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白皮书:个人信息泄露是诈骗成功的关键因素

7月11日,2018中国互联网大会“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论坛在京举办。近年来,中国通讯信息诈骗犯罪活动猖獗,连续发生清华教授被骗1760万元、山东“徐玉玉案”等恶性诈骗案件,且诈骗手法不断升级,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公害。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在会上发布的《信息通讯行业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是诈骗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一些企业专家提到,为应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新花样,企业已经采取了融合用户通讯行为和类型特征形成“场景标记”、来电安全提醒等创新举措。

个人信息相关犯罪
是通讯信息诈骗“上游”

2016年,山东临沂高考学生徐玉玉因被诈骗电话骗走学费9900元猝死的悲剧,让通讯信息诈骗成为社会热点。


据公安部统计,2016年全国共立通讯信息诈骗案件63万起,同比上升5.5%。白皮书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通讯信息诈骗案件造成经济损失80.4亿元,人均损失逾39000元,其中10起单案被骗超过1千万元。


白皮书提到,老年人和青少年是通讯信息诈骗的主要受害者,“养老钱”、“救命钱”被骗往往导致受害者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很多快递员电话一度被拒接,尤其是被媒体称为“诈骗专用号段”的170、171号段电话,拒接率高达三成以上。通讯信息诈骗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社会公害。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所信安部主任魏薇发布《信息通讯行业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白皮书》。图/蒋琳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所信安部主任魏薇介绍,通讯信息诈骗活动可以归结为精准信息获取、诈骗脚本设计、通讯联络、支付转款四个关键环节。


在精准信息获取环节,诈骗分子主要通过非法窃取或购买社会上各行各业泄露的身份证信息、电话号码、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在诈骗脚本设计环节,诈骗分子利用“社会工程学”等心理学理论撰写诈骗脚本,利用电信业务规则、流程漏洞实施诈骗;诈骗分子随后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通讯渠道联络受害者,用恐吓或者诱导的方式,骗取受害者向指定账户转账汇款。


“个人信息相关犯罪是通讯信息诈骗的‘上游’”,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文华指出。白皮书也提到,个人信息泄露是诈骗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诈骗分子在精准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很容易编造出迷惑性极高的诈骗场景,大大提高成功概率。此外,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相关企业安全责任意识淡薄,民众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贪图小利都给了诈骗犯罪可乘之机。


“今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正在开展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犯罪的专项工作。截止到目前,公安机关破获通讯信息诈骗案件7.2万起,抓获诈骗犯罪嫌疑人6.8万名,缴获涉案银行卡10.6万张,手机卡16.8万张,关停涉案违法电话号12.8万个”,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姜国利在发言中表示。


从各方的反馈数据中也能看出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专项工作的成效。公安部通报情况显示,截至2017年底,涉案号码数量逐月大幅下降,“400”号码的举报量已由2016年月均700多个下降到个位数;从12321举报受理中心数据看,2017年12月用户举报数比去年同期下降59.9%;从腾讯管家数据看,2017年第四季度,诈骗电话拨打次数同比下降78.2%,受到诈骗短信人数同比下降75.4%。

网络诈骗成为新“战场”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专项政治工作的深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副局长张新说。

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副局长张新正在发言。图/蒋琳

他指出,近期利用互联网卡、钓鱼网站、电商平台实施诈骗的情况明显增多,网络诈骗问题日益突出。腾讯集团客户服务部副总经理程刚提到,2017年全国通讯信息诈骗案件约60万起,同比下降5.19%,其中网络诈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10.2%。可见,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了通讯信息诈骗的新“战场”。


张新还表示,技术攻防博弈日趋激烈、新兴领域诈骗时有发生都是通讯信息诈骗的新特点。“不法分子想方设法挖掘业务漏洞,千方百计规避技术防范策略,呈现高对抗、快转移、难防范的特点”,他说,“随着互联网向各领域的渗透不断加快,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更为广泛,与之相伴的通讯信息诈骗风险也悄然而至。”


白皮书显示,当今的中国通讯信息诈骗呈现手法变化复杂多样、组织形式分工细化、犯罪窝点地域性集中、实施行为空间跨度大等特点。


随着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力度不断加大,诈骗实施手段更加隐蔽,逐渐从传统的广撒网、诱导式“撞骗”向“连环设局、精准下套”的精准诈骗转变。诈骗分子不仅会结合社会热点编写诈骗脚本,还可能根据人们日常生活场景“量体裁衣”,以优惠券、返利为诱饵,吸引受害人点击带有木马病毒的链接或扫描二维码,极具迷惑性。


诈骗分子还呈现出犯罪主体地域化、职业化的特点,主要分为以台湾人为头目和骨干的“台湾系”诈骗集团、以及以大陆人员为主的诈骗团伙两大类。前者在全球各地流窜设立诈骗窝点,向中国境内实施诈骗;后者通过立足本地设置集中性诈骗窝点对全国范围实施诈骗。


在诈骗团伙内部,通常按照工作职责对人员进行细致划分,形成环节严密、分工精细的工作链条;诈骗活动外部则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形成协作化、专业化的灰色产业群,包括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制作手机木马程序等。


此外,通讯信息诈骗活动跨境、跨区域成为常态。诈骗分子为规避政府部门的直接打击,纷纷向东南亚和非洲转移,同时由于通讯信息诈骗的非接触性特点,诈骗分子往往将诈骗实施环节进一步打散,如徐玉玉案中,诈骗窝点、取款地、银行账户开户人、银行卡归属地、电话卡归属地、个人信息泄漏源头分属6个不同省份。

企业推出智能分析模型
精准判断诈骗号码

为应对花样不断翻新的通讯信息诈骗手段,企业已经采取了不少创新之举。


会上发布的《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创新实践案例汇编(2018)》集结了57个在技术手段、工作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的优秀案例。比如广东电信“天翼蓝盾”系统首创网购诈骗涉诈号码、终端的智能分析模型,结合来源位置、频率、用户套餐、激活时间、身份证地址等多维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仅需2小时就可以精准识别网购诈骗号码。

电话邦总裁毛羽建正在发言。图/钱柳君

电话邦总裁毛羽建在发言时表示,曾有手机用户的号码被误标为诈骗号码,原因是该号码被标记为“诈骗”十次以上。依据这种情况,诈骗分子的电话号码也有可能在被标记为“中介”“猎头”十次后,被号码平台自动识别为中介、猎头。“这是非常严重的误标行为”,他说。


毛羽建介绍,电话邦的诈骗号码智能识别平台不是简单举报标记号码,而是使用场景标记,将手机用户的通讯行为和类型特征进行融合,成为一个号码标识。比如快递员使用电话主要在6点到20点左右,手机的拨出量峰值在11点到15点;中介使用手机的时间相对而言会长一点,使用电话集中在6点到24点。“通过深入分析用户的行为和类型特征可以判断出电话的用途,从而对号码进行识别。”

中国电信号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钮钢正在发言。图/钱柳君

针对一些用户看到陌生号码来电不敢接、担心是诈骗电话的情况,中国电信号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钮钢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智能码号”服务,在来电时进行安全提醒。“当电话还没接起来,就会提醒‘此电话是经过某某可信认证的某某企业某某政府平台的电话’,用户会感觉比较放心”,他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