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除了倾听,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本平台文章皆为原创,未经授权的转载均为抄袭,任何媒体(含报刊网络电视微信公号)转载需要先和李跃儿芭学园取得联系,经过同意后才可转载。
文/李跃儿
你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里,而他又哭又叫,你可能感觉很糟糕。但是,要记住:他的行为是正常的。年幼的孩子通常不喜欢和父母分开,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告别。还要记住的一点:孩子的哭闹正反映了他们对你的爱。一旦孩子明白了你会回来的事实,他们就会感到安全些,告别也就会变得容易些。
家长问:两岁半的宝贝上幼儿园,有着典型的分离焦虑症, 我还可以做什么?
我女儿两岁半,这个星期开始插班上幼儿园。除了第一天没搞清楚状况,之后每天送和接的时候都大哭,据幼儿园老师说其他时间没哭。
晚上回来,根本不愿意提幼儿园的事,一提她就生气。早上她也不肯去幼儿园,哭着喊救命。因为我受上班时间限制,下午由外婆去接孩子,而且总是去的最早。
晚上我回来,也一直陪她玩,告诉她爸爸妈妈很爱她。除此之外,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她根本不允许提幼儿园,一提,就很急躁的样子。
李跃儿 :无论是什么样的幼儿园,孩子入园都会感到焦虑,都会不愿意去幼儿园。不要因孩子的哭闹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会给孩子带来更长久的痛苦。
好一点的幼儿园会要求家人陪伴孩子几天,在陪伴的时间内,专门为孩子准备的“依附老师”与孩子接近并和孩子混熟,等孩子接纳了依附老师后家长才撤离。为了给孩子建立“家人走了一定会来”这样的信息。
这样,孩子对分别就不会感到那么严重的焦虑。如果幼儿园的活动又非常适合于孩子,那么孩子很快就会不再强烈焦虑。不过孩子要完全适应幼儿园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案例中的孩子,不知是经历了怎样的入园过程,有没有专门的依附老师和依附班,如果没有的话,孩子这种状态是正常的,家长能做的也只有耐心地面对孩子的哭闹,坚强的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
如果幼儿园的活动和课程太不适合于儿童的发展,那就不必非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遭受发展的破坏。
在家里组织几个孩子,营造好孩子发展的环境,孩子也会发展的很好。在国外,很多妈妈每天凑在一起,放开了让孩子们一起玩,妈妈们也一起玩,这样把孩子带到上学的年龄,孩子也成长的很好。
家长问:分离焦虑,除了倾听,我还需如何做?
女儿三岁过了,最近刚上幼儿园。这所幼儿园也算是我所在城市里能选到的比较好的幼儿园了吧,离家还比较远,每天由爸爸接送。
其实女儿什么都明白,知道要每天上幼儿园,就是暂时无法控制想妈妈的念头,这使得她无法投入地跟小朋友玩,而且她哭也不是那种放声地哭,而是很小声地抽泣。她还说不想在那里午睡。
我不知道现在我除了倾听,还有什么更实际的办法能帮到她,比如,如果只送半天,会不会导致将来再送全天出现反复?比如,我下班去不去接她,哪一种对她会更好,包括早上送她我要不要出面?
李跃儿:看案例中描述的孩子分离后的状态,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孩子在入园之前生活的环境非常单纯,缺少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机会,孩子入园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感到恐怖之余一心想的是怎样不被母亲丢在这里。
这种焦虑是人类童年期最大的焦虑,在这种时候,孩子怎么还能去跟着小朋友做操,去学习他以前重来没做过的事情呢?
人在心理失衡的时候是不能够进行学习和娱乐的,这一点我们成人感受一下自己,也就能够理解孩子了,不至于逼着孩子在入园焦虑期内去参与小朋友的活动,直接去和陌生人打招呼。
案例中孩子的表现是一个具有自我保护本能的孩子在即将离开保护人时,所应该出现的状态,这说明她的自我保护本能没有被破坏掉。我们应该欣赏她为了获得安全而想尽办法的意志力。
看到案例中描述的情况,倒是感觉父母离不开孩子的心情更严重一些,父母太关注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稍微撇一下嘴还没哭出来时家长已经在想办法了。这让孩子发现她对不良情绪的表达非常有力量,而且她在这一方面获得了良好的自我效能认知,这使孩子变着法儿的使用这种表达不良情绪的能力。
所以家长首先得反思自己,在跟孩子分开时,你是怎样设想孩子的?如果你认为她一定受不了,一定会哭,那么即使孩子本来不哭的也会哭了。
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这三点也是关键。
在孩子酝酿不良情绪时,家长可以用快乐的模式来冲淡孩子的忧伤情绪,比如孩子撇嘴要哭时,家长说:啊,我的衣服纽扣什么时候掉了?是不是掉到床底下了?然后就满地去找。
或者你快乐地大叫:看,外边的树上有一只鸟,那一只是这一只的妈妈。这时,你再看一下孩子是不是还在酝酿不良情绪,一般在这时,孩子的嘴角已经不撇了。
所以把环境的氛围营造成快乐的、阳光的、大气的,即便孩子叨叨不想去幼儿园也没什么,可能在一年之内他都会这样叨叨,这并不等于上了幼儿园会给他带来伤害,只要幼儿园的环境不是伤害孩子的环境,就坚定果断地把孩子送去,孩子不会因此受到伤害。
最不可取的是陪着孩子在幼儿园门外熬过一会儿又一会儿。其实在徘徊的这段时间,孩子在内心中不断地用假想在排斥着幼儿园,不断地在焦虑着父亲或者母亲将要离开的悲痛。这等于在强化离别痛苦,这样对孩子是最不利的。
分别的仪式,越简单越好。
孩子本来没有这个模式,模式是成人为孩子设计的。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不能永远上半天,如果在不久孩子就必须要上全天,那么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获得家长能来接孩子的正确时间概念。否则,因为这个时间的改变,也会又一次给孩子带来痛苦。
实际上,案例中家长所做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安慰家长自己,而不是安慰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她是在成长中去接纳那个给予她的模式并去适应它。如孩子被狼所领养了,他就去适应狼的生活,在改变为人的生活时,人就会感到痛苦。
所以对人这种动物来说,生活模式的改变经常会带来痛苦,有时候模式朝向幸福的方面改变也同样会给人带来痛苦。儿童更是这样。
延展阅读:
关注李跃儿芭学园微信后,回复数字“404”获取《孩子入园准备》的更多内容。
“李跃儿说”时间到了~
⊙ 本文为李跃儿芭学园原创。
做 最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