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中国最大粳稻产区水稻种植的“大引擎”竟是它?
全球人口增长是水稻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我国作为生产和消费稻米大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缓慢并伴有逐渐较少的趋势,而北方水稻产区却迎来了发展机遇;尤其是东北水稻呈现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水稻生产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东北水稻种植主要包含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份,吉林和辽宁两省种植面积相差不大,都达到了1000万亩,而黑龙江是东北水稻的主要种植地区和增长点,据权威专家分析,黑龙江省实际种植面积已超过6500万亩,约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4.7%,是真正意义上的我国水稻种植第一大省。
水稻生产格局的变化,既有市场需求侧的改变,也有形势政策性的改变,但根本原因在于寒地早粳稻品种的选育和相关配套技术的完善。
近10年来,东北水稻实现跨越式发展。2001年水稻种植面积为4153万亩,而2011年达6570万亩,10年增长了2417万亩。水稻单产水平也由2011年的408.7公斤增加到2011年的502.4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
长期研究水稻生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认为,近10年来,我国人均粳米消费量大幅增加,国内稻米市场对粳米的需求持续增长,使得粳稻价格居高不下,极大地刺激了东北地区的种稻积极性。同时,政府高度重视粳稻生产,专门制定了发展规划,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粳稻发展。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东北传统种植大豆区域受到美国的转基因、机械化种植大豆进口影响,效益日益低下,大部分转而种植玉米和水稻。而东北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其大米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农民种植水稻效益较好,因此东北便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2011年之后,东北水稻的发展势头依然不错。吉林农业大学孔祥才博士在中国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变动分析文章中提到,2012年东北三省水稻种植面积7775万亩,较2004年增加了3677万亩;2012年东北三省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达17.2% ,较2004年的8.5%提高了近一倍。其中,辽宁省和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缓慢增加并趋于稳定,辽宁省和吉林水稻种植面积在2012年分别为993万亩和1052万亩。而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主要增长点,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2382万亩增长到2012年的5730万亩,增幅为140%。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潘国君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潘国君表示,根据国家统计显示,2014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4808万亩,但在2015年实际种植面积超过了6500万亩,2016年更是达到了7000万亩,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我国第一水稻大省。
专业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受种植经济效益比值较低和国家政策的持续高压影响,预计2017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减少1562万亩。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大县为例,富锦玉米种植面积205万亩,比去年减少42万亩;水稻249.7万亩,比去年增加20万亩。佳木斯市玉米种植面积下降162.5万亩,大多改种水稻,水稻种植面积增加39.1万亩。因此,他们预计,2017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还要增加540万亩左右。
按照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杜欣谊的统计,辽宁省和吉林省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基本持平,稳定在1050万亩左右。综合以上数据分析,2017年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将接近1亿亩,达到9600万亩。
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属于高纬度寒冷稻作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稻作环境决定了品种的特殊生态型。尽管我国科研人员一直坚持本土品种的选育,但困扰东北粳稻品种选育的三大难题并没很好解决:品种难创高产、籼粳杂交难稳定、稻瘟病和低温冷害频发。
经过数年的努力,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创建了寒地早粳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即“通过籼粳稻杂交将籼稻早生快发特性导入寒地早粳稻,创制适于寒地的早期繁茂新株型;再与定向选择的抗病、耐冷资源材料杂交,实现有利基因的聚合;创新花培技术加速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培育早期繁茂新株型与抗病、耐冷特性相结合的寒地早粳稻新品种”,为我国寒地早粳稻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寒地早粳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探索成功,涌现了一批以龙粳14、龙粳21、龙粳25、龙粳31、龙粳39为代表的“龙粳”系列品种。我国自主选育的早粳稻品种开始成为主导品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数据显示,日本粳稻品种“空育131”推广面积从2002年到2010年一直保持在1000万亩左右,成为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的主导品种,这种局面直到“龙粳”系列品种的出现才得以改变,尤其是“龙粳31”超级稻品种的选育。
据潘国君介绍,龙粳31是2001年以后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创单一粳稻品种年种植面积的全国历史纪录,并且改变了日本品种空育131统治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局面。
中米集团推出东北三省十大优质水稻产区的
大米包装
数据显示,该品种在2012-2016年连续5年居全国推广面积第一位,累计推广面积6675万亩。其中,2013年龙粳31种植1692.3万亩。2013被认定超级稻品种,2013-2016年一直是国家主导品种。
据了解,除了龙粳系列品种,绥化水稻所的“绥粳”系列品种,农垦水稻所的“垦稻”系列品种,五常水稻所的“五优稻”系列品种也是市场上的主流品种。
随着分子生物育种的发展,很多专家也意识到,培育出突破性的大品种,需要实现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也需要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的亲密合作,才能把优良的品种推向市场。
东北水稻种植面积的跨越式发展和逐年增加,与南方水稻生产主产区种植面积逐渐下降形成反差,除了在地域上的差别外,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东北大米的需求增加。
据了解,中国一直的“北面南米”传统粮食消费已经发生了改变,北方人民对大米的消费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南方对粳米的需求也在增多,导致了粳米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有分析机构统计,现在全国粳米的消费人群已经占到了整个大米消费人群的30%以上,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预示着我国粳米的主产地东北地区粳稻种植面积的增加成为必然。
以黑龙江为例,2015年年黑龙江省水稻实际总产3087万吨,约占我国水稻总产量的14.2%,总产是全国第一大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口粮基地,并且75%属于外销。
提到东北大米,就不得不提到五常大米,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五常大米的品牌和口碑拉动了东北大米的畅销。凭借五常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上天赋予给五常的五优稻四号(俗称“稻花香”)品种,五常大米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其品牌价值评估达425.92亿元。
五常,也成为全国大米加工企业最多的城市。据悉,五常现拥有获证的大米加工企业293家,农村专业合作社2000余家,既有金福、华米、葵花阳光等本土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也有中粮、东方、北大荒等大型集团企业,大力发展稻米产品深加工项目。
然而,五常市水稻播种面积为220万亩,尽管单季粳稻种植面积、水稻总产量和商品大米量全国领先,但每年21亿斤左右的水稻总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于是,掺假、勾兑成为普遍现象,尽管五常市政府努力构建“三确一检一码”的溯源防伪系统,但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认为此举是双刃剑,五常大米一旦成为高端消费,那么其社会的广泛认知性就会大打折扣。
于是,有人提出了大五常的概念,即东北地区与五常同纬度地区生产出的大米都可称之为五常大米。也有人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认为应该抱团推出东北大米,使其畅销全国并出口海外。据悉,中米集团已经推出东北大米十大产区米,依托东北大米产地的特征进行地域划分,形成了东北三省十大优质水稻产区的大米包装并开始推向国内外市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