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家洋种康:育种“导航系统”,塑造“理想株型”!

分子育种技术,相当于一个导航系统,摆脱了以往“瞎子摸象”的科研方式。”“原来没有这个导航系统的时候,就是走一条路,现在路多了,也知道哪一条是最佳的了“把满足这些需求的基因放到一起,最短的时间就得到一个‘优异性状混合体’”“获得的材料不稳定,再次种植生产现状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严重的地域限制”
育种技术的不断更新,承载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端上餐桌的稻米中隐藏着哪些新科技?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种康,带我们一齐透视新科技!

“定制育种”成果频出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主粮,几十年来,我国科研人员攻坚克难,采用不同的育种方式,不仅极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也培育出许多新品种水稻。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而富含淀粉的大米却是糖尿病患者餐饮中的大忌,为了让这些特殊人群吃上可口的米饭,近年来,李家洋院士和他的团队采用基因设计育种,培育出了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水稻新品种
这项科研成果的诞生,是水稻“定制育种”的成功范例。
李家洋介绍,人类现在所吃的食物,包括动物类、植物类的,实际上都是从野生的培育选择而来。现在我们种植或者饲养的这个过程就是驯化和育种,驯化实际上是人类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对野生的动植物进行选择、培育。
最早的水稻是什么样的?李家洋表示,野生稻在驯化过程当中,跟今天看到的水稻差别非常大。味道不像现在的稻米这么好吃,产量也没有这么高,比如说,它落粒性强,不符合现在的高产种植的条件,更不能适应机械化。但是它的产量,在当时比较高,淀粉含量和经济价值也比较高,而且相对稳定,容易种植。
水稻祖先都是栽培稻,一个是亚洲栽培稻,一个是非洲栽培稻。目前,全世界栽培水稻绝大部分都是亚洲栽培。稻米经过驯化之后,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首先,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物能源。这是很重要的能量来源。另外,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早期的原始人靠狩猎为主,获得食物不是那么稳定,但是作物驯化出来以后,这个生产方式就发生了变化,人们可以定期种植、定时收割,还能储备起来。”李家洋说。
人类种植水稻是一个自然发育的过程,它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李家洋指出,获得的材料不稳定,再次种植生产现状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严重的地域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科学家们慢慢打破了这个过程。

人工育种局限明显


大约6000年前,水稻结束了野生驯化时代,逐步进入人工育种时代。
人工育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靠自然辨认、人工选择为主,水稻穗子大、长得好、长得壮,就把它留下来种植,这个选择的基础是自然变异,偶尔产生的一点点变化就是突变,但是基因突变过程非常漫长。第二个阶段,主要靠人为增加遗传变异进行组合、筛选,遗传学进入之后,就能产生更多的变异和选择。
水稻方面,人工育种技术已经慢慢走向成熟,然后在玉米、高粱、蔬菜等作物上应用。
然而,水稻属于自花授粉、雌雄同体作物,水稻的每朵花里面都有雄蕊和雌蕊,很难实现异交授粉,要培育出具有杂交优势的水稻,就需要母本植株的雄性部分不育,不能给自己授粉。同时,还得找到一株性状优良的父本植株给母本授粉,才能产生杂种一代。即使这样,杂种一代不一定有希望成为水稻繁育的种子,寻找雄性不育的母本和优良植株的副本不断的杂交,才有可能培育出优良的杂交水稻。

人工育种这项技术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了李家洋指出,首先,杂交是建立在杂种优势的基础上,就是要找到合适的父母本。第二个问题是,还要知道父母本配对之后,杂种一代的性状要特别好。这需要成千上万不同的杂交组筛选到一对、两对的杂交组合,产生很强大的生产效应。第三,母本雄性不育的性状,怎么保持下去?这个困难很大。
“选不育系,选恢复系,要花很长时间。”种康表示,稳定的F1代要有高产等优质性状,才能够去进行品种审定,两年区试,三年试验,才能够进入审定过程。因此,一个杂交品种能够推广,大概也需要十几年时间。

“导航系统”塑造“理想株型”


分子育种技术,相当于一个导航系统,摆脱了以往“瞎子摸象”的科研方式。
“有了全基因组,我就可以知道这个基因有什么功能,以后会影响哪个基因。这就像育种上的一个导航系统,原来没有这个导航系统的时候,就是走一条路,现在有导航系统了,路多了,也知道哪一条是最佳的了,会避免走很多的弯路。”种康说。
李家洋表示,2008年的时候,团队了解到东北需要解决水水稻生长一个主要问题,比如粒型需要从圆粒的变成长粒的,还需要抗倒伏和稻瘟病。“从加工企业来看,他们希望出米率要高,当地的主导品种净米率比较低,在50%左右。这时候,能提高一个8%-10%的话,加工企业的利润就大大提高。”
“我们了解这些情况以后,通过基因选择,把满足这些需求的基因放到一起来,最短的时间就得到一个‘优异性状混合体’”李家洋说。
种康将水稻育种比喻成搭积木,科学家通过水稻关键基因所表达出的性状和功能,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品质、抗逆性和特殊营养价值等各种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得到水稻新品种。
育种技术不的推广,对未来我们国家农业的生产,以及百姓的生活会带来了很多改变。2021年7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培育出了我国首个双季早粳品种,这意味着,今后我们可以提前一个季度吃上外观品质优良、香气四溢的新稻米。
同时,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都有益。种康介绍,以前,糖尿病人吃米饭、吃馒头要很谨慎,现在,李家洋院士培育的高抗性淀粉品种,让糖尿病人也能吃。“以及小孩需要高锌高铁、高维生素含量的品种,高血压病人可以吃的品种,都已经在研究了,进展喜人。”李家洋说。
种康指出,近年来,李家洋院士和团队围绕“理想株型”这个基因,深入研究,高效快速地改善了中科804、中科发5号等品种抗倒伏、抗稻瘟病等问题,这就是分子育种的魅力。
记者丨农财君根据《透视新科技》栏目整理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