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余年了,那远去了的唢呐声

2017-08-30 坦诚之路 凯迪猫眼看人

一阵攸扬的锁呐声,把我的心一下揪了起来,它仿佛来自天堂,如天国传胪官招唤我娘的声音。  


1


堂伯鸿滨老人走了。我是事隔数月才从他孙子,我得叫侄子的电话里得到的消息。没有太多的哀伤,毕竟在一起相处只有不足三天的时间。


鸿滨伯是我老家的亲戚,也是从生到殁都没离开过那个山窝窝,一位活了八十多岁的老人。这位堂伯,是与我父亲共一个爷爷,他们之间还是蛮亲近的。到我这里,就只是听我父亲说说,说多了,也就在脑子里有了这么个符号。淡淡的,人都没见过,我是说之前。


2


说来也10多年了,那年鸿滨老人七十五岁。那年,是我的大悲之年,9月10日,老娘在未及古稀之寿就离开了我和她万分倦恋着的家。

于是就有了我几十年第一次回老家的机会,为的是让老娘与我们家族故去了的先人们葬在一起,那里还保留着我们家族的一座祖坟山,安息着我的太祖及其他长辈。

见到鸿滨老人时,我只剩下了磕头的麻木,丝毫没有了拉亲攀故的情绪。他是众多农村亲戚中和我说话声调最平和,时间较长,我全能听懂的一位。

他的衣着朴素整洁,他的眼神充盈着智慧,他中等个,有老人的体态却显得精神利落。他与同村的乡里乡亲们没有任何生分或别扭,也没有太多的闲谈。他独坐一处,常在沉思着什么。

他的老伴,北方我该叫大娘,老家喊伯妈。老太太的仪态给人一种透亮的感觉,衣着得体,举止雅静,这在远离城镇的乡村,又是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妇人,不知是如何雕琢出了这么一位端庄秀丽的美人, 让人惊讶。

农村的丧事是繁皱的,我甚至劳累得没和这两位长辈说几句问候和感激的话。


3


出殡那天,艳阳高照,南方的秋老虎检验着我们对老娘的孝心,两公里的村村通,半公里的上山道。

丧事有讲究,确实是一种可以研究和传承的文化。灵棂必须缓行,表达了亲人对逝者的难舍之意;沿途居住的亲友,不但有主要人员从起灵地陪着一路护送,家里还得留人。待灵棂路过时要放鞭炮,孝子们要还礼磕头;一般的熟人,也多数在家门口放鞭炮迎送队伍,孝子们也要磕头还礼。近两个小时的出殡之路,孝子们要在烈日下隔一会儿就下跪,地又不平的,不是送亲娘,谁也不会这么有耐力、这么守规矩。还好,有个较亲近些的表弟,他替我向亲友们磕了不少头,他是怕我扛不住。

农村丧事的组织程序,虽无条文却也约定俗成得细腻:丧家的直属亲人都有人搀扶,烈日下有人打伞,一担一担的茶水,出殡前就已准备就绪,并且不用孝子们动手,有人用水瓢舀来送到你嘴边。抬灵的、鼓乐的,都有轮换;放炮的、撒纸钱的,分工明了。一切都很严谨、很肃默。

一阵攸扬的锁呐声,把我的心一下揪了起来,它仿佛来自天堂,如天国传胪官招唤我娘的声音。这动人心魄的天籁之音,来自鼓乐队停顿的间隙;来自两位小伙挽扶下,微微颤动着双手,鼓起了腮帮的鸿滨伯。他微弯着腰,神情投入,如阿炳在水乡的街巷蹒跚;他昂起了头,挺直了腰,若屈原《天问》之势;又好象用锁呐的喇叭口接着来自天穹的甘淋。几百人的送葬队伍,被这感神泣鬼的锁呐声震憾着。旁边的亲戚告诉我,已经几十年听不到鸿滨伯吹的锁呐声了。


4


后来父亲告诉我,鸿滨伯是一位了不起的聪明人。他和我父亲同过学,从小就好吹拉弹唱。书虽然没读太多,但比一般人聪明。他崇尚文化,尊敬读书人,这也是他因年事渐高和其他诸多原因多年不操锁呐后,为我娘上山重新披挂上阵的原因。

他的锁呐吹得好,远近百里无人不晓,尤其是他听到别人演奏的曲调后,能很快学会;他能根据各种红白喜事的主人翁的身份,整合民间优秀的音乐元素,编出独一无二的曲调,根据对象吹奏适合的曲子。几十年上百支不同的曲调,既无纸质文本亦无电子文档,全部存储在他的脑子里。因而成了当地有名的锁呐行家,有他的吹奏,代表了一种规格和荣耀。

至今一想起都让我心头酸楚的,是在山上往墓穴我娘棺木上堆土的那一刻,那是真正的阴阳两隔啊,是我娘所有亲人最痛的时刻。鸿滨伯的锁呐声再次响起。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抚慰着我们痛断了的肝肠;那如泣如诉的旋律,诉说着我们一时想不全、说不透的心声。葬礼进入了高潮,鸿滨伯的脸颊也流淌着深情的泪花。

我娘的葬礼结束了,也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分。我舍不得离去,养育我成长,给了我生命的老娘要永远地躺在了那里,我是迟迟不肯离去的。这时的鸿滨伯仿佛感应到了我的情绪,他并没隨人流离开,竟又举起锁呐,吹响了我心目中最完美的曲调。

那曲调象是我与妈妈最后的私语,那曲调更如同老娘对我的呢喃。久久地滋润着我因痛失亲娘,几近干涸了的心房。那悲壮、那苍凉,那娓婉、那忧扬,至今仍在我的耳边迴荡。


5


如今,鸿滨伯走了,正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有谁能为他吹响那感天动地的锁呐?那支陪伴他一生的锁呐儿,今日何在?来日又何在?

我会有机会去看看他的,说是离我娘的墓冢不远。我送不上他钟爱了一生的锁呐声声,但我一定与之焚香、呜礼、烧纸、递酒并三叩其首,一并祭奠隨那远去了的锁呐声。


【作者:坦诚之路

   往 期 精 彩:  


你受够了的苟且,是我口水嘀哒的远方

逢拍照必伸剪刀手的人,是不是很二?

海底捞后厨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这些...

为什么中国人之间严重缺乏信任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年人,请拿好你的保温杯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号“ 凯 迪 网 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