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告:我国已有超过75%的中老年人开通了移动支付

隐私护卫队 隐私护卫队 2018-12-02

“凡是民族资产解冻的项目都是虚假的,凡是民族资产解冻的项目都是虚假的,凡是民族资产解冻的项目都是虚假的,重要的话说三遍!”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处长张宁话音一落,在场听众都笑了起来。

近年来,中老年人已是网络诈骗的高危人群,保护中老年人上网安全成为了具有紧迫性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6月28日,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宣传部指导,腾讯公司安全管理部、政务舆情部、微信安全中心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北京举办了“画像网络新移民 关注银发上网族”活动,并发布了《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近三成中老年人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互联网逐渐向老龄人群渗透,50岁及以上群体占整体网民的比例为10.4%。中老年人也成为了“低头族”。

于昨日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中老年人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甚至有9.9%的中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在上网的频次上,超过 85%的中老年网民平均每天至少上网一次。

信息时代,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中老年人的生活。据报告统计,中老年人最主要的上网活动是聊天、看新闻、听歌追剧。中老年人使用社交平台的主要动力是加强家庭感情的维系,为了和子女联系的占81.4%,为了与亲戚联系的占71.2%。其中中老年网民通过社交平台跟同事或者老同事、同学、邻里街坊联系的分别占48.5%、40.5%、32.3%。

同时,社交平台也是中老年人获取网络知识的重要渠道。报告表示,77.1% 中老年网民主要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获得网络知识。通过新闻客户端获取网络知识的中老年网民占 60.5%,通过亲朋好友、网友等他人的分享获取网络知识的中老年网民占 44.1%。此外,已经有超过75%的中老年人开通了移动支付,而在这些开通移动支付的中老年网民中,经常使用移动支付的中老年网民的比例超过 42%。

网络诈骗是中老年网民最担心的问题

中老年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的同时,风险也随之而至。报告表明,网络谣言、虚假广告、网络诈骗、低俗色情是中老年网民群体遭遇占比最高的四类风险。其中 66.2% 的中老年人遭遇过网络谣言,52.7% 遭遇过虚假广告。

报告指出了中老年网民极易遭遇的诈骗类型,其中 30.4% 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保健品诈骗,25.1% 遭遇过红包诈骗,24.2%遭遇过中奖诈骗。在中老年网民最担心的问题中,网络诈骗高居榜首,占59.8%。

以去年4月公安部打掉的“民族资产解冻”网络传销案件为例,大批的中老年人听信“鸟巢慈善大会现场领钱”等网络谣言,被缴纳报名费的方式诈骗。尽管北京警方辟谣,但各地让有大量被诈骗的中老年人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因此与子女反目成仇。

报告显示,当中老年人遇到网络风险时,家人是他们的主要求助对象。报告表示,其中有 83.5%会向家人亲戚求助,35.4%向警察求助,29.5%向老同学、同事和熟人求助。同时,亲友家人也是中老年人学习安全上网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占67.8%。

中老年人进行汇款要征求子女意见

如何更好保护中老年人上网安全问题,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处长张军表示,很多中老年人曾经虽然看到过相关网络安全宣传,但是在被骗的时候并没有将自身的遭遇与宣传联系起来,因此,各部门对中老年人的网络诈骗宣传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同时,子女需要与父母进行沟通,要告诉父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是汇款就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张军还对中老年人强调,一是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二是公安机关不可能通过电话办案;三是如果遇到汇款问题,一定要问子女或身边人。对此,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执行部主任丁华也表示,关注老年人上网安全不仅是国家、社会和企业的责任,也是一个家庭的责任,子女应该多关爱父母。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高级编辑崔士鑫认为,中老年人不仅要提高防骗意识,还要提高传媒素养意识。具体来说,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要有获取信息能力,能辨别信息的真假,还要能评价信息是健康有益的还是低俗有害的,当转发他人发布的信息和在网络发表意见时,需要传播健康有益的内容,若是传播低俗有害的信息则有可能触犯法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