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 | 从发展的角度看,孩子的“好性格”也许更让人担忧
文/李跃儿
曾经我如此介意,别的孩子会背唐诗,他却不会;
曾经我如此介意别的孩子会骑车,他不会;
曾经我如此介意别的孩子热热闹闹玩在一起,而他独自在角落看书;
曾经我是如此介意......他......为什么不能......
---以上内容摘自李网论坛
“三岁看大”到底要看什么?是指要科学的、按照个体成长的规律来“看”自己的孩子。
一个两岁的孩子可能已经伶牙俐齿,而另一个两岁的孩子却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模糊语音。这样的情况令家长感到非常迷茫,不明白到底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情况。
“孩子都是一样的”是说人的生长规律是一样的,但并非说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时间和水平都相同。
具体情况与遗传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遗传使得某些孩子在同一阶段某一项能力非常突出,而另一些能力要晚一些发展,各不相同,因而也不具备可比性。
天才也并非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是天生在某一方面或全方面的能力特别突出。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温纳写过一本书叫《天才孩子》对天才孩子和普通孩子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向人们揭示天才孩子的秘密。
书中提到一个“数字童子”的案例:
凯利一岁半对字母和数字着了迷。
他时常边用手揪粘在冰箱上的塑料字母,边一遍遍地念叨字母名称。凡是他找得到的玩物,如筷子或积木之类,全都成了他用来摆字母与数字的材料。
两岁时,有人给了他一本日历,他就不厌其烦地朗读上面的数字,看见旅馆房间门上的数字,会立即读出声来。
两岁半时,母亲头一次带他去办公室,他就被办公室门上的数字迷住了,很快搞清了利兹在303,保利娜在323,霍华德在324。
三岁时,父母带他去露营,走到公园门口时,管理员要特许证号码,父母都记不清了,凯利脱口而出:“502—VFA。”
凯利五岁时,可以一连三个小时独自搞数学活动——摆卡片或木条、算题、在计算机上玩数学游戏等,从不觉得累。
五岁的凯利称自己为“数字童子”,他与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毫无疑问,凯利对数字的迷恋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通过教育手段或严密的训练使一个两岁的孩子达到凯利的状态,也无法通过教育和讲道理让一个五岁的孩子在三个小时里独自进行数学活动。
天才孩子总是对他们擅长的项目具有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无法通过外部的训练达到。
成人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喜悦地接纳孩子,在他现有的基础上,帮助其成长为一个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快乐生存的人。
人们通常会赞赏乐观型的孩子,因为他们热情开朗、活泼好动、乐于去试探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也会在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之后,无法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上能够吸引他的事物逐渐地变少,但他会从很多事物中发现最感兴趣的那么几项,开始深入地探索,他仍然会带着乐观热情的个性,将来成为生活的享受者。
这个深入探索的时间可能在八岁,可能在十岁、十六岁,甚至二十五岁,总之,你会发现,他一样会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得非常好,只要他身心健康。
而另一些孩子有可能完全相反。
他们不苟言笑,对身边所有的事物都抱有谨慎的态度,绝对不会做先吃螃蟹的人。他也不必非得做那个第一个尝螃蟹的人。
每到一个新环境,他都会沉着冷静地默默观察一番,有时候,他们的这种状态在成人看来好像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但是当他们选中其中一项事物的时候,就会默默地长时间地探索。最终达到对周围环境的完全了解。
虽然这两种孩子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但最终结果可能是相同的。
如果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好的情况,那一定是孩子身边的成人给他的评价有问题。
比如成人可能觉得乐观型的孩子不够有耐心、不脚踏实地,试图培养他的耐心,在孩子试图放弃一项事物时,批评他:“你真没耐性,这点时间都坚持不下来。”三番五次地这样做,孩子可能从此把自己定位成这样一个人,无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最终果然实现了成人的“愿望”。
常常会看到一些成人这样说自己:“我特别没耐心,常常丢三落四。”既然对自己的缺点这么清楚,为什么会无法改正呢?恐怕他在童年时就常常这样被大人批评,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的人格定型了,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改变,于是也就放弃了改变的愿望。
对孩子的发展状态进行比较是有必要的,但我们只能用孩子的前一阶段和现在比较,而不能将这个孩子与那个孩子比较;
只能用孩子的个体发展水平与普通发展水平比较,而不能挑出孩子发展缓慢的部分与其他孩子发展快的部分比较。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懂得“正确评价孩子”这句话,要想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1.你对孩子感到欣慰的方面有哪些?
2.你对孩子感到担忧的方面有哪些?
当你将两方面的内容列出之后,也许会发现,你现在感到担忧的问题正好是由于感到欣慰的方面造成的。
比如这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表:
欣慰的方面:
懂道理——当他要做的事大人不同意时,给他讲讲道理,就不再做了。
体贴人——妈妈有时下班回来累了,孩子会问:“妈妈你怎么了,是不是不高兴?”如果妈妈说累了,孩子就赶快说:“妈妈你快坐下休息吧。”这时都会感到心里很温暖。
乖——从来不惹事,不会使家长担心,不去做那些危险的事。
聪明——走过的路就能记住,能认识很多车的牌子,儿歌读几遍就能背下来。
担忧的方面:
胆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敢主动上前找小朋友玩。别人抢他的东西,只是哭,有时候只是默默地看着别人把他的东西抢走。
特别粘妈妈——只要妈妈下班在家,就紧紧贴在妈妈身边不愿意离开。
不愿意自己玩——总是要大人陪他玩。
这个例子中,孩子为什么会懂道理?一种可能是家长在讲道理时的氛围非常令人紧张、不舒服,这种氛围使孩子放弃了所做的事。另一种可能是,家长讲道理时脸色没有以往那么和蔼,使孩子感到害怕,所以放弃。
第二条是孩子非常体贴大人。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自主敏感期,只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无法换位体谅别人,也没有成人那样疲劳和生气的经验,不懂得出现这种状况时的心理感受,一般无法体谅别人。
如果一个三岁的孩子出现“体谅别人”的情况,一定是训练出来的。他把发展的力量用在了时时观察别人的脸色,不能忘我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位家长对孩子感到欣慰的地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正是要感到担忧的。
第三条——乖。在传统教育中,成人都希望孩子乖。所谓的乖,就是成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不让做什么就不做,这样他就失去了自己。
正是由于孩子具备了这条让家长满意的地方,才会造成令家人担忧的第一条——胆小。
孩子既然乖了,就不敢探索,使得内心非常空乏苍白,缺乏热情。由于对环境的敏感,他们会专注于曾注意过的事物,所以一般记忆力都非常好,但记忆力好不能算是聪明。
人的生存需要的是智慧,而智慧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环境的适应力,而不仅是记忆力。
所以评价孩子对每对父母来说都是要学习的课题。家长的目光是阳光也是镰刀,一定要用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评价孩子时,首先要看清上天给他的专长是什么,应该怎样帮助他发挥专长。之后,要检查的是帮助的效果如何,帮助得对不对,这些都会在孩子的行为中显现出来。
对上面那份评价表中的孩子做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我们可以从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列出令成人欣慰与担忧的方面:
欣慰的方面
1.孩子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当他要做的事与成人的要求发生冲突时,能够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主见。
2.孩子从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和评论,成人的批评不会改变他的工作方法,每天忙于自己的探索。
3.成人越不让他做的事,他越感兴趣,千方百计地要试探。我们必须通过多次的行为过程才能控制他对危险事物的探索。
4.发现孩子非常有智慧,小区里一个大个子的小孩抢了他的东西,他没有试图自己上去抢,而是跑去找妈妈,请求妈妈的帮助。如果那个孩子跟他的年龄、个头一样大,他就会紧紧地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松手,有时会把自己的东西抢回来。
担忧的方面
1.孩子每天工作时间太久,担心孩子太累。
2.孩子吃饭太多,担心体重超标。
3.孩子探索范围太广,担心家长照顾不过来,会有危险。
如果父母能够做出这样评价,说明他们非常懂得自己的孩子,养育的目的非常清晰。也可以看出父母是无私的,评价孩子是为了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李跃儿说”版块今天正式和大家见面了,以后遇到育儿方面的难题可以在微信给我们提问,小芭会及时记录下来请大李老师解答哟~
我的孩子从小就胆小懦弱敏感。现在6岁了,还是什么都怕,恐高,怕路上的小狗,小虫子;不敢跟欺负他的小朋友反抗;上课稍微迟到一点就不敢进教室,怕被老师批评,怎么说怎么开导就是死活不进教室,像这样的情况怎么教育呢?
⊙ 本文摘自李跃儿《谁误解了儿童行为》一书第十五章:三岁看大。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及转自李跃儿芭学园微信号lyrbaxueyuan。
李 跃 儿 芭 学 园
幼儿园 | 小学部 | 亲子园 | 山林基地 | 培训 | 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