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者荣耀强制实名校验,小孩就没招了?脱离家长的保护都是空谈!

李玲 隐私护卫队 2018-11-11

近日,腾讯发布消息,王者荣耀正式启动强制公安实名验证,未通过校验的账号将禁止登录,同时一个未成年人实名信息仅用于微信和QQ平台各一个游戏账号的校验,以杜绝未成年人“玩小号”。

截至10月26日,已有包括北京、天津、南京等九大城市的用户被纳入强制校验范畴。腾讯表示王者荣耀“健康系统”认证升级,将陆续推广至全国。

或许很快这项举措就会覆盖到全部用户。26日,隐私护卫队使用一个未经认证,IP地址归属为广州的账号登录王者荣耀,系统提示如果不进行实名认证,每天累计游戏时长超过1小时将被强制下线,且该账号将在11月5日后无法登录。

王者荣耀页面提醒实名认证。

从去年7月启动“限时令”(即要求12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每天只能玩王者荣耀一个小时),到现在接入公安数据平台强制实名校验,可以看到腾讯在技术层面所作的努力。尽管平台已然动了“真格”,但这套网络保护机制究能起到多大作用还有待商榷。

毕竟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是,目前防沉迷系统防的还只是“未成年人身份证”。只要使用父母或其他人的账号,孩子们就能绕过种种屏障,背后甚至还延伸出游戏账号交易,身份信息买卖的产业链条。在一些游戏账号交易平台上,用户轻易能搜到王者荣耀账号出租的商品,一套通过游戏实名验证的成人身份证信息20元就能买到。

此外,成年人的身份证号码通过网络搜索也可获得。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在搜索平台上查询关键词“身份证”,出现“防沉迷满18岁的身份证号+姓名大全”的页面,可提供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信息。由此可见,在未解决身份冒用的情况下,基于实名验证的防沉迷措施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或许已意识到实名的漏洞,腾讯尝试推出相关的补充措施,如上线了成长守护平台,家长可开启“一键禁玩”、“消费限额”等设置,今年9月29日还在北京和深圳小范围试点了人脸识别的验证方式。

腾讯提供给家长的游戏管控工具“超级家长”。

只是,前者如果家长没有主动启动的习惯,这一设计模式即无效,后者则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在600名调研对象中,一半人表示疑惑,“玩个游戏还要刷脸”,更有人质疑隐私安全如何保证,难以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隐私护卫队发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另一款射击游戏“绝地求生”爆红,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现在不玩王者荣耀改迷“吃鸡”了。

种种问题的背后,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基于现有的保护机制远远不够,而只是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方法将孩子隔离于一款游戏之外,更不切实际。

纵观各大平台的实践,一种思路是在注册环节实施规管,识别未成年人身份进而限制游戏时间和收益等,另一种是通过家长控制模式,邀请家长主动开启管理未成年人使用内容等。很多平台选择启用两种方式,但难说能够完全起到保护作用。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主要是通过平台直接联系家长,以确认未成年人身份,但同时也充分相信用户填写的未成年人信息,这是基于一种信任社会前提下的选择。反观国内,或许更应该借鉴的是这种平台、家长与未成年人的三方沟通与信任机制。

根据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热门互联网应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测评报告》,在孩子年龄较小时,平台的保护机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当孩子的自主意识变强,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时,现有保护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了,甚至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

报告认为,平台保护机制所能起到的突出作用,是帮助家长及早发现疑似异常的游戏行为,比如过长时间在线、连续大额消费等。平台只是辅助,要防范孩子沉迷网络娱乐,承担主要责任的仍然是家长。唯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提供即时、正确的指导才是能够有效保护他们的方式。

具体而言,家长应意识到主要任务并非禁止孩子打游戏,而是合理疏导,可多留意平台推出的家长控制模式,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进行管理。同时家长可以参与孩子游戏的过程,先对他们正在玩的游戏有所了解,通过产品介绍的年龄分级和内容描述等信息为其选择合适的产品,并与孩子沟通制定基本的游戏规则,约定游戏的时长,每次消费的限额和类型等。

更重要的是,家长应当教导孩子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学会抵制虚拟网络世界中的不良信息侵扰,保护好个人隐私等。最后家长应思考如何增加孩子游戏之外的体验,比如组建“足球队”、“读书会” 等兴趣小组,替代电子游戏丰富孩子们的生活。 

报料请点击 

推荐阅读:
14万孕妇基因组流至国外?华大基因回应:样本及数据都存在深圳
50万英镑!英国就剑桥分析事件对脸书开出顶格罚单,下月底缴清
国泰航空940万乘客数据外泄进展:香港私隐专员将展开循规审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