是当年那批草根歌手中、放大了人性趋利面的个例。

越来越多的相似案例却仿佛在隐约暗示,消费他们,这只是个开始。

01
当“真诚”成为了
全网顶流

这次被置于舆论审视中心的96岁老奶奶,是个典型的实在人。

她深夜出门摆摊卖菜馍,6元一个,每个馍里都夹了满满的菜,卖了30年。

拍摄者感慨“6块钱,夹这么多菜啊”,老人家还要为买馍的说句话,说“年轻人赚钱也不容易”,带着长辈心疼晚辈的语气。

也是,在96岁的奶奶眼里,谁不是小年轻。

via @志刚在郑州

网友们在奶奶身上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

她可能像是家里劳碌了一辈子、不服老的长辈,不肯散步遛鸟享清闲,一定要找些活干。


可能像是老家附近,一家开了几十年、从小吃到大的小吃摊老板。

味道说不上多惊艳,但便宜、料足,吃着放心,街坊邻居都爱照顾他家生意。


也可能像是住在隔壁、年纪大了的邻居奶奶,时不时、慢悠悠地道出几句通透的人生道理。

见到时会问候一句“奶奶您身体还好吗”。


这些,是奶奶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开始发酵后、网友们传递出的几种集中情绪。

大多是对淳朴善意、最原始的反应,因此能激起尤为广泛的共鸣。

人人都愿意看到这样一个朴素真实的老奶奶,不需要多宏大正经的理由,就为了看着心头暖和。


奶奶和此前的拉面哥、8元水饺摊主一样,都是些小人物,没有足以感动中国的事迹,凭着朴素的善恶观做事。

譬如那个在工地边卖水饺,“8元吃到饱”的摊主,最开始水饺是卖8元小碗、10元大碗。

后来看农民工都舍不得吃10块的,点个小碗没吃饱、问老板能加两个不。

摊主不忍心拒绝,就干脆让工人们吃饱。


朴素的善意收获大量关注,道理不稀奇,只是在事物往往被过度营销、过度包装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真正失控的,是大量关注到来之后的故事。

视频爆火后,拍摄原视频的抖音博主@志刚在郑州,再去看了看奶奶。

奶奶小小的摊子被几十人团团围住,一眼扫过去都看不到她的身影。


他走进问奶奶来买馍的人多了,高不高兴。

她脸上挂着僵硬而勉强的微笑,说不高兴


在上一个视频结尾,做完馍的奶奶往小凳上一坐,脸上笑得很舒展。


爆火之后,被围观的奶奶眉头向下,嘴角抿成了一条直线。

看起来既紧张,又局促。


她被拉进了一个96年的人生经历、都未能理解的世界。

8元水饺的摊主,收获关注后迎来的是被骂惨。

有人骂她“水饺8元怎么可能,一定是僵尸肉”,有人骂她“这样破坏市场了吧,让周围的商家都不好做生意”。

后来她接受一些自媒体采访,在镜头面前哭了好几次。

via @姜仔美食测评

围观拉面哥的疯狂人群,已经开始往他家院子里扔东西。

收摊后躲在家中的拉面哥,脸上挂不出憨厚的笑,只是一脸呆滞、眼睛无神。

via @澎湃新闻

早从两三年前,网友们发现全村人都在靠直播朱之文赚流量时,我们就曾呼吁过抵制这种畸形的围观。

喊了几年“不要围观”,可互联网每出来一个老实人,照样会水泄不通。

愈演愈烈的互联网奇观背后,两个问题始终未被解答:

到底是谁在围观他们、又何必如此围观一个普通人?

追捧并消费“实在人”的循环,还有没有可能停下?

02
流量与“拉面哥们”
分属于两个世界

日常用语里,“老实人”比“实在人”更常见。

但“老实人”一词在舆论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附加上了木讷、笨拙、无趣等负面特点。

我自认为这些被追捧的小人物都非常鲜活,比滤镜8层厚的帅哥靓女们都更鲜活。

所以不太愿意用带有木讷意味的“老实人”,换成了“实在人”。

“实在人”被网络裹挟时的局促无措,往往源于流量经济所笃行的逻辑,与世俗生活天差地别。

via@朋磊在努力

96岁的老奶奶,不懂什么是流量,不懂为什么有人要从外地开车来拍她的馍。

只知道人家既然是来买东西,自己就该好好做。

旁人劝她涨价、劝她歇歇,奶奶反而不懂,觉得随意涨价、随便不出摊让别人白等,才是不厚道。

因此火了后,原本十一点出摊的奶奶,还提前到了十点半出摊。

只是在围观的镜头下,沉默不语,也笑不出来。


围观者推倒拉面哥家的围墙之前。

拉面哥接受采访时还认为前来直播的网红“也不孬,都是来支持我嘛”。


他们的思维逻辑,留在相对简单的乡俗社会。

做生意就是开门迎客,哪有拒绝、让人家白等的道理。

看不懂、也理解不了“蹭流量”的行为,于是归纳为捧个人场、是来支持我嘛。

大衣哥拉面哥,走红之初被围观时也挺乐呵的。


直到嗅着流量蜂拥而至的人,攀上他们的院墙,喊着“XX哥你必须出来”。

这些越过传统世俗规则的行为,才会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异样与恐慌。

感受到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窥测与碾压。


那位8元水饺摊主,面对突然涌来的“饺子有问题”“僵尸肉”质疑,先是崩溃、茫然无措。

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解释,甚至意识不到自己需要解释。

因为她所交际生活的体力劳动者圈层里,大家都知道,这种大锅水饺一般都是批发来的速冻饺子。

没人指望着,8元吃到新鲜蔬菜、猪肉包成的大饺子,劳苦人就图个吃饱。

via@朋磊在努力

摊主只好费心费力地,去要来速冻饺子厂家的证件,来证明自己的饺子“有证”。


在她的眼里,这是一次铺天盖地的谩骂。

搁相对闭塞的乡俗社会里,她得道德败坏、成为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恶人,才会受到如此攻击。

可放在流量社会,它却寻常到不能再寻常。


网络本就充斥着无尽的苛责、审查与凝视,一切按照圣人标准来、按无瑕的标准来。

因此“反转新闻”甚至成为了常见的流量生意,只要在大热新闻前头加上“反转”二字,关注度一定不会低。

事实真的反转了吗?未必。

或许只是发现了当事人“并非圣贤”的一面,譬如叫嚣8元水饺的摊主是“占道经营”,却对民工用餐、小摊小贩的难处置之不理。


大家心里都清楚,流量世界的运行逻辑只有一个字,“火”。

不在乎内容充实或猎奇,画面精美或骇人,举止朴素或恶狠。

聚焦的视线,自动转化成与金钱利益相关的流量池。

当我们依据现实世界的善恶准则,选出了值得被关注的美德,无论当事人自愿与否、甚至无论围观者自愿与否。

哪怕是最格格不入的“实在人”,都会被推入无视世俗逻辑的流量池。

via@天目新闻

03
“围观实在人”的循环里
到底有几群人?

何必如此围观一个实在人?

又何必用如此低俗生硬的手段去“蹭流量”?

自然是因为,流量就等于利益,而流量世界运行的下限、一定比公序良俗低得多。

当下的世俗社会,与网络构建的流量社会,既是相对平行的存在,又是有着大面积重合的存在。

平行之处在于,两者的价值观会彼此冲突;重合之处在于,不同人群已经在这两个社会之间寻得了自洽。

via @澎湃新闻

按照现实社会与流量社会的融合程度,我们可以在“围观老实人”的循环中,观察到几种人。

一种,是拉面哥、老奶奶这样,基本完全活在世俗社会的人。

当他们被教导着顺应流量规则,举止都会显得生硬无措。


一种,是大部分生活留在世俗,对流量社会了解甚少的人。

他们很可能是看直播“拉面哥”们的大多数。

我曾在好些个直播间里观察受众的反应,发现观看拉面哥直播、老奶奶直播的,大多是“不谙世事”的普通人。

他们普通地表达着“真朴实”“真善良”“祝奶奶身体健康”的简单情绪,并没有意识到,主播行为的不妥。

类似这种

而那些围观大衣哥的直播间,观众们把为大衣哥抱不平当成了日常。

没意识到,这种情绪同样被流量利用。


另一种,是选择了相信流量社会优先、世俗公序置后的人。

他们或许组成了现场围观“网红”的大多数,伸手越过了世俗的边界。

围观拉面哥的现场,甚至有“粉丝”爬上围墙,称自己是重度残疾人、就想吃一碗拉面哥的拉面。


剩下的,才是出于理智也好、朴素的善恶观也好,希望阻止畸形围观的网友们。

互联网对“实在人”的追捧,是有迹可循的。

它像是网络社会潜意识的返璞归真,在看厌了名媛富商、看厌了被滤镜修饰的虚假繁荣后,大家重新希望看到一点“真”的东西。

没有凡尔赛、没有攀比鄙视、没有跟风打卡、没有虚荣伪造。

最后人们一起选出了,“实在人”。

选出了一种甚至无需分析、无需多言的朴素美德,却又恰好满足了赛博时代、人们对乡土社会的一丝怀念与追忆。

网友们在歌颂这些人时,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互联网未曾侵入生活时,曾在柴米油盐中保持鲜活的小人物。

实在,又或者说真诚,成了当下舆论场稀缺的“道德资源”。


可矛盾之处在于,流量的汇集,是无需经过任何人同意的。

当大家开始集体地追捧真诚,“追捧”本身,就会化作流量池、化为可被瓜分的利益。

悲观地说,我们歌颂“真诚”、“真诚”却会被转头消费的循环,很难停下。

实在与真诚,已经成为了流量池的泉眼。

甚至于,我们越想保护、珍视这种可贵的美德,它就越会被动加速、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下一个拉面哥,可能会到来得更快。

下一次反对围观的浪潮,也会到来得更快,形成不知休止符在何处的循环。

“我很想停下,可我找不到终止的按钮。”


感谢你读到这里,记得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文章。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别为难“实在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