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江苏科技创新先锋 | 叶继术:技术做到极致就是品牌

2017-06-30 请戳☞ 凤凰江苏

能在五分钟内清洗100%细菌,还能喝的氨基酸日化用品、利用磁悬驱动平移,不用钢丝绳或链条,30秒就可存取一辆汽车的世界首台高速智能直驱立体车库、国家第一家中药数字化提取车间、不开刀无副作用的青少年近视弱视解决方案……


在苏州太湖畔的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在这里诞生。


“新的技术发现和应用之间存在很大的过程和距离,我们建这样的研究院就是为了缩短这个距离!”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继术说完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一双眼睛目光坚定。


作为即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企业需求的技术转移“掌门人”,近五年来,叶继术在苏州创办2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中苏州金桥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江苏省首家民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苏州工研院成为江苏省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继术


   技术做到极致就是品牌


“苏州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谈及工业研究院为何会选择落地苏州,叶继术说,就是看中了苏州完善的工业体系。早在2012年苏州工业总产值就在总量上超过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但对外资有着高度依赖的苏州经济,也是产业转型任务最重的区域,这在叶继术眼中正是值得“大展拳脚”的。


“接了单子来加工,企业本身没有技术,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叶继术认为,如今弥漫制造业的产能过剩的“顽疾”其实就是加工能力过剩,“这需要转向”。建院之初,叶继术和他的创业团队就把目光瞄准了健康、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与节能环保这四大领域。“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国家最稀缺的需要”叶继术补充道。


“未来我们很多工作会交给智能机器来干,这对大多数的传统企业家来讲,是很不适应的。”在叶继术看来,我们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步入到信息社会,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转到智慧社会。这就需要大量的科技创业人和品牌创业人。“我觉得未来就是这两类企业唱主角,一是靠技术来驱动,另一个是做品牌,而科技或技术做到极致就是品牌。”叶继术说。


作为培养人才、从事原始创新的“主力军”。目前,中国的大学里往往最缺乏的,是真正可以用的好技术。


“现在,大学里很多科研都是先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叶继术认为,受制于中国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大学里的学者做技术研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完成科研项目和任务,“为了升上教授,完成考核任务,为了报专利、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去评奖。”


互联网发展为什么那么快?采访中叶继术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叶继术拿互联网举例道,互联网之所以发展快,前提是“它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那么多的bug,不断地发现漏洞补漏洞,所以它不断地迭代发展。”


在叶继术看来,不少大学里的技术研究体系太缺乏效率,“一个技术概念,在实验室里做五年、十年,那意味着这个技术就真的能被市场所接受?况且花上五年、十年,再到市场,这个过程太漫长,而且可能你的技术理念完全是错的。”叶继术认为这个错误会是技术的错误、或是认知上的错误、或是观念上的错误,也可能是完全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错误。而只停留在“原理样机”阶段的技术,是无法解决工业化的问题,这会造成巨大的科研资源的浪费。


“所以说,在大学里单纯拿钱砸技术是砸不下去的。”叶继术补充道。


在叶继术看来,一项技术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存有优势,必须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而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转化机构正是把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根据市场的需要做一个转化,从而解决工业化、产品化的问题。


在叶继术看来,产学研合作最大的问题,是传统的企业老板和掌握前沿技术的研究人员之间,存在的认知鸿沟太难逾越。“把这两类人凑在一起是太不容易了。”叶继术感叹道。而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起到的作用,就是架起技术创新与市场转化之间的桥梁。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创新和创业联动


浙江大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技术转移的相关实践。2011年,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始筹办。这个探索建设自收自支的独立法人工业技术研究机构,构建了一套以“学校+研究院+创新型企业集群”的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成为中国高校产学研载体建设的重要学习和借鉴样本,近5年先后有400多家政府、学校、研究院等代表团来研究院参观和取经。


叶继术说,苏州工研院产学研的内核,就是创新和创业联动。在这个研究院里,形成了一个完整且高效的创新、创业与技术转化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里,苏州工研院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技、人才、品牌、校友和浙商资源。构建了由40多个研究中心和联合研发中心组成的研发集群。


由浙江大学的教师、校友、企业家、硕士生等人员构成的创业“主力军”。各类创业家、浙商企业家、科技人才和金融财务专家则组成的独特的“导师”系统,对创业者予以指导。


研究院还对创业者提供财务、律师、券商、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并设立天使为主体的孵化支持、银行、风投机构。


而浙江大学在技术转化方面,另一个为人称道的模式,是“六位一体”的科技转化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校企联合技术机构、分布式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人才培训与交易服务机构、科技孵化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组成。“单单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下面,就有11家像我们苏州工业研究院这样规模的工业技术研究转化的机构,而且都是上亿规模的。”叶继术举例道。


“体系庞大、成系统、上规模、高水平”这是叶继术总结的这套系统优势所在。


“我们依托浙江大学的品牌、科技、人才和校友系统,把创新和创业结合在一起,从创新创业需要的一体化的组织系统,来做一个强大的无缝支撑。”叶继术补充道。


在这套系统里,创新和创业的联动机制被叶继术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


“大学团队做技术一定要走公司化或者研究院这样的道路。”叶继术告诉凤凰网江苏,苏州工研院不会没有目的的搞创新研究,研究一项技术,都是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和市场需求结合来决定的。


研究院的对创新创业团队的准入标准就是“一是看有没有独特的技术,二是有没有真正的创业精神”。创业人员进入研究院后,就必须要“一边在做创新一边就要创办公司”。


研究院还会依托浙江大学良好的培训系统,对这些创业人员进行从互联网到企业管理再到融资等,涉及从初创到上规模全过程的一条龙式的培训服务。


目前,苏州工研院围绕生命健康、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与节能四大产业领域。建成电力电子器件、中药现代化技术、数字多媒体等12个研究中心和20多个联合研发中心。汇聚创新团队30支,形成1000人的双创团队。完成400多项产业技术研发,累计申请专利497件。


高速智能直驱立体车库


   我们需要创业的英雄


回顾这么些年来,创办苏州工研院的历程,叶继术说他们一直在这个行业市场变化剧烈,且异常复杂的产业转型升级中,努力“踏准节奏”。


而雄厚的人才资源积淀,让苏州工研院在面对一个个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在苏州工研院千余人的双创人才队伍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9名,万人计划人才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这个科协求是杰出青年1名,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名,江苏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1名,苏州姑苏领军人才12名。


叶继术介绍,苏州工研院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一定是梦想着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通过创业来实现创富梦想的人。“我是个系统不适合蒙着头做技术的人,我们需要创业的英雄。”叶继术补充道。


“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产业竞争考验”则是苏州工研院衡量创业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把这些人才留下来,叶继术认为靠的是“让他有更高成功率、更快的成功速度,尽可能的避免失败。”


当一个企业初创者来到这里,叶继术会与他们一一交流,“看你是不是适合做创业这件事,看看这事值不值得做,你能不能把它做成。”


当一个创业者进入系统,苏州工研院会在财务、股权等方面提供一个可以咨询的导师服务,此外还提供融资、银行贷款等服务。同时,苏州工研院每一年都会对创业者进行一系列的创业创新培训,并借助“群英会”这样的组织,每周组织创业者们相互走访交流,形成一个良性向上的创新创业“朋友圈”。


叶继术告诉凤凰网江苏,未来几年,苏州工研院的“小目标”就是产生一批比较有意思的、优秀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并在若干个产业领域里面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我的角色就是组织者和服务者,我是这些创业者的心灵伴侣。”叶继术说。



凤凰江苏原创」


编辑/聂茹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