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省省吧,别再上赶着劝她分手

林尉 Vista看天下 2022-05-18



我宣布,第一批在互联网情感劝分的人,已经被气笑了。


这几天我刷各大社交APP,发现都在开展一场规模宏大的“送祝福”运动。


“尊重祝福”、“祝福每个娇妻都能拥有属于她的老头。



了解了下才知道,原来大家在吐槽一位博主发的娇妻文学。


故事主人公热衷于写小作文秀恩爱,把自己的微博账号当朋友圈发,狂晒私生活。


本来也没什么,但因为她写的内容过于劲爆、表述过于矫情彻底走红,被当成了2022年互联网情感区第一奇观。



“她逃他追她插翅难飞”的剧情,加上琼瑶式的言情文风,宛如在写一部霸总网文。


尺度问题,这里就不多作阐述,简单分享其中一个最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关键词叫“妙控键盘”




大体剧情就是女生想买一个键盘配自己的iPad,于是跟男友撒娇。结果男友一波利弊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要买、不值得”。


对此,女生一顿委屈,但男友贴心地一顿哄,逗得她喜笑颜开。




这条微博一经扒出就被转发了2.5万次,抖音上的一些UP主也纷纷下场录制视频吐槽,堪称不吐不快。


“辣眼睛,毁三观。”

“她是真的感觉不出来,她对象抠搜吗?”

“这咋还炫耀上了!”


中心思想就四个字:我不李姐。



被搬运到豆瓣“矫情文字品鉴小组”后,更是遭到了“反矫达人”们的无情群嘲。



反矫组的宗旨是:

“一起吐槽各种矫情文字,如果它恶心到你,就让它恶心更多的人”


果然流行是个圈。在我记忆里,娇妻文学并非第一次出现。


它指的就是一些女生将自己刻画成霸总的小娇妻形象,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甜蜜受宠的生活,然而在网友看来她根本就在受男方哄骗,还要捕捉一切不值一提的小事并为之赋能。


早有“凡尔赛文学掌门人”蒙淇淇,代表作品“开敞篷车吃食堂”。


后有所谓的“咯噔文学”、“缱绻文学”。



明明是旧瓶换新酒,但很神奇,这样的情感贴就是每次出现,每次都会掀起互联网上的一番腥风血雨。


但这回,我却发现评论区里出现了一种新趋势:


一组祝福体表情包开始流行,年轻人用它来评价自己看到的一些“奇葩婚恋选择”。


“反矫组”里网友对“娇妻文学”的评价


微博评论区留言


这种微妙的变化,我称之为“尊重学”


尊重学是怎么来的?


它的起源,离不开一个互联网常见场景:劝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任何一个网站,仿佛都成了居委会大妈工作聚集地:


从娇妻文学现场、豆瓣劝分小组(现在还衍生出了“豆瓣夫妻吵架群众评理居委会”)、小红书评论区到虎扑情感区……每天都有无数热心网友花式劝人分手。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劝分帖底下最常出现的高频词有:


“渣男”、“PUA”

“不分留着过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但越来越多网友发现,给人免费做情感咨询并不容易,很多时候你费劲唇舌结果却徒劳无功。


网友Amy长期冲浪在某劝分小组,前段时间她看到一个女生发帖称和男友吵架,求网友帮分析自己是不是正在遭受冷暴力。


看到女生列举的男友种种“罪行”,Amy马上联系起了自己看过的一本知名心理学科普书《煤气灯效应》,并与之一一对照,警告女孩:


这不只是冷暴力!这是赤裸裸的PUA!



然而一周之后,女生还是没分,她更新了几句感谢话后就默默删掉了帖子。


倒把Amy气够呛,说到激动处,她忍不住怒拍桌子,“我简直痴心错付”


不同于Amy,李星儿更喜欢刷视频网站。疫情期间,一条“男子囤菜买回50包烟60瓶可乐”的抖音小视频推送到了她的首页。




视频里,被气坏的妻子激情吐槽老公,一根菜都没抢,只想着买5块钱一瓶的可乐,还不惜用跑腿费找人代购香烟。


李星儿听得热血沸腾,“这是自私吧?只想着自己!”


结果还没等她评论,视频结尾,抱怨完的妻子突然来了个180度急刹车,“但没办法,还是不能让他饿着”——


敢情名为抱怨,实则是在炫耀自己的“可爱傻瓜老公”?!


“那我还能说什么,祝他们百年好合吧。”



这条新闻下的部分网友留言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你劝分不成,结果还惹一身骚。


在KK眼里,小红书现在也已经是“娇妻聚集地”。


KK曾经刷到过一位女生的发帖,哭诉在男友手机里发现聊骚记录,不知如何是好。


因为自己吃过类似的亏,她马上热着心肠告诉女生,为什么这种对象再好也不能处。


然而她万万没想到,事情的后续是女生发帖为男友澄清,“只是发上来吐吐槽,没想到有这么多人骂我男朋友是渣男,大家别骂了,平时他其实(此处省略一万字)……”


KK说,过去自己可能还会劝一劝一些女生,但经此一役,以后她只会微笑祝福。



这种情形就像一个深夜发微信找你哭诉想和男友分手的朋友——明明第二天你还要早起上班——但一听到她列举的种种槽点,你又忍不住跟着骂。


骂到愤慨激昂处,你忍不住飙出一句,“其实我早就觉得他不是什么好东西!”,并怒删了闺蜜男友的微信,势要与之划清界限。


然而第二天你却发现:前一天晚上还跟你一起骂得眉飞色舞的那个姑娘,她和男朋友居。然。又。和。好。了。。。


不但和好了,你还变得里外不是人。小情侣关起门来一复盘,这次差点分手就是因为你——你成了那个嚼舌根的罪魁祸首。



如何描述这种“大冤种”的心情呢?


B站上,一条《娇妻文学:女性情感致幻剂》的视频收到了180万观看,15.4万赞。


视频里,UP主用激烈的用词,指出这类“娇妻文学”惹人讨厌的根本原因是:


“你跟吃惯了屎的人指出那个是屎之后,反而遭到了吃食者的同情。”



via@这个月-


劝分人士永远无法理解娇妻,就像娇妻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触犯了众怒。


在网友看来,那个想买键盘的娇妻被男友拒绝的故事,可以明显看出男的根本是在找借口,掩盖自己抠搜的真面目。

看到她生气了就甜言蜜语哄她,是一种明显的圈套。

但在“娇妻”本人的视角呢?却完全不同。

她觉得自己在抱怨,男友在哄,是一种非常甜蜜的互动模式,还曾特地发文解释没买键盘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喜欢冲动消费:



并为男友澄清,力证他其实并不抠搜,平时见面还承担了大部分开销:



然而她越解释,网友便越认定她在欲盖弥彰、自我麻痹——活脱脱一个被洗脑的女人。

在一些人看来,这简直是一种“狐狸精癔症”,是她们不幸生活里的“吗啡”。

目的是让自己止痛,因为一旦承认了现实,她们冒着粉红泡泡的娇妻梦就会破碎,随之而来的是自己长久以来想象的女性价值也会崩塌。


via@这个月-

娇妻们越秀恩爱,越用力澄清自己的感情生活其实很幸福,网友们便越为她的不幸担忧。

这种情形让我想起了小S——娱乐圈不听劝女明星第一名。

小S曾在媒体上公开辟谣家暴传闻,“我真的没有被我老公打OK?我们两个非常相爱,不要再说我老公怎么样怎么样,他真的是一个大好人。


然而网友看完却感叹她还在强撑,小S的婚姻被网友认定为不幸。

知乎上专门有网友提问,小S为什么就是不离婚。


困惑的网友甚至开始怀疑,她怕不是有什么把柄在她老公手上。



怀疑的原因除了小S经常深夜醉酒、脸上出现过可疑的淤青外,最重要的是,她还很喜欢在微博上晒老公为她做过的各种事无巨细的小事,比如做饭、染头发。

小S认为自己在秀恩爱,但对网友来说,这恰恰是她婚姻不幸的佐证,因为一个人越缺什么越晒什么。

“是爱得有多卑微?才会把老公做的这点无需挂齿的细节都挂在嘴边?心疼小S陷在一段糟糕的婚姻里却不愿承认。”


总之,网友和娇妻们仿佛活在两个封闭的圈子里,大家互相对立、自说自话,谁也说服不了谁,形成了一道奇特而割裂的互联网景观。

这时,尊重学就产生了。

“尊重祝福锁死。”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这套漫不经心的话语,配上解构式的表情包,不仅巧妙地排解了这届网友劝分失败后的憋闷难受,更有出其不意的杀伤力。

就好比emoji里的狗头,嘲讽效果拉满,确实能带来一种爽感。


但笑完后我又有一丝担忧,这会不会是我们的一种傲慢?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算了这人已经无药可救,放她自生自灭吧"

它的底层逻辑,是认为自己的判断比当事人的感受更正确,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当事人不听劝,不是因为劝的人还不够卖力,也不是因为当事人是纯傻×,而只是因为大家没有同穿一条裤子,情感观不同而已——

她只是没那么愿意往我们看准的方向走。


有人可能会问了,那她发什么帖子,我不理解啊。都发帖子抱怨求助了,说明她也有改变的需求,为啥不分呢?

但这不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吗?

在赛博世界里劝起别人滔滔不绝的分手大师,在现实世界里可能也只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忍一忍:

工作上被小人伤害,也还是一直受气;
被父母逼婚,还是忍气吞声;
被朋友借钱,还是假笑应对……


我的一位做咨询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他平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来访者,“她们过来,只是聊聊情感问题,聊完了,就走了。

他把这类人称为“游客”

说好的改变呢?她们会说:“这样啊,我回去想想”、“估计你说的跟我还不是一种情况”、“这种方法我以前也用过类似的,但没啥用。"

一开始他也很不理解,对这些话很无奈。但随着咨询经验的丰富,他渐渐开始理解。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游客"。

“这样啊,我回去想想”,这样的态度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对。

因为这才是人生常态:会磨蹭、会纠结、会反复。



如果说“娇妻”们努力证明自己幸福,并为“渣男”对象洗白的行为,只是她们生活的一剂麻药。

那刷这种帖子对网友来说,又何尝不是生活的一剂麻药?因为解决别人的苦难,永远比自己的苦难容易。

人们寄希望于自己无法潇洒了断的问题,他人能了断;自己吃过的亏,别人不再吃。

但也许人家把自己的情感生活发到网上,也只是吐吐槽呢?


就像我们也会找朋友吐槽,但吐槽完日子该咋过还是咋过。生活不就是这样么,和同事吐槽吐槽对象,和对象吐槽吐槽同事。

也许情感贴的当事人也未必真想听什么“道理”,她只是想和“人”发生一点联结而已。

就像那位咨询师朋友说,“其实一个人真正做出改变,从来不是因为咨询师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做好了改变的准备。只是恰逢其会,用到了我的方法而已。”

他这样说的时候,我会感受到一种温柔,那是发自于真正的尊重:

尊重一个成年人在不伤天害理的前提下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不管那个选择在外人看来有多么惊掉下巴。


更何况,我时常怀疑网上一些吵得热火朝天的劝分贴,根本真假难辨。

一些账号发出的一条情感贴分分钟就能成爆款,而在此之前它从未发过其他内容。

事实上,各大平台的情感区,每天都活跃着大批专职情感写手,编故事骗流量。

你看到的求助帖,可能不少都是钓鱼贴:故事越狗血,对方把自己描述得越惨越无脑,就越能吸引网友激情留言。

这种流量密码并不稀奇,因为情感话题永远最安全,狗血剧情永远是刚需。

在别人的情感故事里掏心掏肺,最后可能只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网络一线牵相聚就是缘,避免成为大冤种的根本,是别太上头。

真正的尊重也不是认定人家傻,而是接受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温柔点,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