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编访谈 ▎郭大侠纵论自调匀整三十年

2016-11-24 中国纱线网

编者按:随着下游市场对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半制品质量与实物质量的相关性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条机在纺纱工序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如何改善半制品条子的内在品质?如何提高并条机的生产效率?如何将并条自调匀整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让我们听一听行业资深自调匀整技术专家东夏纺机董事长郭昆盛怎么讲。

(东夏纺机董事长郭昆盛(右)与中国纱线网总编王果刚(左))

 

王果刚:郭总,东夏并条进驻大陆15、16年过去了,这几年发展很快吧?


郭昆盛:国内这些年发展确实很快,当初我们过来时可能还有点优势。


王果刚: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这20年,中国纺织发展也是这20年。


郭昆盛:对,中国纺织真正开始发展我觉得是从2000年开始的。我是89年来国内的,93-99年基本上都在上海,国内的每个纺机厂我都有走过。98年的时候,各大纺机厂因为砸锭机器关掉不少。我是96年开始参加纺机展的,到今年刚好满20年。说实话做自动控制和自调匀整的我们算是来得比较早的,可是前十年基本上是在做教育培训、技术交流,没有什么生意。93、94年当时我们在河北、江苏等一些纺织工业厅举办的交流会上讲自调匀整时,来听的人都还是感觉蛮新奇的,大部分还都不知道有自调匀整这回事。


王果刚:请教一下郭总,最早有并条机自调匀整是什么时候?


郭昆盛:按理讲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是从79年开始做梳棉机自调匀整的,到89年才开始研发并条机自调匀整。


王果刚:世界上第一套在并条机上使用的自调匀整是什么时候?


郭昆盛:应该是因果尔斯塔脱(lngostadt)的RSB51,后来被立达收购了,因果尔斯塔脱最早做的是气流纺,并条机自调匀整就属他最早,其他都是乌斯特配套的,只有因果尔斯塔脱是自己的单晶片的自调匀整。最早的自调匀整其实还是乌斯特的,从他们的梳棉机自调匀整开始。80-90年代开始我们电子式的自调匀整逐步取代了机械式的自调匀整,当时我们自调匀整就是电子化了,其他的还是机械式的,乌斯特当时就是改变后面的喂棉罗拉系统,是长片段控制,真正的短片段就只有日本的大东系统,我们在开始研发时就是参照大东的原理,只是他们是机械式的,我们是用电子式的,进行了创新,因为机械式的反应时间和调整系统还是比较差的,电子式的控制比较灵敏,价格又比较便宜,这样一来当时市场上的几乎都是我们的自调匀整。所以说并条机的自调匀整基本上是在80年代末,我们在79-80年代末做了很多梳棉上自调匀整的改造,到80年代末转到并条机上。最早我们是只做自调匀整,后来发现未来自调匀整会在并条机上发展,所以就说服了台湾唯一一家做并条机的厂开始开发,应该是在89年开始研发并条自调匀整的,期间我们收购了那家并条机厂,加速了我们的开发。到93年正式推向市场。


孟进:当时还讨论,自调匀整究竟应该放在头并还是末并?


郭昆盛:我早就说过,其实自调匀整越在前面控制越好,只是清花到梳棉部分的影响因素太多,比如混合不匀、落棉影响等,不容易掌控,到成条以后控制就比较准确了。所以早期的重点在梳棉机,改清梳联后大部分都有自调匀整了。


王果刚:也就是说80年代以前的并条机是没有自调匀整的?


郭昆盛:是的,当时我们在世界各地加装梳棉自调匀整,立达的、特吕的、西班牙的、日本的,包括国内的青纺机、郑纺机、江阴机械厂等我们都有过改造和配套。并条机也都跟我们有过配套。


王果刚:我们所谓的自调匀整应该是指电子化的,有信号发生、信号反馈,可以发布指令的,机械式的那些是很早就有的。比如清花的洋琴,也是用来控制棉层厚薄的,所以说这个也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配套产生的,是边缘的、前沿的学科向纺织领域的介入。


郭昆盛:对的,时代在进步。


王果刚:现在仍然是这个特点,纺织行业的一些创新其实是外围其他一些学科的进入带动的。


孟进:对的,就比如说电机,最早自调匀整上的调速是通过改变电流电压来改变速度的,后来改成变频电机,到现在采用伺服电机等。


郭昆盛:二三十年前,买台伺服电机真的很了不起,我们当时改装一台梳棉自调匀整的价格,在乡下就可以买一栋楼房,当时电子产品真的是贵得不得了,1马力的一台变频器就要四五千块人民币。


王果刚:郭总,80年代是不是台湾的纺织业发展得最鼎盛的时候?


郭昆盛:是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台湾的纺织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我最早是从远东纺织出来的,当时一个工厂一年的利润就相当于这个工厂的资产,一年就可以赚到一个工厂资本。我们是89年来到大陆的,01年设厂,我们开始只是做自调匀整的改造,包括东南亚的市场我们都在做。也改造国内的梳棉机,当时国内的梳棉机都还没有配置自调匀整。


王果刚:80年代你们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台湾纺织业的设备配置是什么状况?


郭昆盛:当时台湾的纺织业还是相当不错的,那时候国内的设备还比较落后,但台湾主要是立达、日本的进口设备,70-90年代日本樱花的并条机一枝独秀,占领世界市场。立达的并条是在90年代收购因果尔斯塔脱后逐步赶上来的。樱花当时以并条和精梳为主,后来被丰田收购。所以丰田后来就有了全流程的设备。

自调匀整未来的发展将是更智能化,到远程监控、远程修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调匀整越早控制越好。


王果刚:从80年代至今30几年的时间里,纺织设备发展得非常快,你觉得自调匀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特点包括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怎么样的?


郭昆盛:自调匀整从早期的全机械式,到单晶片,到全电脑化,到目前我认为都已经走到很高的水平了。未来的发展可能就是更智能化,到远程监控、远程修复。


孟进:有没有可能自调匀整的幅度更大?现在幅度一般在±25%左右,精度到1%。有没有可能幅度会更大,精度会更高?


郭昆盛:幅度目前绝对够了,控制范围越大牵伸越大,对条子的破坏也越大。


孟进:可以这样理解,通过前面的清梳联,并条的条子质量已经很好了,只要不缺条,这个控制范围已经足够了。


王果刚:自调匀整放在前面还是后面,这个会发生变化吗?有没有必要三道并条全部加上匀整?


郭昆盛:自调匀整放在并条,只放一道的话,就要看你生产的原料,精梳就一道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了,如果做混纺,如T/C、CVC,最好是两道自调匀整,一道用在涤预并上,这样可以保证混纺比及条子的条干水平,如果后面是3并,建议放到2并,三并也可以起到监控调整的作用,因为有牵伸就有破坏,对条子的条干还是有影响的,自调匀整放在二并,出来的条子再经过三并后,指标要比自调匀整放在末并好。如果质量相对稳定的话,自调匀整我们建议是放在前面的。我们有很多厂,做涤纶的两道原来都装在末道的,后来都改为放头道了。


王学元:我在企业做质量主管时,对于混纺产品重量不匀率的监控调整,是放在二并还是末并曾与我们当时的总工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的质量指标证明,放在二并监控确实要比放在末道控制好一些。


郭昆盛:其实我们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就已经做过各种试验验证了,哪一个工艺是最好的,哪一个排列组合是最好的。放在末道的观点早期是欧洲系统提出来的,因为当时头道的棉条质量波动过大,自调匀整放在头道有时会造成停机,效率开不起来,所以他们才建议放在末并进行控制。


王学元:末并调整完后就没有弥补的空间了,放在前道的话,末道还可以有弥补的机会。所以我比较赞同郭总这个观点。

(郭董上海纺机展现场讲解)

从性价比及机器的使用上来看,不建议并条机老机改造加装自调匀整的方案。站在质量稳定的角度来说,并条机还是双眼好。


孟进:郭总,现在并条机的自调匀整都是开环控制,在喂入的地方凹凸罗拉检测,然后将变化转换成位移信号,通过PLC改变牵伸进行控制。有没有必要在出条部分再进行检测和反馈,从而使自调匀整变成混合环控制?


郭昆盛:早期的设计其实都是混合环,我们的系统里面现在还是混合环。但是前面的反应太快,波动太大,所以后来都把前面的检测和反馈给砍掉了。现在的机械的设备精度越来越高,电脑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计算速度越来越快,已经可以把喂入部分反馈的结果执行得很好了。如果再去监控前面的出条,出条信号再返回去,就容易造成信号紊乱、指令紊乱,再加上前面出条速度快、定量较轻,稍微一个震动就会造成很大的波动,就会影响监测控制的效果,所以目前前面只是监测而不再控制了。


郭昆盛:像我们台湾早期做的手套纱销往日本,原料都是废棉再生的,当时他们都是通过两道并条,两道并条都加装自调匀整的,这样做出来的纱跟用好原料做出来的纱差不多,但是成本大大降低,利润更高了。


孟进:并条机老机改造加装自调匀整是不是一个方向?有没有市场?


郭昆盛:其实改造我们早期都有做过,包括立达的、日本的、沈阳的、宝花的、天门的我们都可以改造,其实早期的并条机自调匀整还是不错的,单眼和双眼单独分开的。


孟进:一些老机型,像国外的SB51、SB52、SB-D10,国内的FA306系列并条机,也都可以改造吗?


郭昆盛:是的,我们也都有改造过。但是在现在再来改造已经不划算了,假设我一台新机33万,你改造一台要26万,说不定老机也能卖个几万块,那还不如直接换个新机,老机的磨损及备件的损耗也是有的,本身自调匀整的东西那么贵,不带匀整一台并条机也就几万块钱,现在再改真的不必要,所以我的观点是直接换新机。其实本身改造就是控制传动系统的改造,我们也都是可以做的,关键是值不值得改造。花了很大的功夫改过来,不如买一台新的,新的机器还有保修期和售后一些服务,这也是个人的观念问题。并条自调匀整的改造跟粗纱机的改造不同。


孟进:说到并条机肯定要说到单眼双眼,像立达原来一直是推单眼的,现在也考虑双眼,就是把两台单眼合在一起,这方面郭总是怎么考虑的?


郭昆盛:单眼和双眼其实要看你使用的场合,单眼并条机现在实际能开到700-800米就不错了,就算开到800米,还要看你做的什么纱,真的做高档纱速度一般不超过四五百米。单眼需要开高速,但高速度对质量是不利的。我们的双眼并条机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现在开到600米,质量稳定就够了。单眼就是一个控制系统,出来比较稳定,双眼就是两套,两套一定会有干扰,速度开太快就会两边牵扯,质量就会不一样。我们做过试验,双眼开到600米以上质量就会恶化,因为两边传动不一样,会有干扰。因此说单眼有单眼的好处,双眼有双眼的好处。整体来说,产量相同的情况下,站在质量稳定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还是双眼好。再者从管理角度来说,单眼停一台的话对产量影响是很大的。


郭昆盛:并条机走到今天,大家都发挥到极致了。你看我们的机型,虽然名字没有换过,但其实内部很多都进行了改造,这个机型在70年代到90年代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最好的、最稳定的,我没必要去改。像我们的961,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换机型,因为它已经很成熟,很稳定了,开到500米没有问题。DV2我们是请了日本樱花原班设计人马到台湾开发出来的,当时我们觉得并条机还是要往高速方向发展的,所以决定再开发DV2。DV2跟961是有一点差别的。DV2罗拉的排列有所改变,961采用的是四上五下附压力棒之牵伸系统,DV2采用的四上四下附压力棒之牵伸系统,下罗拉配置设计成弧形流线。


孟进:郭总,你们现在主推961还是DV2?


郭昆盛:两个机型各有优缺点,DV2我们一直在台湾做的,速度会高点,我们投了很多钱去开发这个新的机型,请了3个顾问研究了3年时间,这个投入还是很大的。我们的机型都是自己研发的,包括我们现在还有个DT9A,也和立达一样是两眼分开的,我们还在试验,还没推出来。我们还有新的类似DV2的系统,HSD-961的改良型HSD-968,已经放在工厂里运转8个月了。一个新机型出来,我们要进行改良,然后再投入到市场试用。我们会试验看看有无磨损,没问题才会投入现场使用。所以说我们开发产品都是比较慎重的,不是说开发出来就马上去推,肯定要去工厂试用的。


王果刚:产品试验是在哪里?在台湾纺纱厂吗?


郭昆盛:台湾纺纱厂有,国内也有试验,我们跟台湾纺织厂的关系都比较好的。早期我们在做自调匀整的时候,就是跟台湾的新光纺织合作,现在新光也不做了。其实台湾的企业都是从纺织厂延伸出来的,如台元纺织,台南纺织,现在也做得不错,还有远东纺织,台塑集团等。

(东夏并条机自调匀整控制面板)

有匀整就有破坏,自调匀整是要提升条干,不是在破坏条干。所以说死区长度一般是以做到输出的条干是最好的为准。


王学元:郭总,我有个技术问题要请教下,我对你们的自调匀整系统原理不太懂。乌斯特的自调匀整有个死区长度,调整起来还比较麻烦,咱们这个自调匀整系统有没有这个问题?


郭昆盛:早期大家都在讨论这个死区长度,为什么会有个死区长度?其实你要做到没有也可以,但是这样对质量来讲可能不好。其实在我们的机台上你也就可以做零死区长度,我是喂入和输出2个N(转速)在跑,喂入的条子断下来,检测点检测到断头的点到牵伸区的匀整变速点要有一段距离,要获得理想的匀整效果,就要使检测点到匀整点的距离适当,使棉条在正确的位置变速,否则就会破坏棉条的均匀度。但是你可以做到没有死区长度,这样的话匀整就要超前,反而会破坏条干。所以说死区长度我们一般是以做到输出的条干是最好的为准。其实这个死区长度你是可以测到,测到最佳一个点。末道保留点死区长度是最好的,完全消除死区长度会恶化条干,你说多长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就是你要调整到最好的条干指标。所以说为什么使用自调匀整的并条机条干指标一定要优于没有带自调匀整的并条机?就是因为自调匀整帮你调整了条干指标,自调匀整是要提升条干,不是在破坏条干。


王学元:咱们这个自调匀整系统的死区长度是靠人工优化还是自动优化?


郭昆盛:其实死区长度要靠人工来优化的,到底要多长,还是要以实际试验数据为准,作为经验值来说的话,基本上大概条干值在哪里我们都知道,这个是需要经验积累的。因为我每个品种都试验过了,很多东西都是靠实验数据整合出来的,大数据的东西也是一样。早期自调匀整只有乌斯特一家,早期立达、丰田、福克等所有自调匀整并条机都是配乌斯特的,现在丰田、立达都是配自己的自调匀整系统,国内技术还有些差距,所以目前国内并条机一般采用配套的,配套的东西,以后都会碰到售后的问题。比如印尼早期的并条机都是配乌斯特自调匀整系统,有一年我们在印尼光改自调匀整就改了100多台。自调匀整其实就等于24小时的监控,就类似于自动络筒机的清纱器在线监测。国内原来不带匀整的设备现在也都改了,这个改改还是很快的,以前我们福建很多厂的设备原来都不带匀整,现在也都改了,我们在金泰纺织改3个车间、经纬纺织改1个车间、顺源纺织改1个车间,还有德州元济纺织也改1个车间。改装自调匀整后,细纱机的断头率就会减少,产量就会提高,我们九几年在台化做改造的时候,公司管理人员的效益分析计算得相当准确,我们最早去改他的梳棉机自调匀整的时候,他们的厂长就在算,原来估算一年半可以回收改造成本,结果那时候可能纱线涨的比较快,他们厂长说我们2个月就收回改造成本了。那时候是在80-90年代,都是低支纱,针织纱相对档次高一点,我们去一改造,他们纱的质量提高了,断头率减少了,这样就能上针织机了,价钱可以多卖很多。我们现在做的机台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改造。


王果刚:郭总,今天我们讨论的很多观点都是有新意的,将对行业自调匀整技术的发展带来启发和借鉴,非常感谢!

(东夏纺机一行造访中国纱线网)


更多精彩,请点击以下文章:

★马力克:中国粘胶短纤的产量将超过中国棉花

★中国纱线网将组织企业“走进泰国”参观考察

★【技术】专家论道之梳棉篇

★邱海斌:国内纱线供应新格局及下游需求变化趋势

★进企业、解疑难,聚群英、话发展——“方志同纺织技术咨询平台”走进沛县活动圆满结束

★一周要闻 ▎国内棉价逐渐上涨 中低支精梳棉纱、差别化纱线需求大幅提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