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通种源“卡脖子”堵点,从哪开始?

喻珺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2-11-12



3月20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召开,29位院士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500名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种子企业代表参会,可谓是种业界规模宏大的一场盛会。


农作物品质、产量要突破,解决种源“卡脖子”是关键。当前,我国还存在种质资源利用率低,基础、前沿技术创新不足,种业研发投入不高等都问题。本次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就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种源问题提出了一些举措,为新时代种业建设提供了思路。



种业发展有差距,卡点、堵点是难题


种业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是种业大国,市场规模持续提升已达到1201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尽管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但在良种培育、种业市场规范和种业科技创新水平上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稻米产量达2.12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0%,位居世界第一;小麦产量达1.34亿吨,占全球产量18%。尽管主粮产量稳定提升,能够保持完全自给,但饲料粮的进口量却也保持着亿吨高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玉米、大豆相较于主粮来说,具有较大的供需缺口,单产差距大。2020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达1130万吨,年缺口为2000-3000万吨;大豆进口10033 万吨,首次超过1亿吨,年缺口8000万吨以上,有效供给压力增大。一些粮食安全供给所面临的新“堵点”和“难点”,正成为我国种业高速发展的障碍。


其中,育种企业具备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全国种业企业数量近5000余家,但真正具备创新育种能力的企业数量却很少。育种规模小、创新能力差导致市场品种同质化严重,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进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


种业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力量则是另一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品种。包括:抗虫水稻、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等,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具备国际竞争力。


但我们也面临各种挑战。首先,基因深度挖掘能力待提升。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深度鉴定评价的种质资源不足10%。其次是农业生物基础研究方面原创性不足,农业生物复杂性状形成的机理解析不深入。最后是前沿技术创新“短板”依然突出,很多关键技术仍然需要借鉴他人,生物大数据育种应用欠缺等。


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当前我国种业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种源“卡脖子”的关键。



资源、技术齐步走,打通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1995年美国玉米单产比中国玉米单产高出147公斤/亩,2018年这一单产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大,大豆也是相同的状况。万建民院士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育种体系尚不完善,一些前沿的生物育种技术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那么,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我们该如何进行种源“卡脖子”问题的攻关和突破?


丰富的种质资源是优质品种选育的前提条件,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与利用则是品种创新的基石。当前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充分进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快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行动。但只是把这些资源收集起来不是我们的行动目标,关键还需要加强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精准鉴定,深度发掘重要性状基因及其有利变异,强化满足育种家所需求的新种质创制,提升优异种质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



有了优异的种质资源,技术创新也必不可少。针对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瓶颈和未来农业发展需求进行基础研究,重点开展系统生物学基础研究、建立关键性状的调控网络,为实现农业多样性协调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我们使用的细胞工程与诱变,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都不是我国的原创性技术,在现代化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基础研究和深入研究两条路需协同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共同推进现代育种水平高质量发展。


依托优质种质资源和前沿、高新技术培育新一代品种。品种研发方向将从产量为核心转向优质专用、绿色环保、抗病抗逆、资源高效、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等多元化方向并进。通过生物智造,进行重大攻关品种培育,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展新产业,满足新生活方式。



借“科技跳板”之力,种业2.0进入4.0


当前,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种业4.0时代,而我国还在种业2.0向3.0方向转变,要实现育种阶段性突破,万建民提出了几点措施与建议。


首先是设计布局科技重大项目,尽快启动生物育种科技重大项目,开展种源科技攻关和有用种质的挖掘与利用,加强基础性研究实现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


其次,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共同推进产品创制,充分利用好南繁硅谷和生物育种国家实验大平台实现交叉融合、有效衔接。做好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推进,真正实现上、中、下游的有机贯穿。


加大中央、地方和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对种源攻关的投入,资金投入多元化,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种业市场秩序。


大会现场

但总的来说应用好生物育种技术是关键。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是解决“种源”要害,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



作者丨喻珺,郑建斯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