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种业翻身仗不是一蹴而就,具体怎么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农业用种安全有保障吗?如何推进种业技术攻关?我们身边哪些食材来自航天育种?良种联合攻关解决了哪些难题?科学研究与企业生产如何衔接?农视网就这些问题邀请了,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一起进行探讨。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国农业的种源情况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
孙好勤:主粮作物小麦、水稻基本100%是自主品种,做到了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具体来讲有三种情况:
(1)完全自主
小麦、大豆、水稻、油菜、花生、蛋鸡、黄羽肉鸡、白羽肉鸭等具有竞争力
(2)生产技能、单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我国玉米、大豆亩产只有发达国家最高水平的60%,玉米、大豆、生猪这些是必须要补上的短板,这个问题如不解决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会越来越大。
(3)基本依赖进口、满足市场细分的个别品种
高端蔬菜、个别食用菌等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突破的“卡”点,要把命运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农业战略后院才能守住,产业根基才能把住。
从作物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需要解决的难点都有什么?
刘录祥:首先,优良种质资源的挖掘,特别是水稻、小麦、大豆,这些作物的起源地都是中国,目前有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应收尽收,需要进行一些抢救性的收集保护并进一步挖掘其优异资源,特别是基因资源。
其次,玉米等一些不是起源于中国的作物,就需要开门搞种业创新、扩大国际合作,通过与世界各国不断交流,增加玉米种质资源多样性,这是第一步。在此之后,就要加强种质资源库的建设,种子资源库建设的越好,基础就越夯实,这些都是种业创新翻身仗的基础。
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整体情况怎么样?
孙好勤:自建国以来无论是农作物还是畜禽,我们都已经组织了两次资源的征集、普查、调查和收集工作,2015年启动了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的农作物品种已达到52万份,在国际上应该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下一步,将从创新链的角度推动科技创新,从资源到种质到基因到品种再到知识产权保护“全创新链”和产业发展中整个种业产业链有机融合。
很多人特别感兴趣在航天育种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对种业发展都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刘录祥:航天育种对整个种业发展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首先,它解决了种质资源收集不到的一些多样性基因问题,通过航天宇宙射线的辐射可以使基因发生改变,这种基因改变后产生的优良性状,可以作为新的种质资源保存下来加以利用。
此外,它也是一种非常前沿、核心的育种技术,不但可以创造出种质资源还可以用于新品种的培育,在我国过去3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已经育成了200多个通过审定的品种,大宗农作物也已经非常广泛的应用到航天育种的一些成果了。
如:小麦在“十三五”期间通过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实施,已经育成“鲁原502”小麦,目前推广面积达7000多万亩,是我国第二大小麦品种。该品种就是通过航天诱变获得早熟抗倒伏材料与地面优良品种杂交进一步筛选出的广适、高产品种。所以航天技术诱变选育的品种,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只是我们可能不知道。
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这两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的推进情况是怎样的?
孙好勤:2015年国家首先推出了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紧接着推出了油菜、花生、马铃薯等是一种特色作物的良种联合攻关。2019年又启动了畜禽良种联合攻关,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来看,良种攻关成果逐渐凸显。
如:小麦培育了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小麦赤霉病的问题。
从产业体系来说,我们在某一些领域竞争不过国外种业企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孙好勤:我国目前种子企业很多,去年达到6900多家,但是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还是处于中下游。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创造一个优良的营商环境,但企业自身也需要有动力,如自身没有动力只想靠卖种子去挣钱,那么也无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科研单位和企业一定要联合起来,我国目前80%左右的科技、创新力量和资源都集中在科研院所,在这样的体制下就需要把两者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家各得其所,如此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步向企业集聚。
下一步,重点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我们要培育一批领军型、航母型企业,一些特色优势企业和一些平台型企业,形成合理分工的中国种业航母到护卫再到补给,一整套推动种业创新的企业阵型。
从科研角度来说,与企业联合需要怎样的机制才能促进这种有机结合?
刘录祥:企业代表市场需求方,科研院所是一个技术方,与企业结合后能够听取企业意见,在准备研发或者是研发过程中能够更加瞄准产业和市场需求,去定位研发目标,解决存在问题。在提高成果转化率方面,就是需要科企结合,这条路非常的好!
孙好勤:科研单位要做有用的事。科研所得成果是否有用,企业是否能用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所以要瞄准市场需求、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去做科研,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产学研结合。
刘录祥:“研学产”和“产学研”在逻辑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做科研不依据市场需求,大量的成果转化不出去,实际上在最初环节的时候就是没有市场前景的,所以产学研一定是产业引领然后去发现问题,再目标导向的解决问题,这样的成果怎么可能没有市场?
种业企业要有自身动力,但是国际的种业公司太强了,现在的状况如何去与国际公司竞争?
孙好勤:我国开展种业创新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还较短,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国外有上百年的历史。育种创新最重要的是长期积累,资源、经验、创新技术和数据等的积累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积累,竞争确实不那么容易。
但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这几年一些关键技术研究在国际上也不弱,好些品种和技术是处于领跑阶段、一些技术并跑、一些技术跟跑, “三跑”并进的过程中还是要集中精力,要有一种历史耐心和一种战略定力,打翻身仗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刘录祥:最近两年种业前50强,它的集中度在35%~40%的占有市场,说明种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国际前10强已经有两家,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同国际大型企业比较是为了更快的、更高的发展,要有信心!
下一步打好种业翻身仗还有哪些进一步安排?
孙好勤:4个方面
(1)种质资源要加快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加快建设国家三大种子库;
(2)推动种业自主创新方面尽快启动;
(3)过去一直在开展的良种联合攻关也要持续,同时围绕做大做强培植一批航母型企业;
(4)建好国家种质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最重要的是既要做强优势还要补齐短板。
农民朋友常说:好儿有好娘,好种多打粮。
种业非常重要,我们既需要科学的认识它,带有紧迫感,也需要充满信心,如此才能打好种业翻身仗!
来源丨农视网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