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去4年,罗辑思维给我的10点启发

2016-12-23 康国平 康国平说



昨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篇插坐学院创始人何川的文章刷屏。

我一直认为我的朋友圈经过N轮的刷屏后,我已经清除了大部分的无脑转发。

但是,很对不起,昨天那篇文章再一次突破了高峰:转发数起码超过10个。

看来,“10点启发”这样的实用性文章,依然很受人欢迎。buzzfeed的中国网站们,还有机会。


对不起了,我直接借用这篇刷屏文章的标题,也来写一个“10点启发”吧。8点20发。


这是一篇对罗辑思维所营造的知识交换氛围的批评文章。


读完耗时约8分钟。


转载请不要联系授权,给我文章署名(公众号 mobilewtf)就好。


也许,罗辑思维是一个我唯一从一开始或者很早就订阅了,但只听过不超过5篇语音,只主动点开过(回复关键词获取文章)不超过3次却一直没删除的微信公众账号。我很佩服我的变态。我相信更多读者也一样变态。


从2012年12月21日,到2016年12月21日,罗辑思维整整 4 周岁了,它是一个长期置顶在我的公号timeline且长期有99+未读的一个号。


从罗辑思维语音公号,到它转型做电商,卖书卖东西,到后来投资papi酱整广告到最后建立“得到APP”平台做所谓的头部知识的贩卖。


恰好,认识几位入驻了得到平台的。毫无疑问,他们都是那个领域的精英,但都有一个特点:浮躁。或者换个说法,都有虚名。毫无疑问,他们都入驻了“得到”,并开始借助一个社群,贩卖知识。


什么叫贩卖知识呢?就是他们分析客户的需求,也即那群购买了“定价199一年知识”的读者,想要啥,我再去喂他们啥。看起来,他们在那个平台上知识的分享,很有临时获取再赶紧整理贩卖的感觉,都着着急急,都很皮毛。知识的外表当然要光艳,看起来由“顶级思想”或“特别深度”所覆盖,但实际上,浮浅得只要你能上维基百科,或者你愿意用百度百科,都会觉得不过如此的感觉。


另一些朋友就会说,这正是罗辑思维的价值:替你节约时间,替你规范知识的获取,替你建立社群的品味。好玩,有趣,有料啊。


好吧,算我没说。:-( 


如果你知道知识的整理需要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喂养,复杂点说,就是维基百科那样由大量知识人共同按照标准来维护,而不是靠对一个“高手”的“供养制”期待他帮你筛选所谓的“系统”知识,你就一定会跟我看罗辑思维一样:觉得自己很傻。


自然,你如果关心罗辑思维,你认同知识有价,即知识有价格,甚至觉得罗辑思维的4年坚持下来给你颇多启发,你一定会觉得我不光傻,还没人性。“你想站在知识制高点上剥夺我们老百姓接受知识的权利?你安得何心?”


是啊,不傻,谁会来说罗辑思维的发展和传播很可笑?


过去四年,我作为一个订阅者,观察者,或者是批评者,对罗辑思维不是从不关注,而是关注太多。在我看来,它对我的启发颇多,但它真的是一个:


罗辑思维只是帮很多人来阅读,整理,打着共同分享,一起分析,大家死磕的精神,最后成了它最好的商业模式。但千万不要以为,知识就是按罗辑思维的逻辑来获取、流转和传承。


如果“单纯的知识喂养”可以成就一个人的精神,我觉得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经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教育了。“自由”,“兴趣”,“独立”,“广泛”等有关阅读,有关知识获取的方法的词,都可以扫入垃圾堆了。真可惜。




坚持


如果说,你不喜欢罗辑思维,但你一定要说它最大的特点,或给你的启发,一定是:坚持!

四年来,居然可以每天都发一条60秒的语音,这样的坚持,除了可放在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上,如果能放在你自己的健康关照上,放在你对家人的爱上,都该有天翻地覆的改变。

我有个朋友跟我说,这么多年,唯独对一个东西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兴趣,那就是金钱的获取。我说他可能太没钱了。他说,没钱人才这么想。现在一想,也许他说得对。坚持对钱的爱好,是最好的死磕精神。这是我今天才发现的一条好的启示。当排No.1。



胆小or本分


“除非偶尔特别严重的雾霾和假药,他几乎都不会发表什么评论。”

这是原文的一个评价。

“不是罗振宇没有情感,而是他不轻易表达。他知道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做好知识服务这门生意。所以,克制也成就了他做为一个创业者的本分。”

这是原文的解释。


我想知道,一个人被洗脑到什么程度,才会如此高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

同样的克制行为,放在柳传志,放在王石等企业家身上,也许就反了,成了胆小的代名词。

我不希望人人都胆小,但你可以有胆小的权利。胆小只要用放大镜一看,是可以变成胆大呢,还是更大的胆小?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被魅力人格体所洗脑,不得而知。



可怜


罗辑思维读者最大的可怜,就是每天早早地等在微信上,或者在“得到”平台上,等知识大咖每日定时的喂养。

199块不多,每天的5分钟不多。如果总是吃一些“克制”过的知识,或为了199块订阅费而“制作”好给你的有趣的筛选过的知识,你不觉得自己的知识构成很可怜么?


反正我是觉得可怜。


我每天刷朋友圈,刷到10条刷屏信息,都会心里骂自己一声:你这傻X。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有人说,罗辑思维让你省了时间。

我想说,你们也许觉得罗辑思维给了你们知识捷径的回报吧。



死磕


在这一点上,我除了认同整个罗辑思维团队,我还认同罗辑思维所有的读者。

我这么一说,似乎将所有对知识有欲求的人,都打倒了。对不起。


我是希望,你们阅读不要看书单,读书不要只看腰封推荐语,思想不要只看古人还可看看这个社会每天上演的虚妄。


知识的获得也不是全无用,但知识的获得,绝非卖知识的人所描绘的那样美好。成事的与否,不在于你看了多少励志的故事,也不在于你建立了多么优质的社群圈关系,而在于这个事情是否必成。实际上,除了死亡是一个必须的事情,没有一个事情可以说得那么死。


原文写过一个故事,说他们做的APP收到用户投诉,说有一个 BUG ,但工程师怎么都测不出来,最后把全公司手机都收集来也没测出。最后工程师下班后横跨北京城几十公里找到那个报bug的用户,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并没有人安排他去,是他自己想去的。”这被认为是死磕的精神。

好吧,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移动APP开发公司,都这么死磕过。但如此死磕,解决了什么问题么?这不是应该做的么?

如果这样的事情,都要大书特书,成为一种精神,启发,那罗辑思维给我们的启发,实在是太廉价了。



仗义



何川原文写道:“只认交情,不论是非。

就是对朋友够意思,不解释了。”


我很喜欢这句话。我还希望,读者也能如此仗义,从此知道,世界上有朋友两个字,而不仅仅只有金钱2个字:不要以为你花了199,就结交了一个真朋友。就值得为你的某种选择,肆意转发朋友圈,齐刷刷地刷屏。


~我就爱刷屏,咋地?

~不高兴,你可以把我屏蔽啊!loser……

~刷你屏是对朋友圈最大的尊重……

~切,我自己的好东西,你看不到,是因为我分组了啊~



我们依然很愚蠢


很多人说,看罗辑思维的动力,是它“有趣、有料”。内容丰富、思想开放,有深度。例子就是他们经常动辄10万块钱买一篇文章,再卖给数百万读者。他们也鼓励读者去打赏“苦逼”的作者。

我只能说,我们依然很愚蠢。这是一种给知识尊重,还是给知识乱定价的机制,我也说不清楚。

我最怕很多知识二道贩子。因为给知识的二道贩子太多钱,只会催生出更多二道贩子。他们会根据你们社群形成的习惯,根据你的阅读习惯,喂养你,喂到你失去了自我探索的精神为止。

齐刷刷养出了数百万,精英阅读群体。达到不和谐的声音。


我们年轻时曾经都爱阅读《读者文摘》,是吧,现在呢?


这样的齐刷刷,给我一种“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既视感。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每次几百万读者迫不及待地寻出头部作者提供的信息,探寻出这些思想背后的力量,我总有一种不详的感觉,像奥威尔的《1984》,久久不能散去:


罗辑思维,在看着你阅读……




年轻化


这大概也是不光肯定而且几乎就是罗辑思维给我最好的启示。

从外界所透露的,不管是罗胖,还是脱不花。他们都愿意和年轻人一起,和年轻读者一起,理解这个社会。这一点,就很好。甚至他们买下Papi酱,也正体现了这种年轻化。

打年轻人,打小孩和女人的钱的主意,是很有眼光的。很多人不愿意做。但罗辑思维愿意。这就值得很多做企业的好好学习。


年轻化给我的其实还有一点,就是罗辑思维只找头部作者,但一定要吸引尾部读者。(如果你连什么是头部什么是尾巴都不清楚,这4年罗辑思维的学习就真的白学了。)

头部作者,就是头牌的意思。他们,其实都不年轻。为了迎合年轻读者,或者愿意年轻的读者,他们也得变年轻。


荷尔蒙不够,态度来补。

"You're only a rebel from the waist downwards," he told her.




不断变化


唯一不变的是 60 秒语音。

但罗辑思维都在变化。却又试图做不变的生意。


比如卖20年的跨年演讲。卖得很多,而且都自豪于自己和罗辑思维共成长。我隐约记得,30年前,我们都说过,这一辈子唯一可能而且肯定会陪伴我一辈子的读物是《读者文摘》了。然后呢?


然后呢。


然后就变化了啊。


然后就卖书啊。很多卖给研究者都嫌晦涩的书,经过罗辑思维这么一包装,成为大众读物。且卖畅销了。这方面,我只服气罗辑思维和他的团队。


可是,一个月好几个亿的流水的电商,卖图书,甚至卖过月饼。据说也被罗辑思维砍掉了。一次广告2200万拍卖了的Papi酱们,也被砍掉了。


说是要做不变的生意:得到。

我很好奇,读书人,都爱吃月饼么?或者他们都爱吃土鸡?

那么,用什么保证“得到”这样的平台生意,就能不变化下去呢?


仅仅因为上面有各种头部作者?papi酱还不头部啊?


价值观


原文这一条,标题叫“大舍大得”。据说是罗辑思维放弃了一位肯定能得到100万读者的老师。文章描述,说经过打磨几个月后,觉得该位大咖的内容,不合适“得到”平台,所以舍弃了。


于是,坚决停止了合作。这不就是“价值观”输出嘛。和前述10万买稿的爽快是一样的“我们的价值观”。要知道,这个世界到处是欠薪,到处是压迫剩余价值,到处是黑心欺诈。罗辑思维的大舍价值观,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应该是读者多,愿意花钱读者多,每人一分钱数都不少的基础上吧。可是这个基础,牢靠吗?除非这算是罗教供养。


一个肯定有百万读者的头部作者,说砍就砍。是舍。但我想知道的是,连读者选择的权利都被几个人讨论来讨论去地“霸凌”了。你会认为罗辑思维喂养的内容,于读者一定是“最佳”,“最头部”?我是不信了。


这还叫平台么?这应该叫客厅吧。自由选择的价值观,是不是应该比“舍”的价值观,更值得呢?


知识付费是一个风潮,但知识要真经得起考验。拿出江湖游医治疗各种小灾小病的偏方,企图在现在的时代治疗真正的疑难杂症,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行为。头痛,你给他心灵鸡汤,很可怕。


记得20年前,北京的地铁里,各种小报。今天标题是刘晓庆离婚,后天是成龙私生子,再后天是谁谁谁睡了谁谁谁。当时没有手机,人民在地铁上还读报纸。但这些猎奇小报,卖得很好。现在呢?都消失了。


还有一个大舍的证据,是他们居然砍掉了躺着赚钱的Papi酱和电商服务。那我替这几百万读者担心一下:万一他们舍掉了得到平台呢?


数百万读者会觉得自己的头部供养都没了,而成无头苍蝇,觉得生无可恋么?或者像张艺谋电影《长城》里的饕餮一般么?



生活不是只有知识的购买


我最讨厌的一个词是“干货”。

从心底里厌恶想要花最少钱买到“干货”,甚至买到“最多干货”的人。

所以,我看到齐刷刷地在我朋友圈刷那篇所谓的启示,所谓的价值观的“干货”文章,我就为我自己的处境表示悲哀。


我悲哀于,我是羡慕嫉妒恨那些愿意一生追求干货的人呢,还是可悲于我自己居然从没想过要获得人生的“干货”?


我多数时候,也是很乐意获取知识。但我也知道,生活不是只有知识的购买,

还有自由的灵魂,和与灵魂的真正对话。


抛弃干货思维,你就自由了。




也祝罗辑思维 4 周岁生日快乐!

希望读者真的能从这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


不仅仅是干货。


唉,我居然又浪费了一个小时。

也,感谢你在我这浪费八分钟。


(2016年12月22日,老康说 mobilewtf 雾霾过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