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这一年 | 9月新刊
一年后,如果封面仍是一张试卷,题目该是什么样的?
今年只有一道题目——由家长,由社会,而不是由孩子作答。
《第一财经》杂志9月新刊,我们再次聚焦教育话题。我们会回溯教培公司、公立学校、民办学校过去一年的变化,也为你讲述几个学生、一线教师、教育培训从业者的故事。
有些令人欣喜的改变,比如新课标的改革、教学环节的精进,都朝着大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然而,类似摇号入学的方式到底是制造了均等化的表象,还是实现了真正的教育公平?在关于均衡和公平的探索中,我们离教育的初衷更近了吗?
《第一财经》杂志9月新刊,带你看“双减”这一年。
教培
——教培三巨头:求生与重构
以“减负” 为明确目标的教改风暴过去了一年。新东方与好未来,这两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今年8月下旬的最新股价,相较《双减意见》颁布实施前2021年2月的历史最高点,分别跌去了86.60%和94.83%。根据财报,今年2月至5月,这两家公司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同比分别下降51.12%和86.08%。
即使是这样,新东方与好未来也丝毫没有主动退市的意愿。而国内最大的在线教培机构猿辅导,背后站着过去11轮融资积累的一大批投资人,同样也只能选择继续坚守。
本文会为你介绍,面对“双减”政策的致命打击,三个教育行业巨头做了那些事让自己活下来,以及试图找到什么样的新增长点。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
公立
——“双减”一年后,公立学校改变了什么?
教师轮岗、推出新课标、作业和考试改革......每一处于主流教育体系之中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被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所裹挟。
本文会为你介绍几个公立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双减”后工作与学习的变化,通过他们的经历一窥政策对公立学校的影响。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
民办
——上海民办校变局
当上海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校趋之若鹜、反拿公立校做备选时,一纸政令来了。
2020年3月,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20年本市义务教育 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从2020年起,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将实行公民同招,以及超额报名情况下摇号入学的方式。这意味着上海民办学校不再享有优先招生、筛选生源的特权。多年以来,这些特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民办学校的资源壁垒。
为什么上海的民办学校曾经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在生源均衡之后,过去优质和相对普通的民办学校分别会受到哪些影响?学区房还会吃香吗?本文会与你讨论这些问题。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
老师
——从教师到卖货主播, 三位教培从业者的辗转一年
2021年7月国家发布“双减”政策的那一刻,冯梦真刚从北大医学部毕业一年多,在一家国内头部在线教培机构当数学讲师。冯梦真怎么都想不到,政策能打压到自己这种名校毕业、专业过硬 、有教师资格证的“稀缺人才”身上。
也是在那个7月,语文老师姜明慧原来打算结束在线上教育机构“清北网校”的最后一期课程,此后不再做一线讲师。因为早在半年前,她就已经调入字节跳动的另一个学前教育产品“瓜瓜龙”,负责课程教研和教师团队管理。 “双减”风暴一来,她的“多线工作”戛然而止。
清北网校的创办者刘庸去年在广州筹备一个线下培训项目,组好了团队,找好了投资人,但因为疫情搁置,“双减”则让项目彻底停摆。
本文带你看这三位教育培训从业者这辗转的一年。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
研报
——阿里巴巴:何时重回成长股?
在二级市场上,当一家公司不再创新,其成长股的名号就会被摘掉,换上所谓的“价值股”标 签。两者的区别在于,市场会以不同标准评价一家公司:心甘情愿承受前者的“战略性亏损”,并给予数十倍的溢价;对于后者,则 会苛责其一分一毫的盈利能力,一旦亏损就会视它为垃圾堆。
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的股价差异呈现的就是这一命题。作为“中国的亚马逊”,阿里巴巴的股价在2017年曾一度超越亚马逊。但5年后的今天,亚马逊的市值(将近9.3万亿元)已是阿里巴巴(不到1.67万亿元)的5.5倍。
自互联网治理启动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面临的来自政府的监管当然比亚马逊要面对的更苛刻、更具不确定性。但阿里巴巴的价值更大程度上是被其内部挑战限制住的,而不是投资者。
这篇研报会带你回顾阿里巴巴2022财年在中国市场、外海市场和云服务方面的表现。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
医药
——流感药暗战
一粒小小的感冒药,牵动的是过去几年 国内流感药市场意想不到的格局变幻。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
职场
——被竞业协议困住的公司人
竞业限制是保护企业商业秘密、避免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之一。一般而言,竞业限制适用于高管、高级技术人员等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但近年来,竞业限制逐渐“下沉”,涉及的人员范围越来越广,一些级别低、非业务核心的员工也被要求签署竞业限制协议,甚至有企业要求所有员工签署竞业限制协议,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也难以幸免。与此同时,竞业限制协议中限制范围 的设置越来越宽,列出的竞对公司名单也越来越长。
不断下沉的竞业限制,究竟是企业自我保护的盔甲,还是管理员工的新利器?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
未来预想图
——人气citywalk,艰难运营路
在中国,citywalk似乎突然成了一个热门词。
citywalk被许多爱好者翻译为“城市漫游”,2021年下半年,小红书上 “城市漫游”相关笔记发布量为上年同期统计数量的8倍。在2022年年初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趋势》中,城市漫游位列第五。
从全球视野来看,citywalk并不是什么新鲜趋势。既有资料显示其源头出现在几十年前的伦敦,这座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城市推出各种主题线路,让游客们可以从历史建筑、皇室生活、文学背景等角度深入了解伦敦。
从消费者到组织者,再到政府、商业力量......参与方们都喜欢citywalk。它是如何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它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
这人有意思
——当天文学博士开始做装修
2021年年初,在第一份合同即将到期时,胡波放弃冲刺副教授的机会,离开了那所工作三年多的985大学。一并放下的,还有一路读到天文学博士 的学术生涯。那年他32岁,他知道,在这个年纪一旦离开高校,就几乎没有再回去的可能。
一年后,他出现在工地上,戴着安全帽和劳保手套,在一砖一瓦间丈量——他终于回到了真实世界,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