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买的电子书可能不属于你,放在床头也会被人“收回”

蒋琳 隐私护卫队 2020-09-23

近日,微软正式关闭电子书业务,所有电子书一并失效,无法阅读。


在这个被亚马逊Kindle占据了近70%市场份额的领域,微软的退出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但有一点让用户不解:


我们“购买”的数字资产,怎么说没就没了?


电子书平台,是2017年微软在Windows 10更新中引入的新功能,用户可以从微软商店购买书籍,然后使用微软Edge浏览器阅读。


今年4月,微软宣布将停止出售电子书,7月起,已经售出的电子书将被全部删除。


微软之所以能远程删除用户电脑里的电子书,是因为电子内容(包括图书和音乐)通常受到数字版权(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的保护。随着微软关闭 DRM服务器,用户购买的电子书将因为无法完成DRM验证而失效。


不过,用户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已经购买的电子书失效的,微软会全额退款;对于4月2日之前在电子书上做过笔记的用户,每人将额外获得25美元的补偿。


类似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10年前,亚马逊因《1984》和《动物庄园》两本书的版权到期,强制从用户的电子书架上删除了它们,被用户和媒体集体讨伐。


相比亚马逊,微软似乎已经“仁至义尽”了,但还是有很多用户不买账:在现实世界里,这么做不就等于出版社失去了版权,就跑来我家把我的书拿走?就因为电子书是数字资产,就能说消失就消失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你在微软或亚马逊“购买”的那些电子书,充其量只是“租借”。


比如亚马逊在《Kindle商店使用条件》里明确写道,“Kindle内容由内容提供商向您提供许可,而非向您出售”,“Kindle内容的损失风险在您下载或获取Kindle内容时转移至您”,并且亚马逊“可以在任何时间不经通知而变更、暂停或中断全部或部分服务,包括在服务中增加或去除订阅内容”。


虽然这些动辄上万字的用户协议,几乎不会有人逐字逐句地看完,但是微软和亚马逊确实向用户尽到了告知的义务。


可是从用户的角度,又是另一回事:明明付了钱,也下载到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里,为什么商家说删除就删除?


英国《金融时报》在社评《“消失的电子书”揭示数字产品真相》中指出,这是因为很多情况下商家在广告宣传时刻意标明“销售给”用户,而客户应该被明确告知有关其对产品所有权的真相。


“如果实体书店的员工以类似的理由从他们的床头柜拿走纸质书,客户将感到愤慨。”文章中写道。


这种令人如鲠在喉的感觉同样适用于社交平台。


多个社交平台在用户协议里明确了用户发布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等知识产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但平台可以随时中断服务,那时用户一样只能眼睁睁看着盛满自己青春记忆的互联网痕迹消失。


今年3月,虎扑因“数据维护”而无法访问3月1日之前的贴子;


5月13日,百度贴吧发布公告称,因系统维护历史数据,2017年1月1日以前的贴子暂时无法访问,修复时间另行通知。


无论是曾经寄托了自己某段时期情感的电子书籍或音乐,还是承载了对某件事情的感悟和思考的社交言论,都可以看做是未来再也无法复现、无比珍贵的数字资产。


但就目前来说,个人却不能对自己的数字资产具有100%的控制权。


几十年前,“购买”意味着你拥有了完整的所有权,而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你却随时可能因为版权过期、技术升级、停止运营等各种“不可抗力”失去你的数字资产。


或许就像豆瓣网友“粉色恶魔那那酱”说的:互联网上的你什么都不会留下的。就像现实世界的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