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菜”缤纷!看这支团队在华南赋能“菜篮子”

农财君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2-05-16


不久前,我们庆祝了我国第三个农民丰收节。丰收来之不易,我们庆祝通过自己的努力端牢了手中的饭碗,也提醒自己需要比以往更加关心粮食和蔬菜


“你一顿是吃饭多,还是吃菜多?”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在如今倡导合理搭配、健康饮食的氛围下,蔬菜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市场供应是充足的,蔬菜品质是更高的,这繁荣稳定的景象背后,离不开蔬菜产业链条各环节的运作与配合,尤其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那一端——蔬菜育种与栽培科研队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蔬菜所”)便是这样的一支队伍,躬耕创新试验田,赋能华南“菜篮子”。



  赋能产业园,振兴蔬菜产业



“到了产业园,不分你是研究黄瓜的专家,你是研究节瓜的专家……种植户只认你是来自省农科院蔬菜所的专家,各种问题咨询,那一瞬间感觉自己须是全能的。”省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何晓明说。


田间地头,专家是种植户最好的“朋友”。


始于2018年的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省农科院蔬菜所按照省委省政府省农科院的要求,积极对接蔬菜相关的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谢大森表示,“目前省里有17个蔬菜产业园,其中,16个有我们参与;9个是我们牵头对接。提质当地特色品种,示范新品种新技术,进行人才培训,延伸并规划产业链等,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全身心投入。”


省农科院蔬菜所的科研人员几乎人人都是广东省农技特派员;省里蔬菜产业园几乎园园都能看到蔬菜所的躬耕身影。“我们会调研各个产业园的技术需求和存在问题,并制定相关技术支撑服务方案。”省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罗少波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梅州市乐得鲜(梅江)蔬菜产业园(以下简称“乐得鲜”)挖掘了当地土椒品种。


罗少波带队深入产业园


它在当地叫“平远土椒”,特点是脆而不辣,椒味清香,但有个问题是种性退化、果形不一、产量不高。以前它是露地种植,供应在6月到9月,现在利用产业园设施开展冬季种植,春节前就能上市。同时针对品种退化的问题,省农科院蔬菜所与乐得鲜共建的蔬菜产业研究院,共同开展平远土椒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工作。


“除了提纯复壮,我们还从中选出了两个新品种,命名为客家土椒3号、4号,还申请了国家品种登记。”罗少波说,今年5月组织召开了客家土椒新品种专家现场鉴定暨设施种植观摩会,在当地反响很大。新品种既保持了不辣清香的特点,其整齐度、坐果率、外观都比原来的好。



在省农科院蔬菜所,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汕尾市陆丰市萝卜产业园(以下简称“陆丰产业园”)专注于萝卜全产业链建设,省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陈俊秋便是这里的专家服务团队领队。“陆丰的萝卜到了生产季节很壮观,海滩、沙地一大片一望无际。不过受栽培条件限制,这里的田间管理还需要提升,我们加强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应用,并开展标准化栽培指导。”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这是省农科院蔬菜所的强项,陈俊秋说,除此之外,专家团队还推动产业链延伸,开展萝卜深加工,并且加强后续服务。“我们的专家团队在搭配上是因地制宜、相辅相成的。像陆丰产业园专做萝卜,我们团队会增加加工所的专家;而肇庆市怀集县蔬菜产业园蔬菜种类很多,那团队会增加植保、农经等方面的专家。”


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这是省现代产业园对我们提出的服务要求。”谢大森指出,蔬菜产业园建设,聚沙成塔,是推动广东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省农科院蔬菜所践行“提质节本增效”的天然试验场。


  紧跟产业需求,加快科技创新 



提质节本增效”,六字蕴含深刻内涵,谢大森如是解读。


在他看来,蔬菜产品众多,同质化严重,在产业经济效益持续低迷之时,工作要围绕这六字开展。提质,是品种提质,在种性上提高品种营养品质、风味品质;栽培提质,通过科学肥水 管理,在获得高产的同时,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对地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挖掘其特有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提高地方品种品质。节本,是忌大肥大水,宜智能管控;尽可能使用机械化,降低劳动力投入;提高投入品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品开支。做到提质与节本,增效水到渠成。


当前,蔬菜产品出现季节性过剩,滞销时有发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蔬菜产业转型提供了新方向,“在这种大环境下,蔬菜所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团队布局也必须要做出相应调整。”谢大森说。


副研究员张白鸽所在的省农科院蔬菜所蔬菜栽培与智慧农业团队,便是一支新型的团队。团队坚持“优质、绿色、轻简、高效”的基本定位,密切结合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开展蔬菜产量品质耦合提升的生理与生态原理、蔬菜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蔬菜测墒智能施肥灌溉技术、蔬菜园区种植规划与景观栽培等技术研究,以及蔬菜轻简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


张白鸽

“现在种植基地,除了关心什么好卖钱,更关心怎样轻简化栽培,因为人工太贵了。用哪些品种好,怎样持续地收获,怎样投入搞设施,怎样机械化操作,怎样更方便,这些都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何晓明说,广东是蔬菜大省,不管是栽培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是靠前的,但是栽培水平不高。蔬菜产业如果不持续地投入,不长期地投入,那些负面的东西还会卷土重来,比如病虫害、供应不稳定等,这是一种平衡。


何晓明

例如,以前广东菜地枯萎病多,省农科院蔬菜所加大了抗枯萎病作物育种力度,种植户使用了抗病品种,病害发生不起来,它就成为弱势群体,逐渐消失。像疫病,这几年水肥一体化等配套设施搞得好,使用洁净水源,病情有所控制。不像十年前,大水漫灌,带入病菌,作物成片成片的死。而这两年,草地贪夜蛾来了以后,除了吃玉米,就是吃蔬菜,这是发生的新情况。“另外还有受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菜农种菜越来越不易。蔬菜赚钱并不见得,农民常说赚一年亏两年,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何晓明说。


躬耕菜地搞科研,又不脱离实际,深入产业有研究,省农科院蔬菜所凭借深厚的研发积淀与人才储备,不断攻克难题,攀登科技高峰,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据了解,华南特色瓜类蔬菜这一领域,省农科院蔬菜所在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利用,在瓜类蔬菜强雌性育种,在抗病抗逆优质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后两者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近20项。省农科院蔬菜所保存有5000多份华南特色瓜类的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建有华南特色瓜类蔬菜农艺形状基因数据库,主持完成冬瓜、丝瓜全基因组测序,研制出华南特色瓜类枯萎病、疫病、霜霉病、白粉病等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等等,可谓硕果累累。近二十年来,省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的通过省审定的瓜类蔬菜新品种有50多个,在华南地区被大面积推广,大部分成为产区的主栽品种,同类品种市场占有率50%以上。


优势学科精益求精,新的学科蒸蒸日上。


张白鸽所在的蔬菜栽培与智慧农业团队仅有6人,却已承担各级科技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6项,制定地方、企业相关技术标准10多项。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农业推广奖等科研推广成果奖励8项。


研究湾区“菜篮子”  

赋能高质量发展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就要跳出湾区来看待这个概念。湾区‘菜篮子’的供应基地除了广东,还来自全国其他省份,它们要以湾区标准来管理运作,湾区是最终的消费市场。如何通盘考虑全国800多家基地的生产安排,如何确保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的稳定供应,确保产品丰富、品质一流,这里要研究的内容很多。2019年8月,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省农科院三方共建了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研究院(以下简称“菜篮子”研究院),我们所是该研究院的建设主体单位,这是个年轻的平台,大有可为。”谢大森说。


广东每年有接近2000万亩的蔬菜播种面积,有1亿多人口的消费市场。负责“菜篮子”研究院工作的陈俊秋表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圈,菜篮子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以“一个标准供湾区”为首要原则,围绕提高湾区蔬菜丰富度和质量安全度这两个要点,“菜篮子”研究院正在开展生产体系建设、质量安全建设、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如何让市民在卖菜时感到质优而不贵,让基地生产效益有保障,这是否可以两全其美?谢大森表示,针对菜篮子珠三角产区,“菜篮子”研究院正在研究确保城市用菜自给率的问题,特别像今年疫情暴发,这个问题凸显,需要在珠三角产区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在适宜的地方适宜的季节种植适宜的蔬菜,确保本地市场的供应。


针对省外产区,对于供湾区生产基地,如果没有统筹安排,依旧会出现滞销等问题。消费需求是怎样的,什么时间上多少量,如何错峰生产,全年一个周期怎样高质量稳定供应。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可调控,可监测,集成一个湾区“菜篮子”大数据库,为政府提供参考,那么“两全其美”问题的解决就能找到方向。


既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它的标准至关重要。谢大森说,“菜名有几百上千种,仅一种蔬菜就有多个名称,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都很常见。湾区‘菜篮子’的菜有多少种,标准的学名、所在的产区、营养价值等很多信息,需要进行统计,做成一个图鉴,要知道我国北方菜和南方菜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消费文化。”



  迎难开新局,后浪推前浪  



“我们共有9个专业研究室,主要研究对象除番茄、辣椒、豆角等外,还有菜心、冬瓜、节瓜、有棱丝瓜、苦瓜、南瓜、华南型黄瓜、芥蓝、紫红茄子等华南特色蔬菜,这些特色蔬菜大多数是华南蔬菜中的主流作物,占我省蔬菜种植面积70%以上,不过放在全国,它们却是蔬菜中的小作物,很多国家级的研究专项轮不上我们。”谢大森苦笑。


安之若素,否极泰来。省农科院蔬菜所,在我国华南地区一直保持着影响力,并且还辐射到了东南亚。


马来西亚Green World Genetics Sdn.Bhd是省农科院蔬菜所在东盟地区长达十余年的重要合作伙伴,签订了“中国-东盟热带蔬菜资源利用、育种与市场开发”、“瓜类蔬菜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等诸多合作协议;与菲律宾第二大种子企业雷蒙国际公司签订了“中国与菲律宾热带亚热带蔬菜科技基地建设及蔬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市场开发”合作协议;与柬埔寨万宝农业国际投资公司签订了“热带亚热带蔬菜科技基地建设项目合作意向书”,等等。



通过技术输出与科技合作,省农科院蔬菜所与东盟国家开展蔬菜育种合作,先后培育适合华南和东南亚国家种植的耐热抗病新品种15个,保证我国蔬菜品种在华南地区蔬菜种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们与东南亚的交流有着天然优势,因为那里有很多华裔生活,气候相近、饮食相近。我们也帮扶一些太平洋岛国,那里菜价很贵,当地人不会种,也没好品种。”谢大森说。


艰巨事业需要优秀人才,宏大事业感召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从事20多年育种研发的专家,何晓明说,自己刚到蔬菜所时,老专家们已留下了很多特别好的材料,工作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形成了一种创新的传承,是团队机制支撑每个研发人员在业内做出好成绩。


何晓明所在的瓜类研究一室历史悠久、硕果累累。


作为优势学科带头人,罗少波说,团队在不断地增强人才力量,瓜类育种团队共有20个研究人员,博士有10人,正高有10人。我们是应用型科研机构,科研积累很重要,年轻人要把科学研究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不急功近利,不计较得失,踏踏实实搞科研。


农业人才的培养就在田地间。2017年,省农科院蔬菜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佛山建立了广东省第一家蔬菜“科技小院”,形成“地方农业部门协调+专家指导+企业参与+示范基地搭建+技术员跟进+多途径培训+回访调研”的创新型推广机制,这是一种“学校-基地-乡村”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张白鸽说,研究生会在基地一线驻点两年,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目前科技小院已培育了2名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说。他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农业科研不怕慢,躬耕田野只怕站。60、70、80、90,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绘就省农科院蔬菜所的崭新篇章。别忘了,你在华南吃到每一口菜都凝结着科学家的心血与汗水。





作者丨农财君   图片由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提供编辑丨农财君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