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越火出圈,越让人心情复杂

指听 Vista看天下 2021-06-02



顶尖学校的精英们是如何生活的?


围观名校生活,已经成为了新型互联网奇观。

看学生们上兴趣课、办成人礼、参加花样百出的社会项目……俨然取代了过时的“豪宅探访”“米其林探店”,化身为打工人的新型白日梦素材。


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有人惊叹于丰富的课程设置和课余活动,也有人赞美学生们的自信和眼界。


无数普通人沉浸在那些难以企及生活场景中,并由衷地投去salute的目光。

01
“名校生的日常,
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参差”

我其实挺能理解这种“窥视名校”的心态。

不然,清华北大也不会成为每个北京旅游团必去的打卡胜地。

前几年也有过一系列介绍名校的视频,不过大多还是以“探访”为主。

博主要么是去旅游,要么是去培训,似乎总带着点隔靴搔痒的意思。

哪儿像如今,名校学子纷纷下场展示生活,给大家提供360度环绕式的解说体验。

欧阳娜娜在Vlog里分享自己在伯克利的生活。

当打工人拎着豆浆挤上早高峰的地铁时,他们已经开启了精彩的一天——至少是在短视频的宇宙里。

在食堂吃完健康美味的早饭,踏着朝阳奔赴明亮宽敞的教学楼;

经管课上跟老师一起大富翁感受贸易规律,堪称是“聊着天就把知识学了”。


学英语不需要乏味地照着课本剖析语法,也不用昏昏欲睡地朗读课文;

而是跟同学在日常对话之余,讨论如今最火的话题和时尚潮流。

@奶黄包

当你苦于学校老师教学水平差、讲课态度敷衍,完全学不到东西的时候;

人家不仅本专业的教授云集,没课时还能免费去蹭其他学院的知名讲座。

@酒儿学姐

以为这就是“精英生活”的全部了?

名校vlog总会用看似不经意的姿态,再次给网友的内心带来冲击。

比如大家对大学食堂的印象,通常是油腻的塑料桌椅和闹哄哄的人群;

结果视频中的食堂不仅宽敞明亮,而且审美在线。

@Chris吖

有的学校甚至在食堂里摆了一架三角钢琴;

坐在琴凳上的不是从外面聘请的专业表演者,是背着书包的学生。

这至少说明了两件事:一,人家的钢琴不是需要谨慎对待的装饰品,是可以让人上去弹的;

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乐器,而且还达到了当众表演的水平。

日常娱乐都已经这样了,大型活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从场面到节目质量,动辄碾压明星演唱会。”

@上海交通大学


而且他们不止会搞文艺——还会自制动漫、游戏,以及给山区的孩子们远程授课。

随便一个周末的社团活动,搞得像是大神训练班。

@在下小苏


关掉手机看看自己,大学期间只加入了笛子社,四年只学会了3首曲子。


这能比吗?根本比不了。


前段时间火了一个“北大附中美好生活”的视频,博主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高中日常;

他们学校实行的是大学形式的选课制,大家都是自选课表。


没人管发型也不用穿校服,堪称是比青春剧里还恣意的高中生活;

更不要说选修课的种类,完全超出了网友们的认知。


而这样令人大开眼界的细节,在这些名校vlog中从来都不少。

比如上海某中学的国际部卫生间不仅豪华又干净,甚至还带密码;

@小肉包在上海

或者是校园里养动物啦,连跑操都要一起跑。

@北京一零一中

还有这几年相对“普及”了一点的成人礼。

根据编辑部某位来自小县城的实习生回忆,自己高三时也参加过学校的成人礼。

只不过他的成人礼是在操场上灰头土脸地高考宣誓;

而视频中的成人礼,是穿上礼服参加合照。(图源@七个七芽)


当大多数人对美好高中的想象,还停留在“老师少管点”“校规放松点”的程度范畴;

视频中的这些高中生,早已经过的比大学还丰富多彩。

也难怪会有人“心怀敬意”地评价:

“这种校园生活别说经历了,我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

02
围观名校是一种“刚需”

这些视频中的生活,当然也不全是真的。

比如北大附中的那个视频其实拍摄于校园开放日,所以学校里才会有这么多娱乐活动。

但围观网友们依然觉得大开眼界,并不断与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

“我的语文课是跟着老师背课文,人家的语文课用线装本抄《论语》。”


我们之前曾经分析过,网友喜欢看人介绍豪宅的心态。


就像神秘世界的大门对自己开了一道缝,里面冒出了无数做白日梦的素材。


但围观名校似乎又有点不一样——


几乎没人会把自己代入到学生本人的身份中去。


在众多名校生日常的vlog中,“xx特供”是非常受欢迎的概念。

有个博主的简介里写着清华大学的管理学博士,点赞最高的视频除了自家“三代清华人”的毕业证书,其次就是介绍清华的食堂。

她特别提到清华有自己的菜园和食品工厂,师生吃到的东西都是“一条龙生产”的;

@张笑寒

还在镜头前展示了清华自制的酸奶和酸梅汤。


明明这些也都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

但只要冠上名校的名头,你不由自主地就想给它加一层“上流”的滤镜。

就像那些刚刚进入互联网大厂的年轻人,往往会对公司的各种福利格外在意;

所谓的“名校特色”,其实也有点这个意思。

与财富相比,名校的光环似乎更加让人信服,但同时也更加高不可攀。


“考上什么学校,就决定你未来的层次”,似乎一直是刻在我们脑海深处的逻辑。


即使偶尔听说有人“落下凡尘”,也坚信那是小概率事件。


某种意义上,人们看的也不是校园生活,而是所谓“精英生活”的图景。

说白了,无论是免费校车还是自产饮食,都是顶尖学校最不值一提的部分;

@清华瑶瑶学姐

但却又是格外明显的象征——象征着被一个精英世界所接纳。

我或许可以咬咬牙去吃几千块的餐厅,无法拥有视频中那个“可以打折的名校学生证”。

@雪原学长

与其说网友们是做什么自我代入的白日梦,倒不如说是想看看那个自己永远都够不着的世界。

随着短视频越来越普及,在这个堪比影视剧的世界里,主人公们的平均年龄也越来越年轻。


但相同的点在于,一定跟那种被校规和做题充斥着的学校生活不一样。

去上个自习,要带齐苹果三件套;

@joanne猪小猪

发型、饰品更是个个不落,还不忘装上一杯健康果汁。

@asli余

再想想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只有不能过耳的头发、不能露出的卫衣帽子,和不能拿进教室的手机。

更要命的是人家看起来活得比你快乐多了,偏偏最后的结果还甩开你一大截。

就像《小舍得》里的夏欢欢,平时唱歌玩耍一样没落;

考试之前突击几个月,成绩就能从全班吊车尾升到了前几。

当时大家都还吐槽说所谓“快乐教育”的剧情,大概只存在于电视剧里。

“是我唐突了,这样的美好生活原来真的存在。”

03
它越火,越容易翻车

别看名校似乎是直到最近,才成为短视频界的流量密码;

但人们的窥探欲其实早就存在了。

自诩小镇青年的网友阿亮,从小就对各种“某名校给校友募捐几十万”的神秘传说心向往之;

而网上那些顶尖高校的大型活动,也常常有路人在弹幕里表示祝贺。



与其说这些视频火得“莫名其妙”,倒不如说对所谓精英生活的好奇与羡慕,本身就深藏于大众心中。

只是这种羡慕往往经不起回味,反而越来越苦涩。

那个火出圈的视频,“北大附中美好生活”,本来也只不过是名校vlog中的一员;

但被流量推到更大的范围之后,人们的情绪就已经不仅仅止于欣赏。


再加上更多所谓名校毕业的年轻人站出来,说自己在学校里冲成绩、做展示、参加比赛,同样“很辛苦很努力”;


网上有关“你根本不懂什么是辛苦”的论调越来越多,对立情绪也越来越明显。

我记得大概7、8年前,大家还是很有那种“素质教育崇拜”的。

正所谓“越好的学校管的越松”,学风开明、活动丰富,曾经被认为是一所好学校的必备特征。


那会人们对名校的崇拜是全方位的——既羡慕他们生活的多彩,又敬佩这种宽松环境下培养出的眼界;

但现在,心态似乎有了微妙的变化。

“小镇做题家”的表述一开始出现在互联网上,还带着点死读书的嘲讽意味;

而如今,更多人开始自动挤到这个标签之下抱团取暖。

很多打着“鸡娃焦虑”旗号的电视剧,惯例要在结尾传递点“快乐至上”的教育理念;

但观众越来越不吃这一套:“剧里的小孩要么来自中产家庭,要么是学神,站的地方就已经是我努力的终点了。

这次围观名校生活而导致的风波,更像是短视频时代一场猝不及防的风暴。

沉浸式地满足了大家对名校的窥视欲;

但同时也让两群原本没什么交集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相对而视。

从未摸到过名校大门的人,会对门内的每一个细节都投去难以置信的眼神;

而身处其中的人,却又会拼命强调自己的努力和“普通”。

但有趣的是,当名校生不再强调自己的“辛苦”时,人们对于名校生的羡慕似乎又会瞬间复原。

比如上个月火的那个“人大附中学生英语能力有多强”的视频,评论里就是一水的瑞思拜。


很多人不是不相信“解放天性、开拓眼界”;

而是不相信这些能被用在家庭普通、天资普通、哪儿哪儿都普通的自己身上。

在短视频时代,流量可能猛然砸到任何人的头上,并把某个小圈子的生活推向更大众的视野。


类似的针尖对麦芒,大概还会一次次地发生。


这样的“被动交流”,导向的往往不是互相理解;


反倒在鸡同鸭讲的氛围中,连彼此的存在都变得越来越扎眼。


但也不一定。


或许那些被批“傲慢”的年轻人,在挨过几次骂之后,也会放弃在网上的争辩。


毕竟,只要完美地呈现出“优秀”这个标签,名校生就依然是被大众羡慕、被仰视的对象。


可世界的参差永远不是靠闭口不谈就能填平的。


只要年轻人依然能在人生中感受到无力和缺憾,人们对于“名校”的复杂情绪,就从来不会消失。



感谢你读到这里,记得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文章。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名校生活给我看破防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