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辑思维和申音分手的必然

2014-05-19 康国平 康国平说

罗辑思维和申音分手的必然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和微群里讨论的比较多的是罗辑思维和申音分手的新闻。



“5月17日,中国商业界最大的新闻不是“世界电信日”,而是互联网知识社群第一品牌《罗辑思维》的创办者分手。罗振宇、申音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罗振宇将率《罗辑思维》进行重大升级,继续前行。而连失罗振宇、王凯之后,申音也在筹备推出新的产品。”


新闻出来后,事件当事人通过微博隔空喊话,意思还是向各自的受众,发表自己的看法:


5月18日凌晨3点,申音发出的两条微博:


谢谢大家关心,罗辑思维是我和罗老师共同创建的独立新媒公司其中一个项目,因为大家支持团队努力,仅一年半就有200万微信用户,视频也有过亿人次观看。由于对未来发展方向各有想法,罗老师有意独自运营这个项目,诸多事宜我们仍在一一协商,一切都会以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为重,一切都会有礼有信有量。


我们对于内容产业的未来仍然充满期待,我们坚信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有趣有料的人脱颖而出,我们还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只要初心没有改变,一切玩法可以重来,这场十年的互联网实验现在才刚刚展开。对罗辑思维也对自己说一句:好好做,莫着急。


5月18日上午8:59,罗振宇发出1条微博:

“当时张伟平和张艺谋闹分家,还在想张艺谋为什么一言不发。时过境迁才发现,手艺人还是拿手艺说话。其他都是扯。张导牛逼。————看电影《归来》有感。”


我个人觉得罗申分手包含着一种必然。罗申合作的前提是一种个人品牌代理和运营的机制。得到好处的是处于前台的明星,后台的运营者,如果不进一步发声,几乎没有品牌可言。每日上新闻的明星千千万万,明星背后的经纪公司或经纪人,有谁被人熟悉?罗显然是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微信平台上最耀眼的明星。按新闻报道的说法,申是背后的操盘手。自然,明星总会有一天会说,我自己来操盘没问题,如果有问题,我换家更大的平台的经纪公司来操盘也没问题。这时候,合作双方的股份比例就很有问题。有人说,申没有给罗足够的股份。这话说得很没道理。嫌少,100%也不够。如果申罗合作,罗拿大头,但规模不大,罗依然会想要换平台。明星换平台,求的绝非现在关系中的比例,一定有他更大的企图。这样条件下,经纪公司几乎没有任何制约力,除非提前说好了转会费、竞业协议等。否则,一个草台班子的组合,分手对双方都是好的。


还有人说,罗的粉丝两百万,主要是罗个人的媒体所吸引来的。申的运作价值不大,想要复制一个罗辑思维很难。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看起来很美。罗辑思维的魅力,难道可以全部脱离申音在背后的推动?我看不可能。


另外,200万罗粉,真的不是凑热闹的多?以我自己为例,我也是订了,但几乎不看的啊。这是因为罗辑思维形式的原因,我不喜欢每天强制听60秒语音,我觉得这是对信息传播速度的倒退。


还有人判断,罗振宇自立门户或跟更大平台合作后,可以做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借助他的魅力人格体,可以通过自组织,自发酵,去做很多商业尝试,有200万,完全是估值好几个亿的节奏。


所谓魅力人格体不就是曾经有大量社交网络的宣传所致么?200万有类似爱好的一群人,自组织自发酵能到何种规模呢?看看豆瓣的商业价值目前还没发酵出来,就知道罗辑思维的商业价值,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


网友杨福川不认同我对罗辑思维的判断,他说:

魅力人格体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产物,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新的媒介形态,新的媒介形态带来新的信息产生方式、传播渠道和消费方式,这最终导致信息社会的组织形态发生变化,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社区纷纷开始衰落的根本原因。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的组织形态应该是自组织=魅力人格体+粉丝。申明,我本人不是罗胖的粉丝。罗辑思维的玩法,其实不是忽悠,我觉得老罗提出魅力人格体的概念,是因为他确实理解得比较透,看得比较远。


说得不错,但是,没有申所组织的群体后面的推动力,魅力人格体如何爆发呢?那群蚂蚁一样的读者起码得要一个一直有料但一直提醒他们已经“连接”的声音。这有些二次传播的味道。罗辑思维200万粉丝,真的自连接到无往而不胜么?那曾经在微博之前连接过上亿高档次白领用户的开心网,如今又去哪里了呢?


(公众账号:小恶心微吐槽 mobilewtf)

扫二维码,成小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