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聂树斌案,我们怎敢遗忘?

2017-11-02 善存 凯迪猫眼看人

《我们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只因为我们不能也不想再成为第二个聂树斌。



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署名文章《聂树斌的母亲可以选择遗忘,但我们不能》,文中提到,《新京报》记者对聂树斌73岁的老母亲进行回访,老人面对记者,平静的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这个坎总要自己过去,别人帮不了。这些年,该做的做了,该忘的忘掉它。”


我不相信老人会忘,她只是不愿再提起,因为那是一道疤痕,刻在最疼的地方,醒目、刺眼、狰狞可见,即使愈合,也会留有鲜明的印记。百年人生,有几个二十年?二十年奔走在申冤诉苦的艰难路途上,看过了多少世态炎凉?遭受了多少冷言恶语?别人能忘,老人能忘吗?

01


聂树斌案是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更是司法进程中无法遗忘的痛点,它见证了我们这个社会二十几年来整个法制进程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由混乱逐渐走向有秩的全过程;见证了整个司法闭环管理的各个节点,也见证了部分司法工作者和法律从业人员习惯性违心与尚存的良知之间的碰撞。

聂树斌案最终得以昭雪,但昭雪的方式却是那样的讽刺和惨烈。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起案件的过程:1994年的8月5日,在石家庄市西郊孔寨村附近的一块玉米地里,一名年轻女子遭奸杀。当地警方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并很快将犯罪嫌疑人聂树斌抓获。随即,警方宣布:石家庄8.5特大强奸杀人案告破,并于次年4月12日由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聂树斌死刑。

这是一起没有人证物证、没有脚印手印比对,没有DNA鉴定的糊涂案,凭着不知如何得来的口供,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的剥夺。胜利者用卑鄙书写胜利,冤屈者用生命写下冤屈。

知子莫过于母,聂树斌的母亲无法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干出这样丧尽天良的事情,但调不出案卷,看不到口供,也只能违心的承受长达10年的心理煎熬,对于一个普通的人家来讲,顶着一个强奸犯母亲的帽子,其心情可想而知。

2005年1月,转机来临,一名叫王书金的通缉犯在河南被抓,在供述自己犯下的罪行时,他意外的供出了与当年聂树斌案如出一辙的犯罪事实。对于常年从事法律审判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一下子就能意会到,当年的案件是一个冤案。

但转机并没有马上带来喜讯,却让老人陷入了一个她无法想象的深渊。在她眼里,有了案犯王书金对案子详细的描述,有了现场准确无误的指认,有了很多可以证明他是凶手的证据,对于给儿子平反昭雪,她充满信心。

但她不曾想到的是,她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不是按程序严密执行操作的机器,而是一个盘根错节有着巨大公权力的集体,一个无时无刻不把官本位放在首位的组织。那里的人们可以用笑脸和茶水把你轻易的打发,更可以用冷眼和恶语让你唯恐避之不及。

好在良知不会泯灭,不再这里生根也会在那里发芽,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随着老人执着的申诉,随着众多司法工作人员的合力,随着王书金最后还尚存的那一点点良知。又是一个十年寒暑,800余次家乡和京城的艰苦往来,感天动地。2016年,冤案终于昭雪。


02


这本是一个无需再等十年的冤案,但却无情的又让人等上了十年。不是因为这十年里这起案件的适用法律作了修改修正,更不是因为这十年里需要警方耗费精力再进一步去取证求真,而完全是由于办案人员的主观意识和某些长官意志,使一家人的大好时光又在煎熬和不安中荒废了十年,赔得起金钱,但赔得起时光吗?

在审讯王书金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刻意回避此案,并在公诉书上将此案与王书金划清界限,甚至有工作组出面请求王书金翻供。而我们又听到了那句让人不禁打了一个冷颤的话:“很多参与办案的人员都已经成了领导,要是翻出来,恐怕不好收场”。什么良知、什么正义早就在混合了官场厚黑学排泄物的肮脏之中,消失的一干二净。这和那句“让领导先走”一样,应该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的污点。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死亡,这个曾经穷凶极恶的罪犯用最后仅存的一点良知换回了聂树斌的清白。相对于那些企图将案件封存于世的代表着公平正义的某些人们,王书金保留了他最后一点作为人的高贵。


03

我们时常把法律和神圣连在一起,就因为在人类组成的社会里,只有遵循统一的行为标准,才能使生存变得有序。从三千年前的第一部《法经》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和各种法律,无论条款如何变化,无论细节怎样更改,都会把公平公正四个字放在首位,这是法律产生的初衷和要义。


但无论如何发展,只要有人参与的事情就必然会有错误出现,这是由人的自私的生物属性和对事物认知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样一来,冤假错案的发生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特别是在大规模运动性执法的时期,和受外界影响干扰较大的时候,都会诱发冤案的产生。

虽不可避免,但却可以消减,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适合社会发展的司法体系,这就要求法律从业人员不仅有丰富的学识,有高于常人的道德底线,有严谨的工作程序,更要有来自体系之外有效的监督和不必要的干扰。

在署名文章的最后写到:我们应该牢记每一条历史的教训,吸取一切有意义的历史经验,如此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一方面告慰那些历史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让后来者不再遭受同样的苦难。

我们就是后来者,都不可避免的会与法律打交道,冷冰冰也好,硬邦邦也罢,只有公平公正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底线。

法治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别再去打扰聂树斌的母亲,她有权利选择遗忘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但我们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只因为我们不能也不想再成为第二个聂树斌。


本文由凯迪社区网友@善存0 发布于凯迪社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往 期 精 彩:  


那个有好多男朋友的文艺女青年,最后怎么样了?

上世纪80年代未婚先孕是怎样的恐怖经验?

道光帝吃碗“粉汤”为何要花5000两白银?

从会场到酒桌,座次里隐藏的潜规则

“油腻中年男”是如何产生的?

先知般的墨子为何受冷落?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号“ 凯 迪 网 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