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次,刘慈欣也没能“藏好”自己,人肉行为为何屡禁不止?

蒋琳 隐私护卫队 2019-07-10

出名--被“人肉”--个人隐私泄露,这似乎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必然走向。

↓↓↓


5月1日,有豆瓣网友以《刘慈欣是不是不尊重女性(铁证如山 粉丝勿入)》为题发帖,文中附上了大量疑似《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小号shipship在百度贴吧的发言,其中有对工作单位的吐槽、对同行作品的负面评价,也有对自己作品的夸奖和推荐。


shipship吐槽工作单位。图自恶俗维基

shipship评论王晋康作品《十字》。图自恶俗维基

shipship吹捧刘慈欣。图自恶俗维基


最早公布这些信息的是一个叫“恶俗维基”的网站。为了证明该账号的确属于刘慈欣,恶俗维基还公开了他的手机号,并晒出了通过百度账号申诉和支付宝转账两个验证渠道的截图(马赛克为记者后期加上)。不过,目前shipship已经被注销。


百度账号申诉和支付宝转账验证。图自恶俗维基


此外,恶俗维基还把刘慈欣的QQ、现(曾)用手机号、多个常用邮箱全部公布了出来。更加恶劣的是,他的户籍信息也被一并公开,电子户籍页上的户籍详址、身份证号及服务处所均清晰可见(马赛克为记者后期加上)。


刘慈欣的户籍页。图自恶俗维基


翻阅恶俗维基网站不难发现,这种人肉程度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只是基本,而放眼整个网络空间也是如此。


明星的身份证、户籍信息、医疗信息被恶意曝光的事件屡见不鲜;就算不是公众人物,仅仅因为是某个事件的当事人或相关人员,也难逃被网友人肉的命运,而因此引发的后果通常是恶性的。


上个月,奔驰维权女车主因个人信息被曝光,收到网友的大量咒骂短信和与事件无关的恶意揣测;去年,四川德阳女医生与小孩在泳池起冲突,遭人肉搜索后不堪压力自杀身亡……普通人一旦被人肉搜索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面临的往往是心理和生活的全面崩塌。


就如恶俗维基在“刘慈欣”的词条里写道:“近日,刘慈欣在贴吧的真实发言被挖掘曝光,人设一瞬坠毁。”


且不论刘慈欣从未立过任何人设,即使这些言论确为他本人所发,用的也是个人小号,并未与公众人物的一面挂钩,完全可以算作个人隐私。


当然,对刘慈欣小号言论的看法见仁见智,但隐私护卫队想提醒一句,公布他人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是实实在在的违法行为,严重侵犯了刘慈欣的隐私权。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明确规定:


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大多数情况下,人肉搜索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态——人们总是期待有更多鲜活隐秘的细节来支撑某个人在某个事件中做出的某种行为,而有些时候人们期待的也可能是事件的反转。


但无论如何,当重点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当事人的个人生活甚至个人隐私,关注这件事的初衷就已经扭曲了,这时人们追求的不过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居高临下审判他人的快感。


在《三体》构建的宇宙生态里,“藏好自己,做好清理”是人类从黑暗森林法则中生存下来的的首要任务。这一次,刘慈欣没能“藏好”自己,在互联网上处处留下痕迹的我们也很难做到。


所以,真正杜绝人肉行为的方法不是“藏”,而是“克己”。我们必须谨守法律红线,不把曝光他人隐私作为评判他人的手段——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人肉的会不会是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