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
粤稻百年英才辈出!丁颖、黄耀祥、卢永根、符福鸿、蔡善信...…
粤稻百年,英才辈出。
翻开广东水稻这部发展史,看到的是丁颖院士遍布全国的生态考察足迹,是黄耀祥院士利用矮化育种培育的抗倒伏优良品种,是无数育种家追随前辈的脚步,继续埋头田间育种的身影......
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严谨的钻研精神为广东培育了一个又一个优良的品种,促进了广东水稻的发展。他们,是广东水稻发展的脊梁!
创造“三个第一”,奠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
1921年,丁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期望实现“科学救国”的夙愿;1924年,学成回国后的丁颖在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前身)任教授,开启了稻作研究的一生。
丁颖开创性的稻作学研究和丰硕成果,创造“三个第一”,对水稻生产和稻作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创建华南第一个稻作育种试验场
1927年,丁颖拿出自己的积蓄作补充经费,在茂名县公馆圩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随后又先后增设了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虎门、东江、北江等试验分场,旨在选育优良稻种,改进栽培技术,对发展华南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丁颖(右三)与中央农业研究所水稻专家柯象寅教授及国立中山大学稻作农业试验员工合影
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千粒穗株系
丨延伸阅读:
1926年,丁颖教授在广州郊区犀牛路末端的一个水塘里发现了野生水稻—“犀牛尾”,并以此为材料成功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水稻新品种“中山1号”,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成功将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入栽培稻的典范。
1936年,丁颖从华南水稻栽培品种“早银占”和印度野生稻人工杂交稻的后代中,选出每穗几百粒以至千多粒的系统—“千粒穗”,引起了国内外稻作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创建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
“中山一号”“千粒穗”等品系的成功培育,证明了野生稻和栽培稻亲缘关系相近。1933年,丁颖发表了《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的新种》,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否定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之说。
1957年,进一步发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从历史学、语言学、古物学、人种学及植物学暨地理分布学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以生态学的观点阐明了中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及各类型间的关系,为稻种分类和我国稻作区域划分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学说成为当时学界栽培稻种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和认可,1989年日本学者渡部武尊称丁颖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1963年11月,由丁颖直接领导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学院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生态研究室”在广州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这深入系统地开展水稻光温生态特性研究,为水稻地区间引种、选育种、栽培生态等方面奠定了科学基础。
黄耀祥
矮化育种,引领第一次绿色革命
黄耀祥,中共党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半矮秆水稻之父”。
1935年,黄耀祥考入中山大学,师从丁颖,开始长达60多年的水稻科研。
1955年起,黄耀祥“矮仔占4号”,与生产上推广的高秆品种“广场13”杂交与系选,1959年,他终于培育出第一个经人工杂交育成的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攻克了生产上倒伏难题。
广场矮
“广场矮”的育成,使水稻单产每亩由250公斤提高到400—450公斤,实现了水稻生产第一次质的飞跃。它比后来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66年才育成的“IR8 号”早出世7年。
截至1999年,黄耀祥育成广场矮、珍珠矮等一大批著名高产优质良种,累计面积达8.4亿亩,增产稻谷845亿公斤,增加产值845亿元。黄耀祥的“水稻矮化育种”因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是有史以来培育出大面积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品种第一人,为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黄耀祥也被誉为“半矮杆水稻之父”
丨延伸阅读: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在水稻矮化育种研究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符福鸿研究员为水稻育种奉献了40余年。
1963年,符福鸿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生态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开展水稻育种研究,多个品种通过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据了解,符福鸿主持育成的广恢4480、广恢128、广恢122、广恢998等一系列广谱恢复系,组配育成不同系列的杂交稻新组合。其中,广恢128、122系列在省内累计推广面积突破1000万亩,998系列突破2600万亩,在上生产上取得显著增产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卢永根
延续水稻品种光温生态研究,提出“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
卢永根,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华农农学院农学系,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卢永根院士也是丁颖的学生。
1949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后转入农学院,后因院系调整,投入丁颖教授门下,在后来更是成为丁颖最得力的科研助手之一。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卢永根一生专注于水稻遗传研究,曾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专著(科学出版社,1978)。
丁颖去世之后,卢永根回到华南农学院,继续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带回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七千多份稻种,成为华南农学院开展水稻育种最宝贵的资源。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是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进展。
卢永根教授和他的学生张桂权教授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张桂权(左三)在田间
现在,身为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桂权终于成功实现了这个设想,他所领导的分子育种团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成功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的不育性,使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创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2016年,张桂权和他团队利用培育出的籼型广亲和恢复系和各地粳型不育系成功组配籼梗杂交水稻组合86个。“籼梗杂交水稻产量可普遍增产20%,而且因为是两个亚种间杂交,因此适应性更广。”张桂权介绍,“这项成果一旦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水稻育种研究将再上一个新的高峰。”
蔡善信
攻关三系育种,育成广东省首个原创性不育系
蔡善信,广东饶平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水稻三系遗传育种专家
提交广东三系育种,我们不得不提到华南农业大学蔡善信研究员。
1962年,蔡善信研究员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职,1970年曾先后任“广东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水稻组、水稻三系组副组长,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水稻三系遗传育种研究。
1962年,蔡善信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主持的“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这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1970年,蔡善信开始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品种、籼粳亚种间杂交、地理生态远缘籼稻品种间杂交创建雄性细胞质不育系,进行水稻三系研究。
1973年,蔡善信水稻三系配套研究获得突破。他在惠来点亲自测得“野败型”强恢复系“IR661”、“水田谷6号”等,总结了“野败型”恢复系的地理、熟期性分布规律,以丁颖院士的稻种起源演变规律,论证了低纬度籼稻的迟熟品种是“野败型”恢复系额重要来源,为首批实现水稻“野败型”三系配套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蔡善信回到华南农学院,继续致力新质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经过不懈努力,蔡善信终于选出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优于野败的“夜公”(Yegong)不育细胞质,并育成了“Y型不育系”11个。
其中,优良的不育系“Y华农A”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而这个“在同类研究中属国内领先水平”的不育系成为了广东省水稻三系育种中第一个原创性并获得国家新品种权的不育系。
华优组合
据统计,利用不育系“Y华农A”配组,蔡善信共育成“Y型杂交稻”华优组合23个,共35次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华优组合成为广东省至今为止唯一自主创新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质型杂交水稻。
截止2008年,华优组合在华南地区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增产稻谷约6亿公斤,社会经济效益达38亿元。
人才济济
广东众多育种创新团队焕发新活力
中国稻作研究起源于广东,丁颖院士、黄耀祥院士、卢永根院士等老一辈育种家对于水稻的钻研精神被传承了下来,广东省现拥有一批国内外一流的水稻育种创新团队,在全国竞争力强。
在这些育种创新团队中,一位位拥有务实、创新的育种科研人员不断突破,为广东育种成果不断添砖加瓦。
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陈雄辉研究员,主持选育了9个水稻不育系通过省级技术鉴定,9个水稻新恢复系、18个水稻新品种20次通过省级品种审定。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陈雄辉研究员在田间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系陈志强教授,在广东率先开展水稻航天育种研究,选育一批航天育种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推广。
陈志强教授在田间进行科研工作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王丰研究员,利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亲本及新组合选育,先后育成广恢3550、广恢998、广恢122、广恢308、荣丰A和泰丰A等系列组合在生产商大面积推广应用。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丰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周少川研究员主要从事常规优质稻育种,育成的黄华占为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稻品种。
周少川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奕君研究员,秉承黄耀祥院士创建的“组群筛选法”和水稻生态育种理论,开展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通过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6个。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奕君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陈友订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何秀英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黄庆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梁世胡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刘斌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潘大建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钟旭华研究员
华南农业大学王慧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刘向东教授(左)、傅雪琳教授(右)
华南农业大学谭志远教授(左)、陈勇教授(右)
华南农业大学王少奎教授(左)、张泽民研究员(右)
华南农业大学谢庆军首聘教授(左)、郭涛教授(右)
. . . . . .
当然,还有更多的水稻育种人,躬身稻田,胸怀对粮食安全有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选育出更优良的品种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粤稻百年,英才辈出,无数科学家为广东水稻育种事业默默奉献一生。本文向以前以及现在奋战在水稻育种一线的工作者致敬!
本文还有不尽之处,望广大读者在读完此文之后,留言指正!
记者丨农财君参考丁颖院士纪念馆、农财宝典、南方日报等综合撰写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