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种业:为何提“种业翻身仗”?
18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予以高度关注,在明年要抓的八项重点任务中,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并提出“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在这场重要会议上,高层专门对种业发展提出要求,可谓用意深远。
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水平关乎一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在专家看来,“藏粮于地”就是要解决耕地问题,“藏粮于技”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好种子问题,打“种业翻身仗”的提法反映出高层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决心推动种业升级。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优良种子在整个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种源决定了我们的育种水平,决定我们能否培育出高性状(如高产、抗倒伏、抗虫害等)的种子,而优质种子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李国祥进一步阐述,目前种子应用最广的主要是杂交种子,而杂交种子要杂交必须要有种源。“从整个种子链条来看,在后一段的杂交环节中,中国现在95%以上都是自己做,但是杂交的种源来源,像生猪、牛羊等畜牧业领域,还有蔬菜水果领域的很多种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除了一些品种的种源对国外依赖程度比较高以外,李国祥还提到,我国种源非常多,但由于过去对种源保护不够重视,有一些种源的基因就变得不纯了,杂交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并且,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品种品系,这么多种源的具体情况还有待普查清楚。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夯实种业发展基础,其中包括:
加快普查收集,持续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健全保护体系,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布局、审核挂牌等。
就在12月17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研究推进“十四五”及2021年种业工作。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做强优势,补上短板,突破瓶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业科技支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对农业发展来说,无论是产能的提高还是品质的优化,种业都是关键环节。过去一个时期,中国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农作物品种,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良种对外依存度较高,大宗农产品粮食作物的育种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中国加快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为粮食连年丰收和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在粮食生产中,由于土地有限,靠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已经不太可能了,因此下一步粮食生产的关键是提高品种单产水平,聚焦“藏粮于技”,“中国的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低于发达国家,需要进一步提高,水稻需要提高品质、改善口感,牛、羊、猪等畜禽良种种源还面临着依赖国外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强种业研发,提高种业水平。”
为抓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加强种子库建设;
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联合国粮农组织此前的研究显示,国际粮食总产增长的20%依靠播种面积的增加,80%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单产增加的60%至80%又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
“目前中国的种业企业比较弱小,研发能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宋敏表示,中国的育种成果在国际上申请专利的比例很小,国际种业市场集中在几个大型跨国公司手中,中国的种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很低。
叶兴庆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把大量种子功能基因注册申请专利,如果将来中国需要提高农作物的某方面性能,就需要购买国外的知识产权,就有可能陷入“卡脖子”的境地。
如果要提高种业创新水平,关键要深化改革,其中有三方面工作需要加强:一是把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种研发资源引向种业企业,实现产学研融合,使种业的研发更好市场化;二是改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农作物新品种的评审要更多突出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三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国家层面加大对种业等重大关键环节研发的支持力度,培养大国优势,克服种业市场“小、散、乱”的弊端。
来源丨中新网、新闻联播、中国青年网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