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部逆天国产剧刷屏美国,老外感兴趣的却是它背后这个机构

2017-04-08 这里是美国


“外籍情人、特警出动和钞票铺就的床——这些元素若放在美国政治剧《纸牌屋》中,一点都不会有突兀感。但让人惊讶的可能是,该剧主角是一名中国的政府官员。”这是美国CNBC新闻网对于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评价。



你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粉丝吗?如果10天前提出这个问题,恐怕你会一头雾水,但随着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牵头创作的电视剧从3月28日起在湖南卫视开播,如今用“全民追剧”来形容已毫不为过——


该剧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排在第一,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1。而4月4日的数据显示,《人民的名义》市场占有率达到近21%。


湖南卫视微博披露收视率



“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 获年轻人追捧


毫无疑问,这是清明小长假期间最热的一部电视剧,其在网上的火爆程度,恐怕只有“雄安新区”话题可与之媲美。





有意思的是,该剧一众“老戏骨”的精彩演绎,甚至在微博上获得了只有“小鲜肉”才有的待遇:粉丝互掐。剧中的“达康书记”和“育良书记”都有了自己的粉丝团,且相互开始了“掐架”——



从网友评论可以看出,该剧男女老少通吃,引发全民疯狂追逐热潮。


“达康唯饭”、“育良唯饭”、“陈海猴子CP”……面对年轻人的“剧评”,有些人是不是感觉看不懂了?眼下,很少有严肃的政治类题材、主旋律电视剧,能像《人民的名义》这样,被小年轻们喜欢。



对这些新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来说,他们更多接触的是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而非政治环境。当政治题材的影视剧开始生活化,甚至可以被“娱乐化”后,他们自然欣喜。以至于,有人从这部剧中看出了现代政治语境下的“宫斗剧”成分,开始研究腹黑的育良书记、钻营的祁厅长、傲慢的达康书记;也有网友则把它当成了偶像剧,赞美侯亮平的颜值、祁同伟的睫毛、沙瑞金的男人味儿。


当然,一帮老戏骨精湛的演技,更是圈了一票“演技派”粉丝。这种演技爆发,也令很多观众从“小鲜肉霸屏”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美媒:“中国反腐出现在你身边的屏幕上”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神剧”?


“这可能是当代剧中最宏阔的一部戏。”早在2016年拍摄期间,该剧总制片人、导演李路就曾如是向媒体阐释道。


而被喻为“中国反腐剧第一人”的编剧周梅森则表示,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力度之大,肯定会在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一笔,“大家说实话都憋着一股劲,毕竟近十年没有出现过反腐剧了,再就是一味追逐‘小鲜肉’的市场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刺激,难道我们的观众今天不需要这种拥抱现实的作品?我不相信。”


编剧周梅森


据媒体此前报道,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人民的名义》,总共有三条线:第一部分是检察机关办理一个重大腐败案,说的是腐败对人民的伤害;第二条线是政治戏,主要围绕被卷进腐败案的各层级官员在政治层面的斗争;第三条线是人民的线索,讲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在这个大时代下的种种遭遇。


《人民的名义》剧照


目前正在播出的部分,小编从开播起追到现在,可以说看得触目惊心。尤其是关于暴力拆迁、官商勾结、腐败分子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做法,这些过去可能只存在于坊间传闻的桥段,如今都“光明正大”地被搬上了电视。


难怪CNBC在报道时称,“中国反腐可能出现在你身边的屏幕上。”




外国网友热议:“中国的纸牌屋,真敢拍啊”



其实,《人民的名义》不仅出现在了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在海外社交媒体脸书、推特、YouTube等平台,《人民的名义》也成了很多网友热议的话题,其中YouTube几乎是在与湖南卫视同步更新。


4月5日下午,记者在YouTube上看到,第一集《人民的名义》已有27.1万人次观看,680多人点赞。而4日晚上播出的第12集,从5日凌晨起也已经可以在该网站观看。


YouTube播放列表截图


超强的关注度,也体现在上述海外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的评论中。有意思的是,网友们一样脑洞大开,有人惊叹尺度之大:“中国的纸牌屋,真敢拍啊。”



有人也迷上了“达康书记”——该角色被国内微博网友昵称为“dark.com”。



而与国内网友不同,海外网友从这部剧中却看出了其他门道。尤其是对中国反腐机构和反贪局人员、官衔的认知上,《人民的名义》无形中起到了普及知识的作用。


比如就有海外网友对看不懂剧中的官衔表示“捉急”:“怎么办,我有点看不太懂,既不认识谁是谁,也不太懂内地的官衔名称。”



不少海外华人或出国旅游的同胞也在海外网上开始追剧,纷纷表示“不能落伍”。




通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国反贪总局也成为部分外国网友第一次听说的部门。


一位新加坡网友看了片花后就在脸书上表示,“新加坡有贪污调查局,香港有廉政公署,中国大陆有反贪污贿赂局。”



记者注意到,在外国人追看中国剧的平台viki.com上,英文版《人民的名义》虽然还未上线,但已经有了150多位粉丝。一些国外网友留言说,感谢该网站为此剧设立了频道。


目前,“viki”还需要征集一定数量的网友申请才能让《人民的名义》在该平台上播出。“我会尽可能频繁的向viki提交申请的。”一位剧迷用英文这样写道。





编剧:“反腐形势那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过去(中国)政府可能认为反腐题材电视剧是一种负面的东西。但现在不同了,因为腐败是应当直面的问题,它不会因为你闭上眼睛就不存在。”《人民的名义》3月28日开播当天,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援引编剧周梅森的话报道说。



文章还写道:“在中国政府做出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承诺下,过去几年来,不少官员在反腐行动中锒铛入狱,而共产党一直认为反腐行动是一场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斗争。”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报道标题:“(中国)反腐斗争被拍成电视”。


前文提到的CNBC新闻网站在该剧刚刚播出两天后即报道称,“迄今中国观众对该剧的反应是正面的。据报道,在视频网站试播的一集观看次数达750万,各平台累计观看次数3.5亿次。”


报道还注意到剧中反贪局官员侯亮平的扮演者陆毅的微博,称在首播当天,陆毅在微博上发出的推广该剧的博文收获了至少33434个赞。而目前点赞数已经近4.2万。



这部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尺度究竟有多大?


编剧周梅森接受采访时提的一个细节很说明问题:


他坦言,自己写剧本中途时还在考虑,情节到底触及到怎样的程度还最合适?结果却得到了这样的鼓励:“反腐形势那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我觉得所谓的尺度最大并不在于官员的职务之高,而是在于我们现在可以正视当下的政治生态了。过去这是我们做不到的。剧中的很多对话,过去是要被剪掉播不出来的。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党反腐的决心。”周梅森如是告诉《人民日报》。


看看下面这几组剧照,或许你能对尺度之大略感一二——



前几集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贪官赵德汉受贿两亿案:满墙满冰箱满床的钱,让人目瞪口呆……



还有现场清点赃款,让人大开眼界的这段出神入化的花式点钞↓↓




而早在3月24日该剧尚未播出之时,英国路透社就已经用“紧张刺激”来形容这部剧的剧情了。


路透社报道截图:“紧张刺激的电视剧让中国的‘反腐战’再掀高潮”。


从当时路透社的报道中也能感受到周梅森在创作上的“大胆”:报道援引他的话表示,“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和要求,让反腐题材作品上不封顶,天塌不下来!”


“在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前,这是部重要的‘主旋律’电视剧。”CNBC新闻网记者引述专家的话评价道。


一些英国媒体也将此剧视为中国反腐的决心和力度的体现,比如路透社专门介绍了《人民的名义》背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为反腐败设立的机构之一。”路透社说,“中国将继续采取重要举措,推进制度化反腐。”



《人民的名义》霸屏,

不仅因颜值在线

更因戳中社会的痛点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火爆,当然与人们对反腐的关注是分不开的。在很多人眼里,反腐本身就像看电视剧,随着“剧情”展开,更高级别的官员会出场,更高一级的人落马,其中各路贪官的表演、抗拒、决心、智慧,恐怕比电视剧更精彩。而随着现实中反腐的深入,单纯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观众需要,电视剧的优势在这里就体现明显,它的故事性和全方位展现,能给人以一种现实感与纵深感。


就网上的反应来看,这部剧的火爆程度很有可能已经超过了《琅琊榜》。很多人留言,这是10年甚至20年内第一次认真追的国产电视剧。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正剧”。最近几年,为了争夺年轻观众,各家卫视除了推出各种真人秀外,各种偶像剧和鲜肉剧霸占荧屏,像《人民的名义》这样的正剧很少见到。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形态过时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制作的成本时间和人力成本更高,让一般影视公司都望而却步。《人民的名义》的火爆,是正剧的新爆发。从观众的反应来看,至少在三个形态上,它的“正”具备了时尚要素。



首先,在荧幕上,就是颜值即“正义”。不管是清官还是贪官,男的帅气,女的靓丽。这部剧成功的核心当然是演员的演技,但是它也吸收了偶像剧的优势,在演员的“颜”上用功颇深。很多90后、00后迷恋里面的汉东省公安厅长祁同伟,就是因为他够帅。这部电视剧中的官员形象,至少在颜值上是高于生活的。现实中,有不少官员大腹便便,言谈粗鄙,而《人民的名义》中,很少看到那种胖而庸俗的官员。


除了颜值,就是剧情。在微博上随便搜索一个角色,比如祁同伟,比如饰演京州市委书记的李达康,系统会跳出“祁厅长是好的坏的”“达康书记是好是坏”这样的选项。这样的剧情,颠覆了以前正剧中常见的好坏分明的贴标签现象。电视剧都演了十多集了,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不少人去网上想买原著,提前了解剧情,这可能是编剧周梅森最希望看到的现象了。


当然,最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可能就是为剧中角色制作表情包了。表情包是一种以社交为目的的二次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判断一件事够不够火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表情包出现,这一点在去年的奥运会上就得到了印证。


观众需要老戏骨,说到底还是一种对专业性的尊重。这部剧可以给电视人新的启发,在新的传播时代,如何更好地抓住读者与观众。《人民的名义》用在宣传上的成本相当低,也没有什么炒作的套路。这一点从演员吴刚对自己走红的吃惊反应就能看出来。把注意力投向电视剧本身,可能正是秘诀所在。


但无论是颜值粉,还是演技粉,都不是主流粉。《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圈粉无数,根本还在于,它的写实,戳疼了这个社会的痛点。



或许正是由于周梅森的取材,多来源于真实资料和线下感知,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另一面。


无意间,编剧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既让人心凉又让人触动的社会现实。从举着火把、打着条幅、喊着口号的工人,到脚踩“黑白两道”的拆迁队,从拼命加班的基层公务员到省、市领导……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从这部剧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电视剧里有现实人生的清晰位置。别去找什么原型,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剧中人物的原型?


《人民的名义》只不过是一种腐败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对腐败行为的一种态度宣示,重申了本就该明确的三观。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制度建设。比如,一切照规定和规矩来办事的检察院,为什么偏偏放走了丁义珍?电视剧将这个问题展现出来了,线下的人,该反思。


《人民的名义》暂时满足甚至超出了我们的“尺度期许”,但每一位观众心中,对公职人员还有一种“陈岩石期许”。而重要的是,我们的为政者,要满足公众的“制度期许”。这些期待,才是“观众在粉什么”的“粉底”。



(来源:中国网综合参考消息、新京报、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