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隐私护卫队 2018-05-31

近日,一则百度外卖、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用户信息泄露的消息,引起诸多关注。报道称,有卖家表示可通过系统内部人员提取外卖平台的客户数据,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地址等,平均每条不到1毛钱。

不仅如此,还有代理运营外卖店的网络公司也加入信息兜售行列,称可通过软件定期爬取更多用户数据,精确到订餐次数。根据卖家介绍,这些外卖信息数据源不仅有平台“内鬼”,也有外卖骑手以及代运营公司。

一份看似简单的外卖记录,实际反映了用户的很多行为和偏好。试想,如果这些数据被有心人获取并利用的话,完全可以根据订单信息判断你家里的人数,你的上下班作息时间,对于单身独居的女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从美团和饿了么的回应看,对于用户数据外泄,企业似乎也很“受伤”,直言不只消费者,平台和整个餐饮外卖行业都是受害者。因为当下信息全社会的信息安全环境复杂,外卖配送链条长,涉及平台、商家、三方配送等多个环节,均可能存在信息泄露。

然而,当意识到跟商家合作的第三方运营平台可能泄露用户信息,平台是否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了?为何有网络公司可利用软件爬取用户数据,是否是因为平台程序本身存在漏洞?而“内鬼”和外卖骑手为何又能逃避内部管理,悄悄参与到用户信息买卖的生意中?

种种疑问背后,反映了外卖平台对用户数据管理还有待完善,相应技术防范水平和内控制度仍需加强的现实。有趣的是,在美团和饿了么的回应中,不约而同提到内部视信息安全为最重要的事情,并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其中饿了么投入200人的团队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美团也称在业务及技术流程上加强了多道防线。

企业内部如何将用户信息安全视为头等大事,并具体落实了哪些工作,公众似乎难以得知,也无法置评。不过,外卖平台上一些面向用户隐私保护的产品功能是否发挥了实效,或只是摆设,可待检验。

因在网上订餐而遭到外卖骑手“骚扰”的消息,人们多少都曾听说过。当这样的经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除了困扰和反感外,你会更觉得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饿了么和美团的隐私保护功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7月和11月,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先后开通了隐私保护的服务。在外卖下单页面,用户分别开启两家平台的“匿名购买”和“号码保护”的功能后,系统提示将对商家和骑手隐藏用户的真实电话。

部分网友反馈


从一些用户的反馈看,这样举措受到了欢迎,并建议平台应默认开启。但隐私护卫队随机询问数名外卖平台用户,发现更多人尚未留意到有这样的设计。

既然是一项利好的做法,为何不积极推广,提醒更多用户使用?如果外卖平台的隐私保护功能发挥了实效,那么这次用户因外卖信息泄露而频繁接到电话推广的困扰,是否可能得到一定缓解?

类似的做法还出现在快递行业。针对公众担忧的隐私问题,不少快递企业推出了“隐私面单”,将个人敏感信息从快递单上隐去。然而,今年2月,中消协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实测16家网络购物平台的206款商品,仅有7款使用了隐私面单。

其实,外卖平台上线隐私保护功能,还是快递企业推出“隐私面单”,在一定程度上,都可避免配送环节的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在于,平台是否愿意落实这些服务?究竟是出于成本和效率考虑而回避,还是只把隐私保护当成一个摆设,值得思考。

在呼吁司法介入和行业监管之外,这些伴随新事物和新技术产生隐私安全问题,或许更应鼓励用技术手段解决。我们应当期待互联网平台在产品设计上,嵌入更多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功能。

并且,在上线这些功能后,平台积极推进落实,同时清楚告知用户,让其作出明确选择。一方面有助于缓解用户对于隐私保护的焦虑,另一方面也是企业赢得用户信任的重要举措。而珍视和保护用户数据,其实也是在守护互联网企业最核心的资产。



报料请点击 

推荐阅读:

美团、饿了么回应用户信息被倒卖:正在排查核实 将严厉打击

大数据“杀熟”、APP强制索权怎么破?专家呼吁加快电商立法

隐私大事件|黑产:每月10元,可随时定位一特定手机号的位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