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对隐私泄露无动于衷了,你呢?
熟悉我们的小伙伴都知道,隐私护卫队成立于2016年。此后,我们一直专注于个人信息保护领域。
这几年,我们看到了许多进步,比如网络安全法的落实,比如各地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净网行动”。
但我们也发现,信息鸿沟太大了。两三年前就被曝光过的诈骗套路,放到今天,依然会让很多人上钩、受害。公众抱怨又抱怨、政府点名又点名,涉事机构却始终我行我素。
与此同时,大家好像陷入了一种常态式的恐慌之中,与信息泄露有关的话题常常蹿上网络热搜,争议和猜疑搅作一团,真相与解决办法却在舆论场中沉了底。一轮一轮,循环往复。
我们深知,关心个人信息保护、希望推动改变的普通人其实有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获取和表达的渠道。
所以今年的年度大会,我们邀请了几位领域内的朋友,用TED演讲的形式,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悟。
他们不是媒体报道中常见的官员或学者,却做着和你我的个人信息保护息息相关的工作。借用一个流行词汇,他们的工作日常,很“硬核”。
我们想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知晓,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也让更多人意识到,面对信息泄露的困境,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成为“隐私斗士”——当个体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促成改变。
先来看看讲者的故事吧,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通过下方二维码报名。
1月17日,北京,我们等你。
大数据情报分析专家潘少华
他走过很长的路,去拆穿诈骗分子的套路
在网络安全的战场上,潘少华已奋战十余年。如今,他的工作重心之一,是反电信诈骗。
网络段子里说,“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而对很多人来说,电信诈骗,俨然就是这样的套路。面对骗子精心准备的剧本,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名校教授,都可能被骗得家财散尽。
潘少华至今记得,2015年清明节回老家,都晚上十点半了,有位社区女民警来敲门。她手里拿着一份防范电信诈骗的材料,一行一行地念给潘少华听,确定他都听明白了才离开。
有数据显示,仅仅2015 年,“猜猜我是谁”“冒充公检法”这类涉及电话诈骗的案件,就导致了全国民众约220亿元的损失。
很多诈骗都有专业剧本,细致到何时要叹气。
民警挨家挨户敲门宣讲的一幕,让潘少华意识到警方的苦衷。诈骗分子到处流窜,受害者数量巨大,但侦办案件需要动用各种资源,要抓住所有骗子,保证每个受害者都能挽回损失,真的太难了。
很多诈骗团伙藏在国外,警方经过艰难努力才能将他们带回国。
于是,他开始从技术的角度,寻找对抗黑产的方法,从而为警方提供支持。
这两年,他和团队也用上了机器学习:让 AI 去搜集、分析诈骗分子的套路,从而在事前发出预警,及时阻断诈骗过程。
目前,潘少华已经获得了许多积极的反馈。让他引以为豪的是,某城市反网址诈骗平台仅上线一个月,就让当地的电信诈骗案发率下降了88%。
但,反电信诈骗,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只要有利益存在,黑产就会继续暗中生长。
潘少华依然在坚持与黑产斗智斗勇。他说,他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很危险,不是因为那些邪恶的人,而是因为那些无动于衷的人。
艺术家邓玉峰
买34.6万人的信息办展览,有人骂他“有病吧”
2018年4月,邓玉峰在武汉办了一场展览,主题是“秘密”。
整个展馆被布置得如同暗夜。一张张A4纸,在黑暗中折射出幽幽的紫光。
展馆现场。
“刘 X,男,28 岁,电话号码 X。……2018 年 3 月 2 日下午 13:54 在携程网购买了前往南昌的高铁票。”
“谭 X,女,28 岁,电话号码:X。……开红色宝马车,车牌号:X,发动机号 X。”
每张纸上都写着这样的内容。小到买过什么,大到银行资产,一共34.6万人的个人信息,都是邓玉峰从黑市上买来的。当然,关键处已经做了遮挡。
志愿者在涂去部分个人信息。
用的是隐形墨水,正常光线下看不见,被特定波段的紫外线照射才会显形。
像不像我们在互联网时代遭遇的隐私窘境?以为自己有很多秘密,但黑产有的是窥视秘密的“紫外线”。
开展后,邓玉峰甚至带着志愿者给这34.6万人发短信,邀请他们来参观自己的“秘密”。
志愿者发短信,邀请个人信息主体来参观。
回复者寥寥。有人骂邓玉峰:“有病吧。”
“信息泄露变得如此日常,日常到人们可以麻木地无视它的存在。”邓玉峰说。
对方回复“有病吧”。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涉及到诸多个人信息,展览本身也处在法律的模糊地带,仅两天就被叫停。网上的争议声音也很多。
这在邓玉峰的意料之中。他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希望用艺术的想象力,引导人们思考: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边界,在哪里?信息泄露的困境,该如何改善?
法务门一帆
知乎推出“仅浏览”模式背后,有她在
2018年10月底,知乎更新隐私政策。打开App的用户,会收到一个弹窗提醒。
(隐私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围绕你的个人数据使用、分享等问题,规定网站和你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一份文件。)
如果你点了弹窗上的“不同意”,意味着你不愿意让知乎使用个人数据。然后知乎会提醒你,没关系,你可以选择“仅浏览”。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舆论对这次更新的整体评价向好,门一帆终于松了口气。
就在六个月前,知乎也更新了隐私政策,却因为“不同意就退出”的BUG,受到诸多用户的吐槽。
“站内一下多了近百个提问‘如何看待知乎隐私政策更新’。”门一帆回忆,压力之大,简直让她快要有“创伤性应激障碍”。
这些质疑,让知乎法务团队压力山大。
但她还是认真地看完了每一个回答和评论,试图找出让用户感到愤怒与不满的点,从而寻求改变。
隐私护卫队想说,这两年,我们常常发出“天问”:隐私政策的长篇大论到底在讲些啥?有啥用?我能不能点不同意?
门一帆的故事,则从法律专业出发,提供了另一种看问题的视角:企业为啥要制定隐私政策?为了取得数据合规和用户体验的平衡,法务和产品、技术同学们打了多少架付出了多少心血?知乎是如何从全网吐槽中吸取教训的?
所以你看,就算“公众愿意用隐私换便利”的观念还普遍存在,但只要我们持续发声,总有人会意识到:时代变了。
关于讲者,先透露这么多。其他几位重量级讲者中,有自称“拥有一套个人信息保护完美策略”的“安全老兵”;有对隐私设计的价值深有体会的企业法务;还有一位多次被卷入公共事件,更因信息泄露遭遇死亡威胁的神秘大咖。
更多精彩干货,欢迎来现场一起听。
报名请扫下方二维码(是的,为了方便大家报名,我们把二维码又放了一遍!同时提醒,活动时间是1月17日,报名截止时间是1月15日晚10:00哈)——
报料请点击
推荐阅读:
海底捞电视投屏淫秽视频,嫌疑人被刑拘!真相背后折射出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