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不止!从零起步,到京科968、京科糯2000、全球最大玉米DNA指纹库,这个团队如何继续攀登?

叶凤林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2-05-16

金秋,各地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9月20日,上午在天津武清参加完新品种示范观摩的赵久然来不及休息,中午又匆匆赶往北京通州,一头扎进了育种试验田。这是他满负荷,也极为平常的一天。


从育成我国玉米三大主导品种之一京科968、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糯玉米品种京科糯2000,到建成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赵久然带领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玉米中心”)玉米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团队,将一项项有目共睹的成绩载入我国玉米科研与产业发展史册。


数字最有说服力——

如今,由他们选育并通过审定的玉米新品种达100多个,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2亿多亩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为3万多个品种建立分子身份证,鉴定样品8万多份次良种良法落到实处,为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要不断创新,为产业创造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谈到科研,作为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担当。眼下,玉米中心正投入新一轮品种创新,推动我国玉米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要创新才有价值


1997年成立,从零开始。


彼时的玉米中心只有7名成员,4亩试验田。至2007年,玉米中心在全国农业1077个科研院所综合实力评比已居第54位,十年时间跻身百强。如今已发展成100多人的创新团队,1000多亩育种基地,从这片试验地中诞生的100多个良种更是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已在生产上推广超过2亿亩。


起步晚,不在主产区,速度却日新月异玉米中心的发展俨然成为行业范本。


创新是核心,不能随波逐流,要大不同,还要有用和更好。赵久然35岁那年挑起玉米中心的大梁,“玉米团长”这一称号伴随至今。他认为,要创造价值,首先要根据产业需求进行育种创新。“模仿只能跟跑,要追赶甚至超越先进国家育种水平,理论、技术、核心材料直至突破性品种,都要有自己的体系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


育种创新几字说来简单,却是汗水与青春铺垫而成。


赵久然告诉记者,玉米中心真正的突破起点,是形成了工程化育种新思路而这个过程他们摸索了近10年。


凭借“钻牛角尖”的韧劲儿,2005年以来,赵久然带领团队创新发明“五位一体”工程化玉米品种选育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创制选育出X系列优良自交系20多个,创新“X群×黄改群”新的杂优模式,培育并通过审定优良品种50多个,有效聚合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等大量优异性状。


“X群×黄改群”杂交模式不同于之前已有的郑单958和先玉335模式,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杂优模式,强大“朋友圈”,正引领我国玉米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其中,京科968作为我国突破性主导大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京农科728成为我国首批通过国审的机收籽粒品种,实现夏玉米大面积籽粒机收,已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右二)在育种基地观摩指导工作

京科968田间长势

▲籽粒机收品种京农科728


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近年来,玉米中心国审品种数量始终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2018年度,21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审;2019年初又有11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审。从这一点也体现出了玉米中心的持续创新能力。


到现在,玉米中心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有100多个,目前正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就有40多个,其中5个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居全国之首。不仅在大田玉米、鲜食玉米有主导的引领性品种京科968京农科728京科糯2000农科玉368等等,在青贮玉米领域也毫不逊色,京科青贮516京科青贮932等都在业内具有响当当的名号。

它们的定位不尽相同,但同样为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发挥着巨大作用。


往市场最需求的地方去


选育出一个真正在生产上有价值并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已属不易,而在籽粒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分子检测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更是难得。


在赵久然看来,搞科研,要准确把握不同产业或者说市场的需求及差异,不仅要看到现在,也要看到未来;不仅要放手去做,还要做得专业。“我们的框架结构也不是一开始就健全的,都是根据需求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市场需求什么?“不仅要有更多和更优质的粮食,还要使生产更有效率,占用更少资源,满足不同消费结构需求。”赵久然说。


鲜食玉米、青贮玉米是引领我国玉米调结构的重要产业,曾经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但赵久然看好它们的前景,着力探索。

做就要做到最好”,为了做专做精鲜食玉米,玉米中心早在1998年便专门组建鲜食玉米研究室,将分散的材料和力量集中起来,由大学毕业不久初出茅庐,却踏实肯干的卢柏山任研究室主任。如今,玉米中心共选育并审定鲜食玉米新品种30多个,其中京科糯2000不仅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也成为越南、韩国等一带一路国家的主栽品种。

而京科青贮516等系列青贮玉米品种,也已在调结构、粮改饲中成为主导品种。


目标是明确的。卢柏山透露,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团队正在加强研究甜加糯、甜味糯、香味糯、营养强化型鲜食玉米新品种。

▲京科糯2000G


时代洪流推动着种业迈向市场化、国际化,玉米中心要如何发挥作用?赵久然为此也一直在思考,决定“把分子技术运用到品种鉴定中”。


说干就干,通过研发玉米品种DNA指纹检测关键技术,玉米中心构建了库容达3万多个玉米品种的标准DNA指纹库,为农业农村部、品种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种企等累计检测样品8万多批次,在品种区域试验、品种权保护、监督抽查、维权打假等方面发挥强劲作用,被业内誉为“火眼金睛”。“最快一天之内就可以确定品种的身份。”北京玉米种子检测中心主任王凤格说。


按照习总书记要求,科研工作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这“三个面向”,始终是玉米中心聚焦创新研究的方向目前,玉米中心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数十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植物新品种权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编著专业书籍50余部,制定国标及行标10余项。


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在与日俱增,但如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就难以提升生产力。


成立之初,玉米中心便确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方向,在成果转化方面,更是善作善为


科企合作的产学研模式,实现多赢。


京科968联合开发为例,通过与中种集团、北京德农、北京屯玉、河南现代、山东登海、顺鑫农科等企业合作,优势互补,玉米中心加快了新品种开发步伐。到现在,京科968已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给社会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今年8月,丰大种业加入联合体,成为京科968产业布局的又一次重要延伸。


顺鑫农科种业董事长刘春阁是京科968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表示,联合开发使京科968快速发展,制种农户、企业、大田农户三方都实现了节本增效。


品种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种植户。


天津武清区的兰红梅种植京农科728已有4年多,谈起品种特性来如数家珍。“头几年有一回我们这刮大风,别的品种基本都倒了,京农科728明显抗倒性好,而且熟期早,品质产量都不错,打下来的玉米好卖。再一个,我们这盐碱地比较多,这个品种种下去稳定。” 


天津市蓟州区下窝头镇富强村种粮大户曹淑珍因试种NK815效果突出,今年种了110亩。在她看来,NK815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抗,脱水快,适宜机械收获。“看这玉米,表现真不错,看来今年秋粮又会丰收,太好了。


良种还需配套良法。为了提高制种效率及质量,玉米中心研发京科968等雄性不育制种技术,实现规模化制种应用大田生产中,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多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在全国大面积应用;“雨养旱作”节水技术实现农业节水生态效益和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双赢,也已在京津冀等区域大面积推广。


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带来了不可量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如今,玉米中心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达2亿多亩,“奉献良种良法,让农民增产增收”,不只是一句口号。所到之处农民的笑脸,成为团队最大的收获。


成果转化也进一步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环。从建设南繁基地、扩大北京基地,到增添先进仪器设备,玉米中心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保障了下一步科研计划的高效实施,更多优良成果得以孕育。


让青年人才担当时代重任


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勇立潮头的创新团队


“以赵久然为首的玉米科技创新团队,经过常年积累,专业探索,为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这是我们自信的地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说。


成立仅20年,取得各类有价值的创新成果200多项。赵久然带领的团队也因此入选全国农业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团队、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优秀创新团队等。


令人讶异,却一点儿不奇怪。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团队成员为玉米事业走过的每一步。

团队在田间察看品种

赵久然有很多令人肃然起敬的荣誉称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北京学者等;团队骨干王元东研究员也因贡献突出,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卢柏山于2018年获鲜食玉米育种领军人物称号……


对于他们而言,试验地就是战场


“人才不是等来、盼来的,也不是从别处挖来的,而是在适合的岗位上,在科研实践锻炼培养出来的。”赵久然非常重视人才培育,他告诉记者,玉米中心科研团队年轻且稳定,大部分自毕业便一直留在这儿,是“土生土长”的人才队伍。


王凤格主要负责DNA指纹库构建和分子检测。在她看来,玉米中心培养人,首先在于人尽其才“团队之间互相学习,随时随地交流讨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大家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事业发展。


人才聚,事业兴。培养和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了机遇,人才又反过来为我国玉米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从京科968、京科糯2000,到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这个年轻的本土化团队,用能力、态度和表现创造价值,比肩国内外许许多多高层次人才。也因此,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玉米中心服务乡村振兴的担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谈到未来,除了育种,赵久然认为更重要是培育人才,这样才能使玉米团队的事业得以传承和创新年轻一代在成长成才,希望他们尽快多出好成果,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记者丨叶凤林

编辑丨叶凤林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