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ay 2 一座古城的拆、生死和绝望

2017-12-03 康国平 康国平说

这是《和康康一起写公号》项目365篇之第002篇


Day 2

一座古城的拆、生死和绝望


给母亲往医院送饭,回家路上,看到我曾经上班的两栋大楼都在拆楼上的广告牌。想起这半个月北京发生的事情,免不了一阵唏嘘,不很明白。事情怎么就朝着一个想不明白的方向发展,居然发展得如此迅捷。


北京的街角报刊亭越来越少,拆掉后就不再重建了。以前步行可达的,如今都要走一段距离的路才能找到。现在的报刊亭已看不到时尚娱乐杂志的海报。(摄影:Kangkang)


骑车回家路上,我绕路到一个街角去买杂志。此前我家方圆2公里范围,起码有8个报刊亭。我家出门经贸大学东门短短500米马路南北路口各1个,经贸大学里面1个。经贸大西门1个,经贸大学南门1个,华堂门口1个。樱花东街西街起码有三四个。后来,我家周围的报刊亭都慢慢被拆掉了。想要再买杂志,就得走更远一些路。我不知道仅剩的那一个报刊亭,会不会哪天也被拆了。报刊亭这样的东西,本来赚钱也不容易,拆了后,恐怕就难以设置回来了。


买了杂志,抬头看到我前些年上班的楼上的标志正在拆除。我停下来,拍下来,作为记录。


交通部研究院大楼顶牌子,未拆前的样子。拍摄于被拆除前一天。我主要是拍摄百度外卖和路人玩手机的情况。(摄影:Kangkang)


周六中午,正在拆除楼顶的牌子,吊装“交通部”三字中的“通”字。路边则是随处可见的小黄车,这样的对比很有意思。(摄影:Kangkang)


再往家走,经过中国日报社大楼,Chinadaily的牌子也在拆。拆得只剩下china一个字了。真巧合,今天拆牌子的两个大楼,恰好都是我曾经上过班的地方。



中国日报社楼顶的牌子也正在拆除,只剩下CHINA几个大字,正准备吊下,很魔幻。CHINA暗含着拆那。以前每天上班,不管天气好坏,只要被红灯拦住,我都会在路口停下,拍一下这个牌子在天光下的样子。(摄影:Kangkang)


未拆除前中国日报社楼顶的牌子。拍摄于2017年10月30日,北京的天很蓝,白色的大楼很好看。(摄影:Kangkang)


据说拆楼顶广告牌,有一个好听的说法是“恢复北京天际线”。我想象中的天际线,应该是香港、重庆、上海外滩这样的,或者是一些美国纽约、芝加哥那样的,迪拜那样的。和楼顶上搭建一些大楼名字似乎也没啥关系。符合安全规范的话,似乎也不应该就一刀切地拆除。


真正的天际线,似乎应该是这样子的

亚洲城市天际线示意图,北京未能添加新的中国尊大厦,似乎也并不准确。


欧洲知名城市天际线示意图


从上海外滩看浦东高楼大厦的天际线,这也已经是很多年前的模样,如今浦东建立了更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比这几栋大楼又高了很多,也更密了很多。


夜景照明下的陆家嘴,上海速度也正是从这样的天际 35 41964 35 14939 0 0 3407 0 0:00:12 0:00:04 0:00:08 3406的变化来体现的。曾经被遥不可及的香港镇住了的国民,看完了上海的天际线,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


香港天际线


迪拜天际线,无数高楼组成下的一个天际线,特别是有一栋标志性全球最高建筑,足以傲视群雄。


穿过经贸大学,校园里依旧熙熙攮攮,即便是冬天,裹着厚厚的冬衣,年轻人依然给人青春的感觉。小黄车填满了校园里每一个空地。这样的景象,在十年前大概想想不到吧。正值中午,看到一个大大的横幅:中医义诊。


经贸大学校园里出现中医义诊,感兴趣的学生不少(摄影:Kangkang)


嗯,最近些年,中医西医的战争,因了屠呦呦获得了诺奖后,似乎有了一点转移。据说中医的药上市好像都不要审查直接批准了?我对此有些不太明白。不管中药还是西药,难道都不要认真检查一下么?


大学生,现在都开始拥抱中医了,这好,还是不好呢,我也说不上来。那个小广场,以前常见的横幅,是移动运营商和各种卖考研出国资料的。现在居然有了中医。这是从未见过的,一个东西能不能复兴,要不要外力推动,都值得思考。


再往前骑100米,经贸大学东门外,看见几个大大的很刺眼的“全部拆除”字样。


醒目的“全部拆除”通知。(摄影:Kangkang)


是啊,那条小街自我搬到附近居住,已经17年了,一直那么拥挤。经贸大学的学生,推动了这条街的商业化。2000年时,这条街还有三个小书店,因为有了网上书店,这三个小书店后来全部关张了。改成了小吃店、饭店,和奶茶店等等。这2年,外卖发展了,我看这些饭店生意都大受影响。但前些日,外卖不让进学校,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等骑手,只能趴在经贸大学北边的铁栏杆外把饭送进去给学生。颇有非典时期情侣铁门相见的感觉。


外卖不让进校园,只能通过栏杆缝隙送入。如今这送饭的栏杆也被校方用板子给挡住了。(摄影:Kangkang)


一排临时搭建的房子,烘焙店、宠物店和几家饭馆门口,已经涂上了圆圈的拆字。这个字,在90年代末到2000年前五年,满北京城都是。如今,北京该拆的也拆差不多了,这个字就很少见了。这几天,又出现了。不过在拆字旁,多了一个消防警示的海报。这个海报,也贴到了每个门楼,每个小区。



大大的“拆”字。这一排房子确实是违建。(摄影:Kangkang)


一个醒目的圆圈里,拆字写得很不好看,但很有力量。旁边黄色的是一个火灾隐患的宣传画。(摄影:Kangkang)


上一次如此规模庞大地对城市做统一的规划,大概还要追溯到2008年奥运前。当时突然要求北京所有的店家标牌都统一制作。本来丰富样式的街边店,一夜之间都换上了统一风格的标牌。据说制作标牌的公司都忙不过来。当时看到这统一的店家门楣,很不习惯,持续了大半年,似乎也慢慢习惯了。类似这样的统一行动,十年未见。


一个城市,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运作的。这个感悟最深的,还是在北京城北的回龙观。我妹妹家住在回龙观,她买房时,回龙观就是一座睡城。但几十万居住在那里的人,有了需求,逐渐把那个城市,变成了一个极其丰富多样的城市。有了商场、超市、饭馆、图书馆、医院,有了学校,甚至有了各种创业空间。一部分人,真的实现了住在回龙观,工作也在回龙观。这个地方从睡城变成居住之城,不过短短十年功夫。那里也拆,也建,但其中主要的节奏是:生活。



回龙观自发的商业广告,让一个睡城有了一些粗旷的生机。它慢慢圆融,慢慢进化,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摄影:Kangkang)


左边这一排建筑,叫万意百货,是回龙观商业发展的象征。(摄影:Kangkang)


远眺万意百货商业中心大楼,大楼绵延上百米远,是回龙观地区的“东方广场”。如今画面可见的玉米地,也已经建成了另一个商业中心。(摄影:Kangkang)


这个叫鑫地的市场,曾服务周边数万居民。2017年6月5日晚间一场大火,烧掉了大部分。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建一个公园。(摄影:Kangkang)


2017年6月5日晚间8时46分,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位于昌平区回龙观鑫地市场发生火灾,经过几个小时的救援,大火扑灭,无人员伤亡。(网络图片)


回龙观路边摊,这是郊区居住区的常态。人口迅速增长,商业服务并不到位,路边解决早餐甚至午餐,一些外地人也通过这种服务获得就业机会。(摄影:Kangkang)



10年前的回龙观,随处可见待建设的空地。如今这样的空地都已经建设成新的居住小区。房价也从早些年的2650元/平米跃涨至如今的5万/平米。我拍摄这一块地方,如今建成的一个更大的小区,房价在回龙观地区最高。(摄影:Kangkang)


一排排的经济适用房建筑,才让这个睡城有了发展商业甚至创业的基础。(摄影:Kangkang)



只有生活,才能推动一座城市更和谐的发展。破坏和建设,都不能让城市更和谐。破坏和建设,只能让它看起来更现代化,更国际化,更符合部分人的喜欢。一座城,如果拆得缺乏人性化,缺乏让里面的人有简单生活的感觉,这座城其实是一座绝望之城。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昨天推荐的《世界小史》里第26章“一个新时代”所写的内容,摘录来参考:


你保存过以前的作业本或者其他的旧东西吗?要是去翻看这些旧东西的话,人们经常会感到吃惊,对吧?才过了那么短的时间,一切都发生了那么多改变。你会很吃惊自己以前都写过些什么,吃惊于里面的错误,也吃惊于里面的好东西。可是,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你自己根本注意不到这些变化。世界历史上的情况也是这样。


要是大街上吹响了喇叭,有人骑马从街上走过大声宣布:“哎,新时代开始了!”那该有多好。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另外的样子: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但自己根本没有察觉到。后来在突然之间,他们又意识到了这种改变,就如同你在看过去的作业本时那样。然后,他们很骄傲地说:“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而且往往还会加上一句:“以前的人真笨啊!”


1400年以后的意大利城市发生的,就是类似的情形,尤其是在以佛罗伦萨为首的意大利中部富裕大城市。那里也有行会,也建造了大教堂,但是,却没有像在法国和德国那样显贵的骑士们。佛罗伦萨的市民们早就不听从德国皇帝的指手画脚了,他们就像从前雅典的市民一样自由而独立。这些自由而富裕的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看重的东西,与中世纪的骑士和手工业者所看重的东西不同了。


一位上帝的战士或者手工业者是不是仅仅服务于上帝,一切都是为了上帝的荣誉,对此人们已经不太在意了。人们更愿意看到自己是一个能够理解事物、能够做些什么的人,一个有自己的意志和判断力的人,一个不人云亦云的人,一个不对任何人俯首帖耳的人,一个不是像人们过去习惯的那样翻旧书了解事情的人,而是一个自己睁开眼睛看、自己动手去做的人。这才是他们看重的:睁眼看,动手做。一个人是高贵还是贫穷,是基督徒还是异端,是否遵守行会的全部规矩,或多或少都是次要的事情。自立、能干、理解力、知识、行动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人们较少再去询问出身、职业、宗教、国籍,人们要问的是:你是怎样一个人?


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人突然意识到他们和中世纪不一样了。他们注意到另外一些东西。对于什么是美的东西,他们和自己的祖先有不同的看法。过去的大教堂和画像,在他们看来阴暗而呆板,过去的风俗则单调而乏味。他们在寻找某种更符合自己喜欢的自由独立和不受约束的东西。于是,他们发现了古典时代。这可是真正的发现。至于那时的人根本不是基督徒,这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他们吃惊的是,古代人曾经如何如何能干。关于大自然中和世界上的一切问题,他们曾经有过那么无拘无束的讨论,提出过各种主张,也提出过反对这些主张的理由,他们曾经对一切都那么感兴趣。这些人现在成了伟大的偶像,尤其是在科学领域里。


人们开始搜寻拉丁语的书籍,努力像真正的罗马人那样用清晰的拉丁语来写作。人们也学希腊语,对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人的著作赞叹不已。很快,人们对地米斯托克利和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和奥古斯都的兴趣和了解就超过了对卡尔大帝和巴巴罗萨的兴趣。看起来,好像中间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场梦,自由的佛罗伦萨将要成为像雅典和罗马一样的城市。人们突然觉得,似乎早已经过去了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又重生了。通过这些古老的作品,他们也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一样。于是人们经常提到Rinascimento这个词,在德语里是Wiedergeburt(重生),或者用一个外来词讲,就是Renaissance(复兴)。这中间发生的事情,都是由于野蛮的日耳曼人的过错,他们将那个古老的帝国给摧毁了。佛罗伦萨人现在要用自己的力量让古老的精神重新复活。


他们谈论着罗马时代的一切,谈那时美妙的雕像、豪华而宏伟的建筑,整个意大利到处都有这样的废墟。从前这些东西被称为“异教徒的残留”,人们更多对它们感到害怕而不是敬仰。现在人们突然认识到了这些东西的美好之处。于是,佛罗伦萨人又重新开始用圆柱来建筑了。


佛罗伦萨市政厅前面的主广场,在那里新时代的自由市民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1000年前,他们居然学会了城市,学会了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也颇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城市和市民”一章中,贡布里希是这么形容城市带给人的自由感觉:


在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去世的1190年到鲁道夫·冯·哈布斯堡去世的1290年这一百年间,欧洲发生了很多改变。比人们能够想象的还要多。我曾经说过,在巴巴罗萨的时代,主要是意大利有大城市,那里的市民敢于与皇帝争论和斗争。在德国则有骑士、僧侣和农民。但这在一百年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多次十字军东征,德国人到达了很远的地方,与远方的国家建立起了贸易上的友好关系,但又不可能用牛来换羊,或者用牛角酒杯来换手巾。这种贸易需要货币。自从有了货币,也就有了市场,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各种物品。这些市场不可以随便在哪里就开设,而是有一些固定的地方,有石墙和塔楼来保护,且大多数都在城堡附近。那些搬迁到里面做贸易的人,就是市民。他们不再附属于领主。当时人们说:“城市的空气让人感到自由。”因为大城市里的市民,除了国王以外,不再是任何人的臣仆。


让人们自由的城市,发展了上千年。中国的很多古城,比如苏州等,建城都是2500多年。北京城则是3000余年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够久远的。久远的让人都忘记了。大约很多人还以为北京只是解放后才建城的大城市呢。


80年代北京街头,送茶水的市民(网络图片)


城市,应该容纳那些希望自由,但能力也许还不怎么够的市民,让他们不要绝望才好。


 1985,北京,三里屯使馆区 摄影:法国摄影师Yann Layma(阎雷)


1985,北京  摄影:法国摄影师Yann Layma(阎雷)


1987 年,北京,前门 摄影:法国摄影师Yann Layma(阎雷)


20几年前,我刚来北京,最喜欢的是中国美术馆附近以及五四大街的感觉。那样的街心小花园,槐花,蝉鸣,烈日都缓慢地绕着你转。即便你走到故宫边上,你一样可以感受到慢。故宫和景山周边,游人很多,但总感觉日头慢慢的。生怕这个北京,就那么慢着,不带动的。没想到,20年过去,如今的一切,似乎都在急剧变化。城市的样子变化得太快了,人则变得更浮躁了,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立着,天然地变得更有差别了。


这其实,才20几年。不长,很短的。


关于造城,改造城市、保护城市的图书,有很多。我可以推荐下面几本。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作者:  [美] 简·雅各布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金衡山 

出版年: 2006-8

页数: 424

定价: 34.5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70121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70268/


拼贴城市

作者:  [美] 柯林·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Collage City

译者: 童明 

出版年: 2003

页数: 186

定价: 4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

ISBN: 978711205853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96300/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作者:  [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部批判的历史

译者:  张钦楠 

出版年: 2004-3

页数: 467

定价: 4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1876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41650/


街道的美学

作者:  [日] 芦原义信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街並みの美学

译者: 尹培桐 

出版年: 2006-6

页数: 351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0644768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50710/


梁陈方案与北京

作者: 梁思成 / 陈占祥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5-6

页数: 124

定价: 23.00元

装帧: 简裝本

丛书: 花生文库·建筑馆

ISBN: 9787538274639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90938/


王军城市三部曲之:城记

作者:  王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3-10

页数: 357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18168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0711/


王军城市三部曲之:采访本上的城市

作者:  王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8-6

页数: 373

定价: 69.5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2903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11979/


王军城市三部曲之:拾年

作者:  王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2-8

页数: 398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4107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615872/


刘伯温与哪吒城

作者: 陈学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北京建城的传说

出版年: 2008-7-1

页数: 210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28488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75523/



今年第12期《读书》杂志封底推荐了一本新书,《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朱剑飞著,诸葛净译。以考察明清北京的建筑为基础,试图解答城市建筑与朝廷政治及权力运行的关系。“政治的建筑”如何构筑、房屋与城池的空间结构等问题。

因是今年新书,我还没看到这本书。看介绍,知道作者从1988年海外读博士开始研究这个主题,在2003年即已扩展完成本书的英文版,其中一个部分的简要介绍,刊登在《时代建筑》2003年第2期,题为“边沁、福柯、韩非——明清北京:权力空间的跨文化讨论”。这种跨文化图书,阅读难度,和我这篇文章主题也应该有些关系,也一并推荐在这里。感兴趣可买来阅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45172/



(2017年12月2日  老康说 mobilewtf)

康国平说   微信号:mobilewtf

【和康康一起写公号】

一年365天更新项目

2017 年 12 月 1 日 开始

2018 年 12 月 1 日 结束

欢迎转发支持

感谢iweixidi给的榜样的力量


康国平说

微信ID:  mobilewtf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康国平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