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6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和合如意——桃花坞木版年画鉴赏

2016-06-16 凤凰江苏 凤凰江苏


2016年,苏州文化馆会每月邀请手艺大师现场为游客讲解手艺传承历史、演示手艺工序流程,邀请游客现场“学艺”。


第五期,和合如意——桃花坞木版年画鉴赏与体验。

一席谈

桃花坞年画是一种温暖的记忆


——苏州文化馆管理部副部长 怀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076et0lk&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对桃花坞年画是‘一见钟情’


——桃花坞木版年画工艺美术师 荞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07kghbj2&width=500&height=375&auto=0

非遗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并作《桃花庵歌》。桃花坞逐渐知名,后唐伯虎墓又建于此地。至清代时,地方上又数次复修,并在唐伯虎祠墓前后种桃树千株,春日桃花盛开,文人雅士云集,饮酒作诗,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因此得名为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刻书籍和木版画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起初,木版画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即绣象画。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宋代才出现的。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独特风格,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


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坞报恩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远达南洋一带。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中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


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留存在画面上的,前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有:“王荣兴”、“陈同盛”、“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


画师在画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归来轩主人、宝绘轩人、墨林居士、杏涛子等;后期有:嵩山道人、吴友如、周梦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木刻过程


清初至乾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一朝的年画,风景画是主流,画法最精,刻工最细,结构最复杂,画面最宏大。年画的外销也非常繁荣,特别是销往日本的数量最多,其中也不乏有大量年画转口到西方各地。在这种情况下,苏州年画形式与技法受外来风格的影响尤其明显。而由于年画的大量外销,西方客户的审美趣味也为苏州年画的“西化”提供了动力。年画工匠们,在作品中毫不犹豫地使用了“阴阳”“远近”之法,甚至在一些作品上明确题有“仿泰西笔法”,但在构图、人物塑造、树石等表现技法上,仍保留有传统绘画的特点。


光绪初年,一些画师转到上海旧校场工作,苏州年画铺仅靠上代传下来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旧校场画来应市,甚至代销石印洋画,而门神、灶君之类年画却成了主要商品。


鸦片战争以后,胶版、铜版和石印等印刷技术有了发展,所谓“月份牌”派的年画倾销城乡,桃花坞年画大受威胁,盛况开始衰落。加上太平天国革命军兵临苏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仓皇逃走,在战事中,苏州遭受到烧杀抢劫,枫桥、山塘一带毁于一炬,年画铺俱遭焚毁。虽有几家迁入阊门内和桃花坞一带继续营业,但已无法振兴。


抗日战争前,大部分艺人已改行转业,年画铺仅剩下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3家,桃花坞年画已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把散失在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在合作化高潮中,仅存的3家年画铺合并组成合作小组,印刷旧版年画销售。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品













凤凰江苏原创



◆ ◆ ◆  ◆ ◆

精彩原创

宁港老友记: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对接“一带一路”商机,南京江北新区赴港推介服务贸易

【凤凰江苏六一特辑】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

“中国境内最后的‘慰安妇’”摄影展开展 | 为历史作证

《红楼梦》回家,越剧青春版全本在宁首演

老龄化时代,我们如何用“文化”养老

解读未来十年的江苏高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