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6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钟山文艺大讲坛 老门东开讲:听高云说画

2017-05-04 凤凰江苏 凤凰江苏


5月3日,由著名画家高云带来的主题为“‘画以载道’——听高云说画”的艺术普及讲座,在老门东及物会馆开讲。这是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联发起主办,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电集团协办,凤凰网江苏承办的系列文艺名家大讲坛“钟山文艺大讲坛”的首场讲座,也是高云面对公众的又一次热情洋溢的艺术讲演。


钟山文艺大讲坛开幕仪式现场,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市文联常务副主席陈炜与高云一同为“钟山文艺大讲坛”铜牌揭幕


钟山文艺大讲坛的开设,旨在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市民的文艺素养,帮助市民领略艺术之美,增强艺术欣赏能力,从而热爱艺术、走进艺术。未来几年,“钟山文艺大讲坛”将致力于成为在南京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艺讲坛”,成为中国文艺普及教育的亮点。


在首场讲座“‘画以载道’——听高云说画”中,著名画家高云分享了自己是如何走上绘画之路,并就普通民众关心的如何判断一幅画的好坏、什么样的画家才是好画家、以及画家如何为民创作等问题进行了引导。


讲座现场


高云故事:为离开农村而走上绘画之路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个十年,而影响至深的,往往是最初的那些日子。


一些美术评论家把高云艺术生涯最初的十年,也就是从1973年至1982年这十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在农村自学的时期,这是高云先生学画的入门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参加江苏省全省美术创作班时期。第三个阶段是考入南艺国画系,对中国画进行系统学习的时期。


公众往往对一个大画家最初的成长岁月感到好奇,因为在最初的成长阶段,大师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但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能看到一位艺术大家初露锋芒的缘由,老百姓总会在这里找到某种共鸣和兴奋点……


关于高云艺术生涯的前十年,公众的好奇接二连三。


讲座现场


开启高云艺术生涯的契机是什么?他是如何走上绘画殿堂的?他为什么在十几岁时就意识到一定要坚持画画?带着这些好奇与疑问,我们在讲座中找到了答案。


高云生在南京,16岁下放到苏北农村插队,在他们当时的插队点,高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苏北农村的知青生活异常艰辛,不仅劳动压力大,而且还有一种看不到未来和希望的感觉。


但就是在那段时间里,高云遇到了其绘画的启蒙老师,前苏联美术教育家契斯恰科夫所撰写的《业余大学绘画教材》,自此他便开始自学绘画。


“为了离开农村我走上绘画之路,画画成了我的寄托和希望。借由绘画,‘改变命运’成了我的目标和动力。”高云在演讲中向大家敞开心扉。


于是在农村插队时期,高云养成了一种“拼”的习惯,总会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画画,甚至觉得睡觉都是浪费。直到现在,高云依然保持着这种生活、学习和创作习惯……


高云在生产队里获得的劳模荣誉奖状

高云的第一幅公开出版的作品《小小神枪手》

1978年,高云第四次参加省美术创作班,期间常和学员们相互写生,这是陈丹青画的高云


日复一日的坚持,一年多下来,高云取得了“双赢”。在生产队里,他获得了劳模荣誉;在个人事业发展中,他被借用到县文化馆美术组工作。


18岁那年,高云出版了人生中第一幅作品《小小神枪手》;此后,在27岁,高云创作出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罗伦赶考》,1983年《罗伦赶考》获全国美展金奖;32岁,高云被列为了中国连环画十家之一;41岁,他与何家英共同创作的国画《魂系马嵬》,入选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可以说,画画为高云的人生打开了一片能自由飞翔的天空。


高云观点:好画要有精品品质,好画家要以作品立身


最近的艺术界发生了一个大新闻,高云与安玉民、李强、詹勇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而创作的,由管峻题字的鸿篇巨制《永乐大典》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了。


能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作品一定是要载入艺术史的,并且是能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高云与安玉民、李强、詹勇共同创作的鸿篇巨制《永乐大典》


这件事情容易激发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判断一幅画是好画,还是坏画,一幅好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识别、欣赏一幅好画,那些能写进美术史的作品往往具有什么特点? 


“对于如何识别好画这个问题,其间也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高云认为好作品最突出特点的就是几乎都具备两个共性,其一是既能被大众接受和喜欢,又能得到专家的肯定和赞誉,其二是都具备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三个精品品质。


对于大众喜欢、专家赞赏这一特性,在古今中外名画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讲座现场,高云“以画说标准”,从专业的角度——举例,他以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雷诺阿的《两个弹钢琴的小女孩》、安格尔的《泉》、梵高的《麦田》、罗中立的《父亲》、何家英的工笔画作品《十九秋》、陈坚的《南京受降图》等作品为例,具体分析了一幅好画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欣赏、鉴别一幅好画的关键。


作品是画家的立身之本,评价一位画家最好的标准是依据其作品。“有好作品才能立起好画家,作品的高度决定画家的高度,作品的品质决定画家的品质,作品的影响力决定画家的影响力。”高云的观点赢得了在场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1984年《罗伦赶考》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1989年,高云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获得四项奖,创造了在一届全国展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确立了“获奖专业户”的名声


“我自己的一点点荣誉,也是靠作品的慢慢积累而赢得的。”高云说,1984年高云的作品《罗伦赶考》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这是江苏获得的第一个、也是在该展上获得的唯一金奖。


1989年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获得四项奖,创造了在一届全国展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确立了“获奖专业户”的名声。


最近,高云还为禄口机场、江苏大剧院的贵宾厅创作了巨幅山水作品,公众都知道他向来以人物画见长,但最近却频频创作巨幅山水作品十分好奇。对于这种转向,高云在讲座中做了详细解释,他坚持认为一个好画家应该是“诸科兼擅”的全能型画家。


高云:我的艺术基因是“艺术为民”


艺术之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时代都有着重要作用。长期生活在一个拥有艺术氛围的家庭,人们的生命情态会发生变化。


艺术隐含着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一旦艺术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对于整个国家民众素质的提高也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我们知道,在目前的艺术圈有很多乱象,比如,一些画家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一味追求创新,导致所创作的作品画面生硬,甚至有很多是简单拼凑而成的视觉大杂烩。还有一些人呢,对艺术的理解过于狭隘,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把自己的作品往玄乎、“高大上”了解释。


这种种现象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局面,就是艺术家个人在“自嗨”,而老百姓面对这种作品却“一脸蒙圈”。对于艺术圈的这类形式主义的创作现象,高云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一个好画家必须创作符合老百姓需要的作品。”


高云在讲座现场


目之所及皆需要“美的艺术”的装点,美不是艺术家的专利,每个人都需要艺术的滋养。


“我起步的创作都是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像年画创作、连环画创作、邮票创作等,所以我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艺术为民这样一个理念,也其实是一种艺术基因的传递,至今我的国画创作同样是坚持这个立场。”高云在讲座现场分享了个人的创作理念。


“一个时代,只有拥有了具有历史高度的艺术精品和艺术大家,它就能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向后世显现着这个时代的优越与伟大。”高云用一个大气磅礴的总结结束了本场讲座。


讲座的最后,高云还就观众比较关心的青年画家在没有进入美协、画院,没有身份和头衔的情况下还能不能“出来”,其作品还能不能得到恰当的评价等问题,和现场的观众进行了交流、讨论。



凤凰江苏原创」


编辑/华贤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