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水稻产业怎么走?院士专家这样说|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开幕

农财君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2-04-26

海水稻产业有哪些最新进展

怎样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如何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

全产业链有何前沿趋势

...


10月29日,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在广东省湛江市开幕。本届论坛以“引领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设高端峰会、平行论坛,展览展示涵盖了选育耐盐碱水稻全产业链及相关文旅产业、农业科技,突出海水稻产业扶贫成果,产生了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又有政策高度和实践落地路径的研讨成果,为海水稻科技创新和人才团队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打开新农业革命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开幕式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通过视频方式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宣布论坛开幕,湛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钟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等领导嘉宾现场致辞,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一级巡视员段雄、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建初、湖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刘琦、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丘小华、海南省科学技术副厅长刘作凯、广西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雄、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主任曾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来永才等领导专家出席本次开幕活动并作主题发言。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主持论坛开幕式。


 

据悉,接下来的两天里,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及来自黑龙江、江苏、湖南、广西、海南、宁夏、广东等全国18个省(区)的科技、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嘉宾,百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海水稻产业链主要企业的代表等430人将在湛江坐而论“稻”,深入探讨交流海水稻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动能、新模式,汇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海水稻事业高质量发展。

 

识别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微赞

南方+


汇集稻作

推动海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发来致辞视频,向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对发展海水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开发保护和实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中的意义予以肯定。他表示,希望通过海水稻发展论坛,各位专家、企业家贡献智慧、出谋划策、携手同心,为耐盐碱水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视频致辞

 

袁隆平给参加作物学研究生论坛和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的农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回信,对他们投身和发展海水稻事业、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完成中国农业的复兴大任寄予殷切期望。

 

袁隆平在回信中说,近几年来,中国海水稻的研发不断取得重要进展,推广面积在扩大,产量也不断取得新突破,特别是最近江苏南通的大面积示范经测产达到平均亩产802.9公斤。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对于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分重要,尤其在当前世界疫情背景下,大大地提升了国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中国通过提高单产和扩大种植面积,完全能保障粮食自给,不会出现“粮荒”。

 

辛业芸博士宣读袁隆平院士给青年学者的回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致辞中指出,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源于广东湛江。当时命名的“海稻86”就是一个耐盐力很高的种子资源,耐盐碱基因是宝贵的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贡献力量。目前在耐盐碱水稻选育上,不断有创新成果,展示了我国水稻研究的创新突破。谢华安评价,此次发展论坛将对推动耐盐碱作物育种事业的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院士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宣布论坛开幕


湛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钟力表示,湛江将以更主动的姿态,更开放的胸怀,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才环境,为各类企业、人才在洪江持续深化论坛成果转化运用,更好助力海水稻高质量发展提供最优质服务。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聚焦海水稻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合作洽谈,寻求最大公约数,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贏

 

湛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钟力致辞

 

开幕式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


协同合作

开启海水稻交流合作新格局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致辞表示,在湖南省相关部门的牵头下,全国共计11家单位参与共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内蒙古、吉林、新疆、黑龙江、江苏、海南等省份,进行了广泛的海水稻实验,取得了亩产500公斤以上的成绩。今年,首批有4个海水稻品种通过初审,通过审定的品种将为大面积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品种保障。同时,袁隆平院士的“十百千工程”已在全国十个点启动了总计10万亩耐盐碱稻作改良和种植示范,较2019年的2万亩增长了5倍。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致辞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希望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种业米业等相关企业通过论坛搭建的交流平台,能够共抓新机遇、共谋新发展、共享新成果。他表示,广东海洋大学将以种植为基础,以生态为依托,以深加工为引擎,通过生态一体养殖、改良牧场与生态修复、滨海景观园林、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等研究,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融合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致辞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刘琦表示,湖南将发挥好牵头省份的职责,积极协同全国各地优势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她号召各省市在重大成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资源整合、政策保障等方面携手合作,在制度建设、运营模式、动力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开放协同、共建共享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链系统。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刘琦发言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主任曾路谈道,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第一,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正不断增强。广东省科技厅通过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开展海水稻的资源挖掘和品种提升,高效推进海水稻华南中心区建设,为国家海水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未来,业内人将继续畅谈海水稻合作与创新,增进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国家粮食安全、人类粮食保障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主任曾路发言

 

海水稻的产业将对未来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支撑作用。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刘作凯表示,海南拥有1999公里的海岸线,有大量水浸盐碱地。近年来海南省在南繁育种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接下来,海南将利用天然育种优势,依托全省科技力量,提供优越研究环境,支持协作海水稻的生产试验与推广应用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刘作凯发言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一级巡视员段雄表示,上世纪50年代开始,江苏省部分科研单位就在水稻耐盐碱资源筛选鉴定、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相继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国家水稻耐盐碱育种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未来,江苏省将会把本省沿海滩涂地区建设成中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把江苏省沿海地区建设成国家重要的商品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一级巡视员段雄发言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建初介绍,湖南是水稻生产、研发大省,水稻生产面积居全国第一位,并且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之一。目前,湖南在海水稻优异亲本创制、生态调控、丰产模式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品种选育方面已配置出20多个耐盐碱组合。今后,湖南将在海水稻的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重点合作、促进要素流通,推动海水稻健康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建初发言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丘小华表示,广东省在加强常规水稻科研攻关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海水稻研发推广工作,2019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海水稻分子研究、品种创新应用、生态保护等项目研究,建设海水稻原生境保护区180亩,搜集保存海水稻种质资源400多份,3个耐盐水稻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审定。今后,湛江将继续深化科技交流,提高成果转化率,推动海水稻产业做大做强。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丘小华发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雄发言,广西海岸线长1595公里,海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自明代便有记载。钦州海域富含铁锌硒等多种元素,有益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术后恢复,种植的海水稻近年来每公斤售价达40元以上。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海水稻发展,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积极开展海水稻试验示范项目,筛选推广耐盐碱种质资源,并进行海水稻相关规划、品种引进、区域试验、技术研发、产业化种植、品牌打造等,目前海水稻全产业开发正稳步推进。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雄发言

 

聚焦前沿

 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


为“服务国家战略,赋能海水稻发展”,论坛邀请著名院士、业内专家,围绕盐碱地改良、海水稻种植、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的前沿趋势、最新成果以及成果转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报告研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谭北平,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国辉主持高端峰会。


过去十年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先后在新疆、山东、内蒙古等不同地区种植海水稻。据悉,在新疆轻度盐碱地中,罗锡文团队创造了三年亩产超1000公斤的记录;在山东的中度盐碱地,罗锡文团队创造了亩产615公斤的记录。

 

为助力实现农业机械与科学技术应用于海水稻生产,罗锡文院士就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与实践进行报告。据悉,我国农业逐步从以人力与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无人化为特征的智能农业时代迈进。其中,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实现智慧农业的一种途径,它的三大关键技术为: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我国农机发展正在经历由机械代替人力的1.0时代向自动化、智能化的4.0时代演进,罗锡文院士从智能感知、自动导航、精准作业、智能管理方面对智能农机进行了详细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高端峰会主持人、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谭北平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耐盐碱水稻育种首席科学家李新奇指出,目前海水稻培育主要存在缺乏耐盐碱性强的种质资源、现有种植的海水稻产量不高和缺少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海水稻丰产配套技术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未来海水稻培育至少有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培育高度耐盐的杂交水稻品种,抵抗海水倒灌;二是提高内陆盐碱地杂交海水稻品种的耐盐能力和适应性;三是提高沿海滩涂盐碱地杂交海水稻品种的耐盐能力和产量潜力。此外,各种类型的丰产配套技术也要完善。

 

针对海水稻的产业化,李新奇希望可以借助本次论坛呼吁各届相互合作、持续合力,加快海水稻的产业化进程,让海水稻产业尽快发挥效益。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耐盐碱水稻育种首席科学家李新奇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分中心主任来永才介绍,东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9年粮食总产2762.2亿斤,其中水稻产量约为8000万吨,粮食总产量与水稻总产量均占全国约五分之一。目前,我国存在粮食缺口大、人均耕地面积小并且逐渐减少的粮食安全问题。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意义重大。

 

如何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利用好东北有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的5000万亩盐碱地,来永才提出,首先要通过培育耐盐碱植物、加强水稻耐盐机制的研究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建议加强盐碱地治理政策保障,推动盐碱地治理科研联合攻关,并通过第一、二、三、四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打造“盐碱地+水稻”创新品牌。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分中心主任来永才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特色育种首席科学家周鸿凯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沿海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不合理的过度开发造成大量近海农田盐渍化,约有500万亩近海盐渍田处于撂荒或半撂荒状态。随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湛江的海水稻研发培育工作进展较快,已列入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周鸿凯指出,在接下来的海水稻培育过程中,将着重保留其耐盐、具备药理保健作用的特性,同时兼顾高产、优质等特点。

 

产业化发展方面,周鸿凯表示,尽管海水稻米(海红米)具有保健功能,目前已经开发出海红米原米、米酒、米粉、米饼等一系列具备较大的经济价值和推广空间的产品。但由于技术条件、经济效益和社会认知等限制,还需各界共同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特色育种首席科学家周鸿凯


10月30日将进行盐碱地改良及海水稻生理生态调控论坛、粮食安全背景下作物学科研究生创新论坛、海水稻发展企业家论坛,敬请期待后续报道。




记者丨陈迎、张植宏、赵启旭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