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建言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执行好现有法律是关键

娜迪娅 隐私护卫队 2018-11-13

2018小蛮腰科技大会——全球移动开发者大会暨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于10月11日在广州举行。在11日下午举行的“网络与数据安全峰会“上,来自学界、行业、媒体的近20名专家、300多人参与了论坛。就“数据保护的司法实践”、“个人信息保护与企业回应”等多个话题展开了交流。

   

国内已有40部法律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     

2018年5月,欧洲一般数据条例正式生效,随后,印度、美国的一些州都先后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或草案。然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一个月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5年立法计划,个人信息保护法位列其中。舆论认为,中国终于将拥有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门立法。

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互联网法律中心主任张平表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各界呼声都非常高,但立法过程中有太多的利益要平衡,因此目前来看出台难度也非常大。张平介绍,目前中国已经超过40部的法律法规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如何把现有的法律都执行好才是关键,只要执行好,就能够使个人信息保护变得规范起来。    

对于这一观点,来自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黄道丽也持相似看法。她表示,立法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在制定立法的过程中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立法并不是越快越好,立法进程和资源有限,必须考虑到促进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也是非常核心的内容。黄道丽表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任重而道远。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在高峰对话中表示,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应该确定清晰的价值诉求,并具备系统完善的配套制度,此外还应有有效的监管渠道。


公民隐私保护举证难 可以考虑降低个人举证力度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个普遍的疑惑是,为何法律越管越细,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例还是层出不穷?

黄道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法律、技术、管理、人员都是背后的原因。其中,意识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在防止信息泄露中,人是最大的风险,很多泄露的案例都是内部人员泄露事件,人的问题是很难预防和规管的。

南方都市报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佳表示,在现实的案例中,一方面是泄露难以规管,另一方面是公民举证难。

“比如说航班信息泄露,公民的航班信息不仅航空公司有,中间还经历了很多渠道,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是在哪一个环节泄露的,因此如果要让普通人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信息,其实很难”,王佳举例。

对此,黄道丽表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举证难的问题,在个体和为你提供服务的对象产生数据泄露纠纷,可以考虑降低个人举证的力度,这都是有助于帮助个人的,不管是在个体的诉讼方面还是现在探索的集体诉讼方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