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0亩菜场,用工2000人,管理起来游刃有余,他是咋做到的?
今天是农财君陪伴你的第 1468 天
在云南这个天然的蔬菜生产温室里
7800亩的流转土地该怎么管理?
怎样才能控制投入和产出的比例?
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可以长治久安?
……
外来投资者想要长久稳定发展
“笼络”人心才是完胜的资本!
话说云南优势
每年的4月至10月之后,夏季叶菜类蔬菜的生产基地就主要集中于宁夏、河南、云南等省份的广阔平地。
北方地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其管理人员和工人多是广东基地的原班人马,随着蔬菜生产的季候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而地处低纬度云贵高原之上的云南则与众不同;云南多山地、丘陵,其连绵成片的平原地带远没有宁夏、河南的辽阔,正是由于地处高原以及间或的纵横河流,孕育出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稳定的气候优势让蔬菜生产可实现周年供应。
而也正是由于地处高原地带,多变的地形条件让云南不少地区工业的发展成了短板,土地的发展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唯有发展种植业,到云南的蔬菜生产投资者都在“跟着土地优势走”。
成立于2009年11月的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堂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一家源于广东的企业代表,发展至今,合作社已在当地建立起了78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合作社经理黄永足表示,进驻到茨营乡当地之后,由当地政府协调土地流转工作,1亩土地流转费用1000元/年;土地流转作为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合作社吸纳当地农户,农户既可以自由流转土地,也可以在合作社内打工。如今,有上百户农户参与到合作社的发展中来。
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堂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黄永足
汇聚当地劳动力是核心
当地政府对外来企业提供道路建设、水渠等硬件设施的建造补贴,但说到发展初期至今,如何与当地人民密切的融合在一起,黄永足表示,期间为磨合、让步、调解所做的努力只有自己清楚,如何结合当地居民,让他们为合作社服务?如何稳定自己的用工问题?非一蹴而就,这都是靠时间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
合作社来到茨营之初,还未开通水泥路,如今,已有九成村民盖上了楼房,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可想而知。村民的态度从最初的极力反对外乡人介入到拥护和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培养,原本到合作社做零工的工人不少已成了合作社的技术工人,用工流失现象也逐渐减少;黄永足还说到,在云南,劳动力有保障、稳定性强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每个人管理5亩的土地,整个基地大概要用到1500-2000名工人。面对如此广博的土地,黄永足介绍,土地分片区进行管理,种植、采收由生产队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其中,工资的支付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按月份结算的,也有按工作量结算的,支付给工人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3000元/人。黄永足表示,在年轻一代全都外出打工的时候,合作社吸纳了40-60岁之间驻守在村子里的人群,让小孩和老人得到看护的同时,村民既得到了土地流转费,也得到了在合作社内的打工费用。
完善的发展链条
黄永足表示,合作社发迹于广东,在惠州地区设有3000余亩的蔬菜基地,合作社是带着完备的管理经验和团队进驻茨营,发展起点高。麒麟区作为云南蔬菜生产的新区,堂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可谓是伴着蔬菜产区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黄永足是潮汕人,携家带口来到茨营,但基地周年供应生产的能力使他免去来回奔波的麻烦。
合作社发展完善,经过多年的市场摸索,已形成一定的根基,从生产,到物流,再到销售,均有专人负责。农资由专人购买,以保证来源可靠;县市农技专家提供配套生产服务,全程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把脉;销售渠道多样化,企业依靠自己的销售渠道自行流通,也有流通商上门收购。其中,供应本地蔬菜会占到3成,外销广东等地市场占4-5成,出口约有2成。
在露地全年种植绿叶菜类,每茬生育期约为2个月左右,每年种植5茬,设施栽培则可达到6茬。绿叶菜类主要有菜心、芥蓝、意大利生菜、油麦菜等。按照1茬亩产1吨的量计算,1亩地1年可生产5-6吨蔬菜。黄永足表示,基地的蔬菜供应量稳定,每天的走货量能达到3000公斤;如果以运往广东的菜心批发价2.8-3.2元/公斤计算,一天的销售额能达到8400-9600元。
放眼整个云南地区,不再是蔬菜生产者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的模式,而是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每个生产周期,合作社会按照市场需求部署生产,对蔬菜种类和产量均有所规划,夏秋季是云南蔬菜种植的优势时期,相较冬春季,叶菜类蔬菜的种植量则有所扩增,相比于不遵循市场规律的个体户,合作社对市场的把控存在一定的优势。
不得不说,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专家型的管理方式、对劳动力的凝聚力都是堂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文、图/南方农村报记者李伟文
END
了解云南市场
这些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