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近来,甘肃、新疆等部分涉疫地区种子生产停摆、调运不畅等问题受到公众关切。
我国种子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区域性。以海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每年,制种基地“国家队”为全国提供了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
玉米制种有两大地市“龙头”,一个是甘肃张掖,另一个是新疆昌吉。全国蔬菜制种则一半在甘肃酒泉。这些地方的种子运不出去,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说尤其在“防疫新二十条”下,种子通道必须且一定要打通?
相关报道:
新疆某基地的种子堆在晒场,无法脱粒加工。
集中生产,全国调运
“集中生产,全国调运”,这是我国种子生产的市场规律。
每年10月初到11月底,从甘肃、新疆生产的玉米种子陆续发往全国种子市场,最终送到农民手中。甘肃杂交玉米、四川杂交水稻、黑龙江大豆、海南南繁……中国种业版图上,依托这几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织起了一张巨大的种子生产调运网络。
玉米制种集中在甘肃和新疆。2021年,全国杂交玉米落实制种272万亩,甘肃、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种面积分别为141.2万亩、36.9万亩和34万亩,合计占比78%。仅甘肃张掖一地,玉米制种产量就占全国的45%。
杂交水稻制种集中在福建、湖南、四川、江苏、江西、海南,6省制种面积约132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84%。
蔬菜种子则一半来自甘肃酒泉。此外,在新疆昌吉、甘肃张掖、宁夏罗平等地也有制种。
“种子的调运非常重要且紧迫。”吉林一玉米种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其公司黄淮海品种,在甘肃制种基地制种后,直接在甘肃生产中心短途调运加工小包装,加工完直接整车或拼车发到各地客户手中,分销辐射整个销售市场。
然而眼下,本该流向全国的种子被“困住”了。
“种子市场销售迟迟未能启动,发运的整体进度较去年推迟了1个月以上。”多家种子公司反映,此时应当正值玉米种子市场启动高峰期,但甘肃、新疆等制种主产区受疫情封控,种子生产运输举步维艰。运费普遍上涨25%~30%,且有价无车。
困住的不仅是种子,还有技术人员。玉米种子收获期,张掖甘州一家种子企业由于工作人员隔离在家,种子多晒了10天,含水量下降,3万亩制种基地损失450万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新疆昌吉一家种子公司600亩地的鲜食玉米种子因为技术员到不了现场,采收期延误了一个月,减产一半以上,损失100多万元。另有豇豆品种,采收后遇到雨水,由于人员封控无法去给豆种覆盖避雨,造成30多吨种子失去发芽力。
被困的种子,影响有多大?
不能正常生产流通的种子,正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
种企与农民首当其冲。
种子迟迟不到,错过农民备种期。云南一种子公司负责人反馈,西北生产的种子未能到货,已无法赶上西双版纳、德宏等冬播区的玉米种子销售。南方正是鲜食玉米备种的季节,但有些种子还在新疆生产基地收不回来,收回来的也发不出去,耽误了销售。
“种子质量更加堪忧。”有科研人员称,授粉环节由于大量授粉工去不了基地,导致很大一部分种子的人工去雄、授粉环节出现了问题。“一般来讲,我们以前大概有1%~5%的农户种子出问题,纯度差,但是今年,可能达到了20%,甚至30%的种子完全撂荒了,没有授粉。所以纯度甚至只有50%~80%。”
与此同时,劣币驱逐良币,多位业内人士推测,面对旺盛的用种需求,新种子、好种子供给不及时,积压的劣种子甚至假种子可能流入市场低价倾销,损害农户效益,明年种子纠纷或将更多。
而种子受到的影响,或将几百倍放大到农业生产。以玉米为例,一亩地种下3斤种子,产出1500斤粮食。倘若是3吨种子出质量问题,将对多少粮食产生影响?1500吨。
另外,受今年制种基地成本增加和物流运输影响,明年种子涨价也成必然。“种子运输成本大涨,以散籽调运为例,我公司制种基地张掖往年发到公司450元/吨,今年650元/吨,且车辆很少,有价无车;种子运输时间拉长,以前3天就到,今年得10天左右。”东北一种子公司有关负责人称。
从科研到经营,种业的健康发展也在面临挑战。
南繁科研遭受影响。“秋季已影响巨大,海南再误就是二年没有了。”据了解,现在正是海南南繁科研育种、扩繁亲本关键期,急需进行品种纯度鉴定等,而现在新疆、甘肃、河南等部分区域,许多专家、工人、种子还到不了海南,再晚20天就过了今年播种期。“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几吨种子在西北压着,一直出不来。”北京一科研中心负责人说。
企业承压巨大,为种子生产带来不确定性。一边是种子发运不出,资金收不回,一边是要支付巨额的制种款。“制种三万亩的公司,种子未收到,却要交付全部1.5亿元制种款。”一玉米种子公司负责人认为,此背景下,影响企业决策和下一年生产计划,可能扰乱全国玉米种子供求关系。
种子特殊,不能静默
为一粒种子能下多大心血?
疫情发生时,有技术员第一时间冲到基地,宁愿被封在基地也要守住那片种子。有地区排除万难组织“包机”,只为把当地的科学家送到南繁基地,不耽误一年的种子研究进展。
我们都深知,农业生产有其固有周期和节奏,种子的研发、生产、运输停不了,也等不得,这是种业安全的底线,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正因此,早在2020年初疫情刚发生时,种子的绿色通道已经率先开启,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力畅通春耕农资运输通道,优先发放通行证、优先承运、优先放行,打好了疫情下春耕生产这一仗。
当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本质上应当朝着更为“科学、精准”的方向前进,为什么一粒种子却迟迟运不出去?这是个值得反思和优化的问题。
防疫不是一道单选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发展,离不开农业稳产保供这个“压舱石”。当前,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已经全面启动,实现了良好开局。今年9月,农业农村部提出五大政策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健全良种繁育和应急保障体系,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优化精准防控措施的通知,对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被称为“防疫新二十条”。
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表示,严禁实施“静默”或封控管理的城市一律限制货车进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重点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重要物流枢纽集疏运等货车车辆顺畅通行;严禁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为由限制货车通行。
新防疫政策下,如何优先保障农业重点物资运输?行业呼吁,全国范围内将种子种苗等重点农资纳入应急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范围,各地农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统筹做好农资运输保障工作,发放“通行证”。此外,科学引导技术员、农民下地,农机上路,全力保障各地农业生产。
也有专家呼吁,逐步发展就地制种、就近生产,防范种子集中生产的风险。“不过地方的制种水平还有待提高,农户的生产习惯短期也难以改变。”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