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大珞珈风云学子专访 | 余博林:漫漫科研路,孜孜前行人

掌上武大 2022-09-29

余博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已发表SSCI/SCI/CS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5篇ESI高被引论文,中科院top期刊论文12篇),谷歌学术被引670次,H值12。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9篇SSCI/SCI收录论文,参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一等奖、武汉大学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榜样经管”、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目前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出发:探索全新的旅程

2016年,本科毕业的余博林和数十万名同龄人一起,迈向了更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他把这视为自己科研之路的起点。当时的他对“科研”并没有明确概念和清晰感知。科研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应该怎样去做?这些问题他在本科阶段都未曾找到答案。他读研的目的很纯粹,“我没有想得很远很多,只是觉得现在的竞争压力很大,我需要提升自己,进行深造”。带着对未来简单的期许,他开始探索这条未知的道路。刚出发,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在写研究生阶段的第一篇论文时,他对目前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方法等都缺乏深入了解,这让他明白自己需要做的、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开始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各种学术论坛,学他人之长补己身之短,一点点充实、提高自己,构筑起登上巨人肩膀的阶梯。除了不断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他还会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梳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及时与导师沟通。在探索的过程中,虽然有四处碰壁的疼痛,也有不断重复的枯燥,但是当看到一个个小问题被逐一解决,他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慢慢地,这位科研新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与方法,培养起了对科研的信心与热爱,对未来的规划也越来越清晰。


博士之路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入学的第一年里,余博林多次被拒稿。在这个过程中,他饱尝失落,深感焦虑,甚至产生过自我怀疑。但是在负面情绪面前,他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认真思考后,他意识到坐地空叹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只会让人停滞不前。科研过程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个人心态的磨砺。因此,他决定调整状态,重新出发——再次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归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断思考和完善现有的研究内容。“总之很多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科研过程中,理论会更新发展,问题会层出不穷,他时常感到自己知识匮乏,并逐渐意识到要敢于“否定”自己、努力追赶前沿。而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全新的出发,一次探索自我无限可能的出发。



沿途:摘得硕果累累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余博林选择来到武大,在珞珈山继续他的科研之旅。谈到这段求学的经历时,余博林说:“我的导师是本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在他的指导下我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前沿问题。其次,武大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给我提供很多优质资源。在武大,我周围都是很优秀的同学,这让我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博士期间,他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发表多篇优秀论文,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在自己的领域里熠熠生辉。


余博林认为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除了读文献、写论文,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协助导师完成一系列科研项目工作,到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论坛;从多次开展实地调研考察,到在科技竞赛中大显身手。他希望通过这些行动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政府的现实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展现青年智慧、贡献青年力量。


2021年,余博林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访学。“我的导师方德斌教授在我申请以及准备材料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我出国前还专门给我送行,让我非常感动。”在格罗宁根大学,余博林有机会接触到国际顶尖学者,这大大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在与他们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他享受因思维碰撞而迸发的火花,也对前沿的科研方法赞叹不已。不仅如此,他还更近距离地接触国外文化和发展模式,在对比中发现我国发展的成就与不足。观世界、论中国,他真正具备了国际眼光。



展望:继续做严谨勤奋的赶路人

回顾自己走过的科研之路,余博林认为,严谨和勤奋是科研人最需要具备的两种素质。要以严肃、谨慎的态度和严格、严密的标准对待科研工作,要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半点“差不多”的侥幸心理。追求真理是伟大的事业,也是异常艰巨的探索。“任何一个科研人完成一项研究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所以我认为勤奋是很重要的,要付出精力和时间,也要耐得住枯燥。”


而严谨和勤奋也将一直伴随余博林未来的科研之路。在完成国外访学的任务后,他想回国做一名高校老师,继续与国内外团队合作研究,在科研之路上走得更远。谈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余博林从现实存在的温室效应、极端气候等问题出发,介绍了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提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作为一个青年学子,我想把自己的研究和国家的重大战略相结合,为碳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余博林会带着对科研的热爱和青年人的担当,在科研之路上继续前行,去奉献自我,勇攀高峰,做一个严谨勤奋的赶路人。


采访记者 | 韩一铭

文字记者 | 韩一铭

编辑 | 朱小意 璐子

图片来自自强摄影和受访者本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