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价扯“剩女”难道是撩妹泡妞心理作祟?

2017-02-24 祝振强 凯迪猫眼看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实生活中,相信每每听到“剩女”一词,城市中正在寻寻觅觅、多方寻找意中人的大龄未婚女青年,一定会感受到无形而强大的压力。这种说法隐含的歧视色彩,也很难让人服气:一时不结婚,凭什么说就是被“剩下”了?我们难道是剩饭、剩菜吗?这样的指称、嘲讽,有什么依据和道理?


    “剩女”的说法,若只是一种调侃、玩笑,倒也罢了。问题是,当今,“剩女”常被正儿八经地拿来说事——不仅“剩女”的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认可,且由“剩女”之“剩”引发的诸多弊端,也被夸张地推演出来。日前,有媒体爆出,有经济学家认为,“‘剩女’多、离婚率高的城市,房价一定会上涨。高学历女性越多的地区,其地区经济越活跃。离婚率的上升,也是导致房价上涨的因素”。


    稍有经济学及社会学常识的人即不难判断,“剩女”与城市房价高,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把房价高归咎于“剩女”多,让众多原本压力重重的“剩女”无辜“躺枪”,哗众取宠之意难掩,亦透露出些许不厚道。


    现今,或学者专家,或平民百姓,无论是谁,随随便便就可以拉出“剩女”,品头论足、揶揄、调侃一番,这种现象本身,即很值得人关注。


    “剩女”自打被归类、被贴上鲜明标签的那一刻起,其自身所拥有的有能力、有品位以及高学历、高收入等优势,即已被忽略不计。相反,这山望着那山高、挑三拣四、重物欲、重享受、不愿意承担责任等,便成为“剩女”的代名词。传统陋习与世俗眼光的双重压力,着实令其百口难辩。


    近年来,迟迟未走进婚恋的城市女性,的确越来越多。我们不否认,在“剩女”中,不乏前述在个人认知、心理及行为方式方面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人,这部分人或需要进行自我调整,走出人生的误区。但也应该看到,城市女性单身多,或曰“剩女”多,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


    数据显示,现今,日本25到34岁的生育适龄年龄段女性中,有半数未婚。韩国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首尔20到35岁生育适龄年龄段女性,未婚率达50%;韩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超过了30岁。


    韩日等国的“剩女”们,远未遭遇到我们这里的“剩女”们的窘境——她们没有遭遇更多的歧视以及过大的压力,努力工作,积极向上,尽情享受人生。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人群,对她们都能有一种包容、接受的态度。事实上,这样的态度与氛围,更有利于“剩女”们反思、调整,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生。


    “剩女”过多,的确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且一直“剩”下去,对其个人也未必就是幸事。但即便如此,人们也没必要夸大其词,把城市女性不结婚看得那么不得了,更没有必要危言耸听,对“剩女”的歧视愈发肆无忌惮,人为制造社会群体之间的鸿沟。或许,大呼小叫、一惊一乍制造诸如“剩女”造成房价高的奇谈怪论,给“剩女”自身以及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远远大于“剩女”的存在本身。


    未婚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非最终的结果。对一些人而言,这个阶段或许短些,比较能够为世俗所接受;对另一些人而言,这个阶段或许长些,可能超出了常人所为。在婚恋的时间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标准。甚至包括女性在内的一些人,由于机缘巧合而选择不结婚,那也是其自身权衡之后的选择,与旁人无涉。在平庸、低质量却稳定的婚姻与个性色彩强、张扬却高质量的单身生活之间,谁敢说哪个就一定好,哪个就一定不好?


    “剩女”歧视现象,不过是当今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各种歧视现象的集中体现,比如,城乡差别歧视、社会地位歧视以及性别歧视,等等。而人们对于“剩女”歧视的视而不见,亦说明在不少人心中,尚有着传统文化糟粕的遗存。


    鲁迅所言“看客”心理,并未从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绝迹。现实中,确有那么一部分喜欢交头接耳、指指点点,以别人“不行”自己“行”来获取一时心理满足的人。从“剩女”歧视中,即可管窥一斑。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城市也在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由此,更需要群体心理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合拍。我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更多的包容、理解,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意识与独立思考。专家学者也好,平民百姓也罢,都应力避陷入这样那样歧视的怪圈而不自知。


    围观“剩女”、歧视“剩女”,对其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实不足取,陋习当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